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左右,位于日本东北的宫城县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日本气象厅称这是日本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级别的地震,北京的高层建筑内也有明显震感。
尽管日本由于地震频发而拥有了坚固的建筑与个人熟练应对地震的能力,但是,11日的大地震带来了高达10米的海啸,瞬时冲击了沿岸的宫城县等地区,就如2005年遭受飓风的美国新奥尔良一样,大部分城区和农田被海水淹没,人员伤亡严重。截至目前,除了飞行航拍所见惨状之外,来自宫城地区的地面信息缺乏,还无法获得最终伤亡情况。宫城县人口237万,县厅所在地仙台市约102万人,若不能及时援助,且余震频频的话,这将是一场浩劫。
从现场的报道看,没被海啸淹没的其他地区建筑物基本完好,千叶县一家炼油厂发生火灾并爆炸,东京有建筑物失火,包括地铁、新干线、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暂时停运。东京以及一些受灾地区电力中断,有部分原因是全国55座核电厂自动停止运行,也因为预防引发火灾而人为断电。涌上街头的日本人没有出现惊慌,社会秩序依旧井然。
地震不仅导致环太平洋地区发出海啸警报,还冲击了全球资本市场。日经指数当日收跌1.72%,但日元对美元下跌50余点后强势收回,或有官方资金干预。中国A股沪指在地震后一度下探,终跌0.73%,香港恒指也跌去1.8%,由于近期利空众多,日本地震因素并不显著。尽管受灾地区以渔业与旅游业为主,但电力不稳以及余震威胁,日本电子、汽车等产业生产可能受到影响,但日本证券交易、金融外汇等体系依旧安全运行。
自2004年年末印尼苏门答腊群岛西海岸发生9.1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夺取近23万人生命之后,我们的地球进入了地震高发期。在过去几年,中国汶川、玉树以及海地、智利等相继发生大地震,而新西兰与中国云南地震引发的灾害还在善后过程中。鉴于全球地震频发的风险以及中国灾难多发的地质特性,中国应该高度重视包括地震在内的灾难预防工作。
屡屡发生的地震表明人类几乎无法通过预测以躲避灾难,那只有加强灾难预防工作减少损失和伤亡。但在中国有一种隐蔽的文化,就是过去强调救灾的效率而忌讳防灾训练。因为前者可以体现体制的优势,后者容易引起谣言和恐慌,而社会稳定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因此,防灾训练往往无法在全民推进。我们从此次日本地震看到,他们不仅在建筑物质量与避难设施方面做到了最好,公民的防灾能力也非常强,值得中国学习。
日本人在震后大都涌入学校、体育馆或则车站等公共设施避险,按照日本的建筑要求,这些公共设施抗震级数都在10-12级左右,即使普通住宅或商业建筑,也有很高的防震要求。因此,我们看到强震之后的日本,几乎没有建筑物受损,人员伤亡也就减少到最低。反观我国建筑,不仅普通民居,即使学校等公共建筑也难以承受地震威胁,这导致了巨大伤亡。日本的“固若金汤”有赖于政府对于建筑质量的重视,若有问题,建筑公司与官员都将面临灾难性惩罚,而在我国,建筑物偷工减料的风气甚盛。
日本人在此次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冷静有序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并非依靠政府指导而是公民自我管理的秩序,有赖于平时的避震训练与教育。对于日本学生而言,每学期都要搞避震演习,而非只是传授防灾理论。真实的演习教会人们如何按照既定的线路和方式有序撤离,并且做好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但在我国几乎没有全民性的防灾训练,只有消防机构的职能演习。或许是我们的文化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又或者,我们无力构建一种认真执行的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