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两个孩子的生活费,林志锦就愁眉不展。无人收购的白菜烂在地里。南方日报记者 龙瀚 摄 |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委员情系菜农,建议将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进行考核
“白菜6分钱一斤都没人要”
眼下,佛山三水大塘镇大塘圩的农民林志锦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等到前来收购白菜的商人。
从春节到现在,一个多月时间,年前4角钱一斤的白菜,已经一路猛跌至6分钱一斤,而即使是这样低廉的价格,老林的白菜依旧卖不出去。靠着三亩薄田为生的老林一家四口,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田内的白菜大片大片的烂去,然后被人割去喂牛或是喂鱼。
3月5日,记者见到林志锦时,他正一边抽着自己手卷的烟,一边在田里犁地,而此时的田内还残留着大片大片腐烂的白菜。
由于今年白菜的滞销,老林损失了将近3000余元,所以老林没像往年一样以200元一亩地的价格,租用机器来犁地,而是夫妇二人一锹一锹地将腐烂的白菜掩埋在田里,以此肥沃土壤。
“年前的价格在四五角钱一斤,而现在却是6分钱一斤都没人要。”老林蹲坐在田里,掰着指头算着账本——— 他全部的三亩地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种白菜,而成本则包括了7包12元钱一包的种子,约10包240元钱一包的复合肥,外加平时所需的钾肥、生态肥、农药,三亩地的成本约在3000元“三亩地能产两万斤左右的白菜,若是4角钱一斤,还能有四五千块钱的利润”。
但就当他盘算着今年用种白菜赚的钱交完两个孩子的学费后,还能剩点钱给二十几年没怎么变样的家里买些家具时,白菜价格却一跌再跌,这一跌就跌到了1992年的水平———6分钱一斤。
“这样就将近损失了近万元,孩子们今年读书的生活费都还没有着落。”老林叹气道,近几个月天气一直不错,大家的白菜长势都很好,“大概是因为丰收了,所以才卖不起价”。
老林今年已近47岁,妻子也已有43岁,两个孩子中,大一点的在南海上技校,小一点的还在三水读高中,“现在物价上涨这么快,光两个小孩每月的生活费就得支出1000元”。他希望,政府能想办法帮帮他们这些菜农。
南方日报记者 龙瀚 实习生 杨云琴
发自佛山三水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林志锦们的遭遇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思考。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建议,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订单农业。
黄海说,我国既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十分薄弱:一是市场供求信息传导滞后,生产盲目性大,农产品供给大幅度波动,“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二是收购环节组织化程度低,通过合作社或“农超对接”的产品比重很小,农民没有价格话语权;三是产地仓储和预冷设施严重不足,农产品上市时间难以控制,源头调控能力很低;四是燃料费等物流成本过高,冷链运输率不足10%,每年水果蔬菜因此损耗700亿元;五是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名目繁多,“最后一公里”菜价猛涨。
他说,去年年底,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严重不满,社会舆论纷纷指向流通环节。实际上,不论是贩运蔬菜的合作社,还是在城市卖菜的小贩,他们都没有从涨价中获得“暴利”,仍然是社会上收入最低的群体之一。
黄海认为,涨价背后存在着体制性、政策性的原因,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进行考核。他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重要农产品集散地,投资兴建或收购大型批发市场,要求管理者大幅降低收取的各种费用,稳定供应,稳定价格。有条件的城市,对社区农贸市场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政策。
另外,要加强对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信息引导,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防止农民简单按照上一季的价格,盲目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避免交替出现“卖难”“买难”的严重失衡。为改变当前绝大部分农民“先生产、后找市场”的状态,建议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继续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农超对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直供基地,同生产者签订固定合同,对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全部收购,价格按照约定或随行就市。鉴于“农超对接”目前比重还不大,有关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合作社下联农民、上联批发市场或经销商,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稳定购销关系,组织农民按需安排生产。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洪奕宜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