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韦雪)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9日)下午就“深化医改”问题召开记者会。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与以往的发布会不同,离发布会开始还有五分钟,从发布会大厅的嘉宾入口处到主席台,二十多米的通道已经被二三十名摄影记者团团围住,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发布会大厅的嘉宾入口处,等待部长的到来。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的第十场发布会因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主题而格外引人注目。
200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提到,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医改进入第三个年,上述目标有没有实现?今天的记者会上,相关部委的负责人也做出了回答。
陈竺: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在120元筹资水平,这是政府的补贴,加上农民自己交的部分,总共150元的筹资水平下,实现了住院报销率在政策范围内能够达到60%,同时,在60%的地区实现了门诊统筹。去年,政策范围内报销封顶线达到了农民纯收入的6倍,也就是3万元。
这是卫生部部长陈竺的介绍在新农合实施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效,虽然新农合的补助提高幅度大,但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在相对较低的投入下如何有比较好的健康效益的产出?发布会上,陈竺部长也提到了今年的打算。
今年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当中,我们突出了一个重点,就是要把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的龙头,即县医院建设好。我们有一个测算,目前农民大概80%的病能够解决在县医院,如果我们能够做到90%的病,包括一部分比较疑难的大病也能够解决在县医院,实现大病基本不出县的话,那么新农合的效益就能够发挥得更好。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要求卫生行政部门既要对卫生服务能力负责,又要对医保基金的管理和效益最大化负责,我们认为这种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制度。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新医改的基调。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就是强基层的重要举措。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三年全国财政投入新增1134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3659亿元。可以说从总量上来看,中央要比原来测算的投入增加341亿元,全国要比原来测算的8500亿元增加2842亿元。如果再包括以前年度安排在这三年期间使用或即将使用的财政资金,这个数字还可能要大一些,全国均超过3000亿元。
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正式在我国16个城市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被称为整个新医改中“最为复杂艰巨的任务”,改革试点的推进意味着我国备受关注的新医改开始进入攻坚阶段。公立医院究竟要如何改变?发布会上,孙志刚结合安徽试点的经验给出了回答。
孙志刚:就是必须通过综合改革的办法,包括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采购供应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来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同时又避免回到“大锅饭”,建立一个全新的、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充满活力的新机制。通过这个新机制的建设和运行,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性,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治病防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同时通过这个新的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使老百姓能够从药品大幅度下降和医疗机构改善服务当中得到明显的实惠,也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韦雪
(责任编辑:UN012)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