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兴军李鹏
因卷入“瘦肉精”丑闻,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已于日前停产整顿,双汇集团也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对于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这无疑是又一次残酷的打击。目前虽然事件尚未尘埃落定,真相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但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人深思一个问题:到底谁是食品安全的主要责任人。
“国内500强企业排名第160位”“诚信立企、德行天下”“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在双汇集团的官方网站以及广告宣传中,这样的承诺与标榜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然而在“瘦肉精”事件拷问下,这个国内最大肉类加工品牌的金色外衣开始脱落,人们疑惑:如果这样规模的企业及其道道检验都无法保障产品合格,食品安全究竟该如何实现?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自古以来即强调道德修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反复呼吁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家血管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然而,无论是昔日卷入三聚氰胺丑闻的“三鹿”,还是现今深陷“瘦肉精”泥潭的双汇,这些重量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接连被曝光的事实都告诉人们: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企业自律,但绝不能单纯依赖企业自律。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有力的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
事实上,河南省2009年就针对“瘦肉精”的监管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但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证明,再好的规定如果不落实,无异于应付差事,自欺欺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事实再次说明,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自律不严所致,而深层次的弊端则在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缺位,制度流于形式。
企业违法违规应当追究,监管者失职更应问责。对“瘦肉精”事件的处理不应止于处罚企业层面,而应当向改进政府作风层面深化,促使监管人员走出办公大楼、深入生产一线,实行动态监管。
新华社郑州3月17日电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