谢旭人释疑“土地财政”2.9万亿之谜
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谢旭人表示,将取消“预算外收入”科目,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并广辟新财源
李晓晔
2.9万亿!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近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土地财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出路何在?
昨日下午,“财政政策和有关问题”记者见面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回应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有关“土地财政”的提问,解释了巨额土地出让收入的成因与构成,并表示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中将取消“预算外收入”这个科目,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使用。
巨额土地出让金成因
“土地财政”是“寅吃卯粮”,其制度弊端已经显现。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当时,土地收入有一部分属于预算外收入)。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29397亿元,比例超过30%,比上年增长106.2%。
谢旭人说,土地出让金增长较快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国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土地供应量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去年全国土地供应总量达到42.82万公顷,同比增长34.2%。这是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比较多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此外,土地招拍挂出让比重上升、全国地价上升、征管政策调整、土地收入管理加强等因素,也大幅促进了土地出让金的征收。
研究2.9万亿“土地财政”的构成,会发现东部省市占了大半壁江山。谢旭人坦言,这反映出结构性问题,在去年全部的土地收入中,有三分之二在东部的八九个省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些省市往往都是财政实力比较强、公共预算资金充裕的地区,但它的土地收入反而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稀缺程度决定了价格更高。
他还提到,土地有偿出让是根据国家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收取,全部要纳入到资金预算管理,当地政府不能拿土地收入去弥补公共财政的一般性开支。按照规定,土地有偿出让收入都是专款专用的,除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开发等成本性开支外,需要专项用于土地建设、水利建设,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城市绿化、农村生产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原来有一些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以后占用土地出让金用于企业职工的下岗安置等方面的支出,这其实都是不允许的。
广辟新财源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一种观点,地方政府需要财政收入做很多事情,除了土地批租可以绕开预算法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绕开预算法的隐形、不规范负债,都蕴含着极大的公共风险。
关于这一点,谢旭人明确表示:“财政部及其他部门将进一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的管理,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严格按照规定合理使用。”
谢旭人强调,下一步将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安全、规范、有效的使用。尤其是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土地出让的净收益,首先要更多地用于农田和水利建设,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梁季阳认为,“土地财政”是透支子孙的权益,解决“土地财政”现状要依靠开辟新财源。
目前看来,梁季阳的建议正在成为现实。谢旭人透露,财政部正在酝酿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调整消费税征收的范围和税率,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的改革。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中央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要继续推进费改税,清理、规范各种收费,逐步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