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燃料泄漏事件。在特大地震和海啸面前,核能发电的安全性正在接受考验。
“选址考虑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等因素。一个核电站仅选址就需十到二十年,不能轻易动工。”中国核工业第一、第二国际核工程指挥部设计总工程师胥胜利说。
《21世纪》:日本核泄漏事故对人体和环境究竟有多大影响?
胥胜利:放射性微尘在大气中扩散,如果浓度过高,对环境和人体损害较大。但人体生活在辐射环境中,具有一定承受辐射能力,伴随放射性尘埃在大气中稀释,对人体危害将逐渐降低。
日本核电站的反应堆内有可以吸收中子的镉棒,能够控制反应强度。此外,日本靠海,这是重要地理优势。海水本身含铀235,微尘落入海水以后,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小。
1994年,我在国外遇到两起类似核泄漏,在事故扩散之前控制住了,比日本核泄漏严重。
不过,日本核泄漏之后,核废物处理是很大工程。由于事故后,不同放射性物质混杂在一起,处理难度极其复杂。
《21世纪》:总体看来,国内核电技术安全水平如何?
胥胜利:我国现在在建二代改进型机组,来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核电厂,这种机型占美国现役核电站反应堆型的2/3,多数由美国核管理委员会颁发延寿许可证。
在大结构不变前提下,我国对这种机型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利于安全和经济性的改造。我国反应堆机型较小,燃料浓度不够,在核安全问题上非常谨慎。
同时,国内核电整体设施正逐步加强,安全壳防护水平较高,铀燃料浓度不高,镉控制棒来源充足,核电堆型在国外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仪表、芯片等设备多从国外引进,安全性能可靠。
《21世纪》:目前,国内核安全监管力量是否健全?一旦发生核爆炸事故,是否有应急处理措施?
胥胜利:我国在核安全监管上与国际水平相当,内部管理没有问题。我们有多套应急系统。堆芯中有金属镉做的控制棒,插入核燃料后,大量吸收中子,减弱核反应强度,直接关停反应堆。
但是,有效应急时间只有几秒钟,而核电厂停堆成本太高,如关停一般须等待命令指示。在地震、海啸、商业利益面前,日本的反应偏慢,反应堆超负荷运行,容器压力过高,导致爆炸。如果提前一分钟应对,便能避免事故发生。
今后,企业必须加大应急演练,保证在30秒内迅速切断反应堆。一旦出现意外,迅速做出应对。企业和政府必须出台政策,支持应急模拟演练。哪怕关停反应堆带来严重损失,也要鼓励。这一方面也是我国所缺失的,应从日本核泄漏中吸取教训。
《21世纪》:目前国内核电站正在从沿海向内陆转移,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是否合理?
胥胜利:核电布局向内陆转移必须考虑环保问题。核反应产生的废液有放射性,必须向外排放。核电选择在沿海,目的是利于放射性废液的排放。
核电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同时考虑水环境污染,不能拿百姓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比如我国计划上马的一些核电站位于河流中上游,丰水期可以适度排放废液,前提是处理放射性,成本非常高;枯水期不能就地排放,必须建核废液储罐。
再者,核电本身做不大,百万千瓦算是大电厂。经济效益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民生之间做出平衡。总之,必须慎重评估论证,国外通常一个核电工程仅选址就要论证至少十几年。
作者:王秀强
(责任编辑:U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