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纽约客》刊登了一则黑色幽默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时光流转,今天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华尔街日报》近日刊文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个人隐私”已成为网络淘金的新商品,包括微软和迈克菲在内的很多大公司都纷纷抢滩这块新领域以期获取利润。
仅在美国,目前就有数百家网络公司开设了收集网民个人信息的业务,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到他们的政治倾向、健康状况、财务状况,以及购物习惯等等。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也是有价有市的,“买方”就是广告商和营销商们,尤其是网络广告商更乐意出高价收集“有价值”的个人隐私。
与一些人担心隐私被泄露不同,有人选择主动向网络广告商贩卖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伦敦从事房地产业的吉尔斯·塞奎拉就是其中一位,“个人隐私的泄露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被动地让人收集、使用我的信息,倒不如主动出售,至少还能赚点钱。”
像吉尔斯这样公开叫价出售个人信息的人并不少,他们并不介意隐私的泄露,而是对这些信息如何被应用更为关心。因此,一些“隐私中介”也应运而生。美国华盛顿一家网络技术公司刚刚筹集到一笔760万美元的投资,其业务就是将网民的个人信息出售给网络广告商,每做一笔交易,网民拿七成,三成收入归公司所有。“个人信息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肖恩·格林这样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隐私”售价都一样。来源不同,“隐私”价格也不一样。比如说,在英国,通过网络跟踪获得的信息通常每条售价约一便士,而个人主动提供的信息由于可靠性高,每条可以卖到5至10英镑。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不少“隐私中介”公司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分门别类,从姓名、住址、公司到子女、爱好、消费习惯等等,再把已经细化的信息单独出售。此外,“隐私中介”还推出了“人性化服务”,隐私的主人可以选择让哪些商家获取自己的信息,对哪些商家屏蔽自己的信息。
有人买,有人卖,还有人当中介,个人隐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商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U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