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两会中国网事·电视脚本:期待 “账本”照进更多阳光
【解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什么钱,办了什么事。一句平实的话,表明政府实行“阳光财政”的决心。
从2009年中国“国家账本”以四张“预算收支总表”的形式首次亮相,到广州网上公开全部部门预算,再到70多个中央部门在网站公布部门预算,财政公开在中国已成大趋势,网络则成为最重要的财政公开平台。
【同期】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主席陈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税制改革的问题、“阳光”财政的问题,公布政府的财务预算的问题,温总理都做了承诺,而且现在实际上我们了解的情况,就是各地方也都有很多的推进和实践。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有些地方像广东广州,他们这个事情做得比较靠前。另外北方也有,像焦作,焦作它在网上挂出他们的预算体系里的全套资料,公众、老百姓可以在网上查询。我们认为这种公开性、透明度的提高是大势所趋。
【解说】今年两会,提交人大代表审议的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分18个支出项目,说明了超过48322亿元的财政资金分别花到了哪里。
同时,不论是普通网民,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对“阳光财政”有着更多的期许。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要不要公开”、“能不能公开”,渐渐转向“公开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式公开”。代表委员们认为,财政公开的步子,还可以再迈得大一点。
网友“老诌”说,要让公开财政预算报告成为一种惯例,而财政预算的公开,不应止步于此,而是应该在时间上提前,在预算编制阶段,就应该向人大代表和公众公开。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 郝远
困难是暂时的,我想这个是挡不住的,随着民主化的进程,也一定会全部公开的、会越来越细化的。现在不是说是哪级政府还没有公开,是公开的程度不够,换句话说,叫做解读的细度不够。
【解说】就在两会前夕,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基层财政部门加快公开专项支出的“账单”,标志着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在中国基层开始探索。
而此前,一些基层政府已经开始向民众公开政府支出的明细。
“请客三桌,1269元”、“购酒一瓶,88元”、“信纸一本,1.5元”……这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去年在网上公布的账目,具体到每一笔公费开支,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网民和人大代表看来,政府“账单”本来就包括预算和决算这两方面,公众不仅要知道财政资金“预计怎么花”,更需要知道这些钱实际上是怎么花的、花到了哪里。
网民“民航强国建设者”说,今后中国的主要工作是要大力推行预算公开和预算约束,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尤其要压缩“三公”消费,把钱用在民生的刀刃上。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所谓公开性的过程中间也要有一个动态的披露,一直到最后的决算。所谓透明不光是预算、编制、审批这一个环节,它在整个的全过程中间都同样有透明度的一定的要求。
【解说】也有代表委员提出,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报告时,应该考虑到和国际的统计数据口径接轨,又和老百姓的关切呼应,让监督者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懂政府“账本”。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有些事情是可以处理成一望而知的,比如总体的财政收支的结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再往下细化,也要尽可能在科目设计上让老百姓能够理解预算内容。
【解说】网民及代表委员们还提出,公开预算只是“阳光财政”的第一步,不仅要满足纳税人的知情权、更要满足监督权。政府“账本”不仅要能看见,还要有通畅的渠道让监督者发表意见,并且针对这些意见作出回应。
一位网友说,掌握政府财政预算信息是人民的天然权利,财政预算公开的本质意义不仅是让民众清楚政府如何花钱,而是将民众的权利交回到他们手中。
【同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不仅要关注纳税人的钱用到哪里去了,还应该关注这些钱用得是不是恰当。你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你的财政资金是不是更多地符合公共利益、惠及了民生,所以这一点我想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郝远
政府应该认识到这是政府的责任,应该有效、有序地、全面地公开,另一个就是要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包括专家的解读,和政府部门有责任面对公众,回答他的相应问题。
【同期】新华社记者赖雨晨
让政府“账本”照进更多阳光,不仅是网民和普通公众的期盼,也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共同推动。涉及财政公开的形式、程度等多个议题,都需要在法律上加以明确。我们了解到,预算法的修订已经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并且已经在征求意见。(采写记者赖雨晨、杨迪、邵香云、李小波)
(责任编辑:UN012)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