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医生与市第一医院急诊医生做交接工作。记者邹婵娟 摄 |
记者邹婵娟 通讯员罗双萍
这个采访有些“冷”。原本想跟着120急救车,为市民揭开这类基层医疗模式的面纱,不想却在武汉120急救中心坐了近3个小时的“冷板凳”,当班医生跟司机倒挺高兴:“希望天天都是这样的冷板凳,急救电话少了,代表武汉市民正健康着。”
听到这话,我笑了。
烤红薯与酸萝卜
昨日10点,我赶到了武汉120急救中心值班室,当班的73号急救车正好出车回来。值班司机是文峰,医生是留法回来的乐薏,护士是邱慧明。
得知来意后,文师傅说:“我们一向很忙,等会怠慢了别介意啊。”我笑言:“正是来亲历你们真实工作的。”
护士邱慧明正忙着在微波炉中烤红薯,她说,因为一日三餐无法固定,只要值班就会带点这类食物,大家能垫下肚子,应点急。10分钟后就好了,香喷喷的。大伙拿出勺子,和着酸萝卜,吃得很香。
过了半小时,我正准备开口,文师傅看出了我的焦急,笑着说:“太奇怪了,记者同志你一来,我们就闲下来了。”
36岁的乐薏边吃边介绍,平时值班都是24小时制,早8点到次日8点,有急救任务就得立即出车,其他时间必须在值班室等命令。乐医生说,她干急救已经11年了,能中午正常吃上饭的日子很少,有时候中午可以托同事从食堂打饭回来,还没来得及吃,任务就来了,等急救完成返回值班室,饭刚在微波炉中热好,任务又来了,放下饭碗又奔出去。
乐医生说,最高纪录是有一天饭菜热了四趟,中饭最后在晚餐时间进了肚子。
最怕冬天进被窝
到11点,急救电话依旧没有响起。护士邱慧明决定去休息室休息,以免晚上没有精力。
文师傅说,能抓住一分钟休息就千万别浪费,白天还好,同事还能聊聊天,到了晚上就难熬了。
他说,最怕冬天钻被窝了,“眼睛刚闭上,急救电话响了,你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起来,这个时候被子都还没热”,文师傅笑着说,总感觉急救电话跟他的睡眠在打架,只要想躺在床上,任务就来了,忙到睡意全无,电话也安静了。
乐医生也表示,对于女同志来说,冬天夜里要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几次,真是一种考验。
“有没有觉得工作太苦了?”我忍不住发问。“习惯了,耐得住寂寞,想清楚自己的职业使命,就能克服这些苦了。”乐医生乐呵呵地说。
“记者同志,你真是可以镇邪,都12点过了,急救电话都没响起”,乐医生调侃道,这在以前极为罕见。
接电话、上车、出发,55秒
看到我坐了快3个小时的冷板凳,乐医生说,“我希望你天天能来坐冷板凳,倒不是说我们可以吃上正常的中餐,作为一名医生,至少这三个小时内,武汉市民正健康着”。
我去调度中心查阅了一下,除去一些重大节日外,平时每天的出车趟数不低于200次。
12点42分36秒,15号接线员接到电话:武胜路下荣华里,一名80岁的老人发生呕吐,求助120。
文师傅接了电话就冲去开车门,乐医生刚才还在笑着说话,立马安静,拎上急救箱,邱护士带上急救仪器,上车,出发,正好12点43分31秒。
车驶出中心,文师傅开始联系求助人,确定具体方位,“是不是就在1路电车站旁的金药堂药店?”得到确认后,他挂上电话,时速60码。“你连荣华里1路电车站旁的药店也晓得?”面对我的惊讶,乐医生说,“他是武汉路路通”。
12点55分,救护车抵达荣华里的一个巷子中,病人家属正在楼下等,乐医生冲在最前面,边了解病人病情,边快速上楼。
病人是位80岁的爹爹,中风多年一直卧床。乐医生很麻利,“有点烧,我看一下呕吐物,邱老师测个血糖”,分工合作后,乐医生查阅爹爹之前的病历,“补盐水,送对口医院救治,不排除爹爹肺部感染没有好”。
13点19分,救护车将老人送到武汉市第一医院,乐医生详细跟急诊医生交接了爹爹入院前急救的相关措施。
13点21分,车开始驶回急救中心。
我也带着乐医生送的“镇邪”外号返回报社。我真的挺乐意每天去坐冷板凳,那代表武汉市民正健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