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日本发生9.0级强震 > 日本地震消息

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无影响 抢购碘盐无必要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3月18日18:07
中核集团科技委研究院陈竹舟教授 中国网 王锐摄影

  中国网3月18日讯 最近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对于核辐射的恐惧情绪也在不断蔓延。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专家陈竹舟教授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就如何做好核辐射的保护措施,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核应急机制做出回应。以下是访谈实录:

  核辐射对东京居民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网: 首先问您一个问题,东京的核辐射值成了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的数据。根据您的观点,现在东京的核辐射值对东京当地居民有没有影响?

  陈竹舟: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大家很关注,主要是释放的放射性气体到环境中会是怎样扩散的,对人民的身体到底有多大影响,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日本公布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少,所以我们不太可能详细的解读。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前几天他们曾经给了一个数据,东京辐射水平可以达到本地水平的20倍。20倍意味着日本东京本来就存在的辐射水平大概是在0.05个微西弗左右,这20倍就相当于到了1个微西弗。

  我们相信核电站事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最终是会终止的。东京居民到这个时候由核辐射带来的辐射有一个时间段,所以量并不是很大。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核辐射对东京居民健康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网: 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东京人民在户外行走的话,接受的核辐射相当于人们在医院接受一次X光的检查。

  陈竹舟: 这是大致的比例。比如我接受一次X光的检查,比如拍片还是胸透,很显然胸透剂量就会大。目前拍一次胸片可能也就是零点几个毫西弗。相当于一个小时是一个微西弗,如果他们在外面活动一天24小时,增加了也就是24个微西弗,实际上还达不到拍胸片的剂量。

  中国网: 我们日常生活中体检时,大家在拍完X光之后就会得知一个常识,就是自己的白细胞会相应减少。

  陈竹舟: 这个不会。由于浮躁引起血像变化,其中包括白细胞,这个一定要是比较大的剂量。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核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四种最常见

  中国网: 核辐射分为哪几种呢?

  陈竹舟: 我们通常所讲的核辐射一般就是指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因为这些射线都是和原子核有关系,所以我们把它们叫核辐射。我这里讲一个概念,辐射大家平常经常可以接触,比如热辐射、光辐射,大家现在还很清楚的有手机、电视、电视塔周围都有大家很关注的电磁辐射。这些如何区别?我们刚才讲的核辐射是电离辐射,而其他的叫非电离辐射。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射线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物质电离,所以我们叫电离辐射。

  我们可以大致看看它们的特性。比如α射线,它实际是一种带正电的中离子。它的特点是穿透能力很差,我们通常说一张纸就可以把α射线挡住,对于它的外部防护是很好防护的。因为它是中离子,而且是带电的,所以和物质相互作用就会引起物质电离,而且电离比较强,所以它的电离本领比较大。我们通过呼吸或者吃入到体内,它和组织器官相互作用,它的危害就比较大。因为它带的电多。

  中国网: 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要戴口罩。

  陈竹舟: 通常防止α射线就是防止内照射。β射线也是一个带电离子,它带的是负电,它就是一个电子流。它的特点是正好借助我们下面要讲的,第一β射线本身带电,但又不是中离子,所以电离本领要比α射线弱。它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也就是说它比α射线穿透能力要强,但是穿透能力又不是很强。一般情况下,比如用一个铂离板或者有机玻璃板就可以把它防护住。β射线离子外在防护要注意,但也是比较好防护。内照射时我们也要关注。高能β射线我们要注意。

  γ射线实际就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它的特性就是不带电,所以它不能使物质电离。但是它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还有一个就是它的穿透能力特别强,因此从外照射角度考虑,γ射线防护比较困难。比如通常我们要用高密度的材料,像铅板,或者钢板、钢筋混凝土。目前铅是比较好的防护材料。

  中子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原子核主要是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它不带电,所以它的特性和γ射线差不多,但它又与γ射线有所不同,因为它本身也是中离子,质量要比γ射线高的多。所以它内照射和外照射都要注意,中子穿透能力比较强。根据它是快中子、慢中子,防护材料不一样。

  还有X射线,大家平常接触比较多的,这也是一种核辐射。它也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和γ射线的区别是能量比γ射线低,所以穿透力比其他的β射线、α射线离子强的多,但是比γ射线弱一些。还有X射线我们要用电子轰击,比如金属板。

  远离放射源、减少照射时间、增加屏蔽层都可防护外照射

  中国网: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射线。比如现在演播室中就存在着好几种射线。您刚才说的几项射线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应对它们?

  陈竹舟: 因为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那么可以通过直接外照射,就是在身体外部直接照射可以引起损伤,这就是外照射。还有通过吸入体内以后,我们叫内照射。外照射和内照射的防护方法是不一样的。外照射防护,我们通常讲有三种方法,第一就是屏蔽防护,也就是说我和放射人之间加一个屏蔽层,就会减弱,不一定全挡住,但是可以有效减弱。比如我们用铅屏,我们可以摆很多铅砖,可以防护。

  中国网: 我们看到新闻里,日本人头上顶着铅板。

  陈竹舟: 比如我们照X光,以前在X光直接操作,现在是遥控的,原来都是在一个房间,都要穿铅屏,戴铅眼镜。这可以效防护X射线,和γ射线。所以第一种就是屏蔽防护。比如我们看见福岛向3号机组从空中注水时,飞机底盘嵌入铅板,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身上穿戴着含铅的防护服。

  第二种防护是距离防护。射线随着距离增加以后很快就减弱,所以我们有效保护自己就是要远离放射源,离它越远越安全。

  中国网: 就像日本政府公布的20公里防范圈。

  陈竹舟: 那是一个。比如现在它的4号机组阀门水池失水以后辐射水平非常高,人员很难接近,所以控制到一定距离。消防车再靠近就不行了,直升机也是,再往下降也不行,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中国网: 即使有铅板也不行。

  陈竹舟: 第三种就是时间防护。到底照射危害有多大,和受照射时间有关,我们通过减少照射时间来防护。我们可以看见日本的直升机驾驶员也采取轮班制,时间不能太长了。

  对内照射防护要避免暴露 切断照射的途径

  中国网: 前段时间在日本派出的50个人,他们被称为是50个英雄,他们也在轮换救援。平常人们在生活中需要怎样的防护?

  陈竹舟: 我们刚才讲的是外照射,还有内照射防护。大家自己可以设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因为你根本就是切断途径,也就是说,你不让它进入我们的体内,这就是最基本的防护。所以你就可以想到很多,污染的水不喝,污染的食物不吃。还有附着在皮肤上,通过伤口可以进入,那么我们在高污染区要佩戴手套,穿防护衣,戴防护口罩,工作人员甚至要戴防护面具。总的原则,就是尽量切断照射的途径。包括为什么现在日本提出20至30公里范围内的公众要在室内隐蔽,那么就避免直接暴露在污染的空气当中,而且加了很多条件,比如进入屋里,要把窗户、门密闭,要把空调关死,可以用毛巾等等把口鼻捂住。这些都是措施。

  采取隐蔽措施需辐射指数达四个微西弗 东京尚早

  中国网: 防护的水泥墙、砖墙也能起到屏蔽作用。现在媒体都在报道各种辐射数值,到底达怎样的辐射数值才能对人体构成比较有威胁的伤害?

  陈竹舟: 首先我们很关注的是它的基数损伤,在高辐射剂量照射之下产生辐射损伤。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当中就看到,当时事故发生以后,现场就死了30名消防队员和电厂工作人员,主要是在抢救工作中牺牲的,其中有28个人是由于辐射损伤致死,这就是受到很大的辐射剂量。究竟多大的剂量能够引起这么明显的损伤,比如说出现放射损伤症状,最后导致死亡呢?比如有一个预值,相当于一个门槛,你穿过这个门槛,那么就会引起损伤,低于这个门槛就不会发生。比较低的大概在500个毫西弗左右,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症状,最终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等,或者是皮肤红肿等等。一般致死我们通常讲半致死剂量,就是到这个剂量大概一半人会导致死亡,这个剂量大概在4000毫西弗左右。这是一个急性效应。

  慢性效应,我们很难讲清楚。慢性效应大家平常都听到,比如致癌效应,还有遗传效应。也就是说,你受辐射照射有可能导致癌症或者遗传,但是必须要强调这个概率非常低。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所有人每天都在接受照射,平均每年是2.4个毫西弗,很难观测到癌症增加了多少。到目前为止,通过动物试验等,遗传效应,我们说有这种情况,但是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我还可以举个例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对周边公众危害到底有多大?经过权威的联合国联合辐射组织规定,没有一个死亡的,没有一个人产生急性放射病。比较慢性的长期的效应到底有什么?通过几十年,从1986年到现在,发现唯一能够观测到异常的就是对当时的儿童,发生事故时他还是小孩,小孩甲状腺比较明显,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疾病都没有发现。而且我们还注意到,成年人也没有发现甲状腺癌增加的现象。

  中国网: 您刚才说了一个数值是500毫西弗,是不是接近500毫西弗的时候居民才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呢?

  陈竹舟: 不是。我们现在的防护措施从应急角度来看是有一个参考剂量,比如国际上通行的什么时候开始采取隐蔽?我们通常叫可防止剂量,这个不好解释,剂量大概在10个毫西弗左右可能就要隐蔽。到了50个毫西弗,可能就要撤离。这是完全从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毕竟辐射从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后做了很多实验,现在已经提出来辐射有致癌效应,致癌效应是和人群中受剂量大小有关系,因此我们尽可能要降低人群被照射剂量。比如10个毫西弗和微西弗相比,如果说这个数值是2.4,这是能接受的,在这个数据中无缘无故超过10个太大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采取行动,就要降低了。

  中国网: 针对目前我国公布的内陆或者沿海地区的数值,我国居民是不是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

  陈竹舟: 比如日本东京,现在它的剂量在15号报道是20倍,1个微西弗小时。如果你是暴露在大气中,一天就是24个微西弗。一千毫西弗等于一个微西弗,我们现在采取隐蔽措施就是四个微西弗,对于东京来讲都还是早的。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

  碘131会引起甲状腺疾病 铯137外在危害比较大

  中国网: 最近新闻报道中我们听到很多专业性词语,像放射性物质碘131、铯137,很多网友对这些专业元素不太理解,它们到底对人的身体构成怎样的威胁?

  陈竹舟: 碘131和铯137是两个很重要的核素,反应堆发生事故以后,特别是严重破损,就会有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出来。其中有两个标志性的核素,就是碘131和铯137比较不易出来,除了气体之外。事故当中,如果在环境中我们发现碘131和铯137,明确是核电站出来,就会怀疑它的堆芯出现问题。

  现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测量到碘131和铯137,这两个核素,比如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左右,就是说放射性物质放在那儿自己半衰期,本身原子核就是自发的衰变。衰变之后量就要减少,什么时候总量减少一半,这个时间就叫半衰期。铯137半衰期比较长一点,大概将近30年。这两个东西过去在核技术应用当中使用的比较多。大家知道,过去的外照射源,水面高度的测量仪和钢水的测量仪等等,很多都是用铯137做的。碘131在医院里面用的很多,用来诊断甲状腺疾病。所以这两个东西大家平常是可以接触到的。

  铯137最近用的比较少了,它本身半衰期比较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放射源丢了,差不多30年,那么30年减到一半,还是挺强的。碘131就很快,8天半衰期就没有了。一个半衰期减二分之一,到五个半衰期已经到了1/32,这样量就非常低了。所以现在铯137现在用的比较少。这两个东西在人体内的危害情况也不太一样。因为我不是学医的,碘131主要用在甲状腺里,会引起甲状腺疾病,也包括可能引发甲状腺癌。铯137一般分布在软组织中,它主要是放γ射线,γ射线能量比较强,穿透性比较强,所以外在危害比较大。

  事故对我国目前无影响 抢购碘盐完全无必要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了甲状腺这个词,从现在的形势看,从甲状腺很容易想象到碘。从碘很容易想到盐,从盐方面咱们就不得不说最近非常疯狂的抢盐事件,也可以从中反映出恐核情绪正在蔓延。您认为抢盐有没有必要呢?很多人在做储备。

  陈竹舟: 我认为应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中国网: 您给我们讲讲原理,碘到底怎么和防辐射联系起来。

  陈竹舟: 碘131进入体内之后比较容易融入在甲状腺里,可以引起甲状腺疾病。举个形象的例子,像有一个教室有50个座位,你要去听课,前50个人进去就有位置,第51个人就没有位置,那么这个人就走了,不能站着听课。甲状腺疾病就是这样的,它对吸收碘就是这样,假定原来已经碘的位置已经占了,大家放射性碘进入就没有位置了,没有办法吸收。所以我们就把碘作为预防辐射。

  碘也仅仅对碘131有作用,对别的没有作用。反应堆能够放射出很多放射性物质,碘131是其中一个。为什么核电厂事故要发碘片,这对预防防辐射有作用,但是碘吃多了也不是好事。碘的服用时间很重要,太早服了不起作用,会排出去,太晚服了来不及起作用,它的作用就会弱。所以这个时机要把握的比较好,比如8个小时之前。你服碘必须要在医生的监护之下做这项工作。

  为什么现在中国没有必要大家抢购食盐呢?因为食盐可能含有碘,而且大家开始抢购的是含碘的碘盐。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这个事故对东京才产生这样的影响,对我们国家目前是没有影响的。这是从环保部、海洋局各个方面的监测数据表明的,我国到目前为止海面辐射水平还是一个正常的水平,它的东西根本没有到我们这里,特别是气象表明它是往东吹的。我们没有这些东西干吗要吃,有人还担心是不是要储备盐,将来会不会到我们这里?我们讲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不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因为放射性物质从福岛放射出来,慢慢的要到大气中吸收、扩散,最后通过输送,在大气当中再经过半衰期,然后到我们国家,距离非常远。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看烟囱排放的煤烟,刚开始看一个点非常黑,很快这个烟就扩展成很大的体积,颜色变淡,在你的视觉范围之内很快就看不到了,因为浓度太低,对人的感光不起作用。我们和福岛距离是一千公里,所以到我们这里时是微乎其微了,我们不能说没有,肯定是很小。

  今天我听一个同事告诉我,台湾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有一个估计,已经见报了。他把福岛的核电厂的反应堆的放射性容量假设确定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三倍,它做了在最坏情况下的估算,最后给出公众一个建议,对台湾公众健康应该是没有影响的。这个结论对我们一样适合,那么你吃碘片或者碘盐也是不需要的,大家也用不着抢这些东西。

  放射性物质冲刷入海只能影响附近海域

  中国网: 刚才我们说到风向,很多人都在关注风向的问题。我们和日本是以海相隔,到底海洋对于核辐射的传播有利还是有弊?

  陈竹舟: 事故发生以后,就把放射性释放到大气中,它首先近距离是在大气中传播,一是输送,随风走,风把它送走。还有一个是大气有扩散,像分子扩散,我们看烟本来是一点,后来体积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就等于把它稀释了。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我们通常叫沉积。沉积可以有很多因素,比如由于重力作用,由于重力作用也要往下掉,甚至平常看到灰尘最后会不断的往下掉。掉下来的过程就把气体中的放射性物质稀释了。

  放射性衰变也使它稀释,比如碘131在8天就衰变。还有沉积中很重要的因素降水,将雨降水就会把它带到地上来,我们平常说在家里要喷水,空气中有尘,本水,水就把它带下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家说这个东西会不会到我们国家来,如果来了这个过程当中有稀释作用、沉积、下降等等作用都使它变小。

  但是引起一个问题,就是对海洋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很明确,现在的事故不是向海洋释放放射性物质,要切断。现在明显是向大气放,但是在近距离的沉降,就在海边,而且风是往海上吹,因此沉降也好,降水也好,在近距离肯定要把放射性物质冲刷到海水中,这样就引起海水有部分污染。但这个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它只能影响附近海域。但是到我们这里,海洋输送就很远了,应该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中国网: 现在很多警惕性很高的网友已经开始不吃海鲜食物,就目前的形势,我们还没有这个必要。

  陈竹舟: 对。将来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我们要关注日本那边的海洋生物。比如进口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进行检测,如果它是来自污染区的海域,那么我们是要进行检验的。

  防护措施:不喝雨水、吃蔬菜多清洗

  中国网: 通过您今天的解读,我们可以给网友们一个交代,大可放心现在的局势,不用采取防护措施。但是我们还要打预防针,万一态势到很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怎样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

  陈竹舟: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总的来讲,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判断,事故即使是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对我们国家,对公众健康不会有影响,不是说一点影响都没有。比如外照射剂量本土剂量肯定会提高,那么环境辐射水平,包括土壤会不会沉积放射性,可能也会有。但是我们强调,即便是这样对我们的健康也不会有影响。

  是不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环境检测,我们要不断监测环境。公众是不是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我可以给大家举个我印象中的例子,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它是刮东风,往西吹,首先到东欧,再向西欧,再向北到北欧。我们大家知道欧洲人对核非常敏感,首先出现争议,说我的水果、食品能不能吃,就有一个国际贸易问题。还有,各个国家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我记得当时曾经公众说谁是权威机构?WTO,世界卫生组织。比如我和你是两个邻国,欧洲国家特别小,为什么你采取措施我不采取措施,大家互相攀比,也不稳定。当时世界卫生组织说了两句话,建议公众采取的措施第一,不喝雨水,第二,蔬菜吃之前可以多洗两遍。

  其实不一定是说一定要这么做,因为我们采取防护措施在专业术语有一个词要做利益代价分析,像日本宣布20—30公里隐蔽,为什么不大范围撤离?这里面就有利益代价问题,作为一个国家不能轻易采取这样的措施。我们看到撤离的这些居民很苦,苦不堪言,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前面我听到一个报道,说有几个人病死了。

  我们的防护措施要做利益和代价分析,好处是辐射剂量肯定小一些,带来一些坏处就是生活不方便,所以要看看该不该这么做。鉴于这两个措施,非常方便,不喝雨水,这个非常容易做,吃蔬菜多洗两遍,只不过浪费水,没有什么害处。虽然剂量很小,不足以对我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我们还是越注意越好。

  中国网: 我们平时出门要戴口罩吗?

  陈竹舟: 这个大可不必,不需要这样做。

  我国核电厂安全有保障 要从日本核电事故中得到有利启示

  中国网: 现在我国共有11台核电机组,通过日本核泄漏事故以后,我国在核电安全建设方面应该做哪些新的工作?

  陈竹舟: 主要由核安全监督部门回答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每次事故发生之后,我们总是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比如三哩岛事故发生,虽然它对核电发展滞后了,但是它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大家对核电安全的关注提高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后也一样,阴影有很长时间,但是最后也消除了。这次的事故,大家对核安全方面的重视加强了,各个国家反思,核电技术开发应该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面发展,那么在缓解和消除事故隐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新的一代核电站开发起了很大作用,AP1000,安全性明显提高,发生事故概率又降低了。每次事故过后,我们在承受着不良的效益的情况下,能够从中举一反三,得到积极的有利启示。

  因为这次又是一种特殊事故,前两次事故和这次事故看至少有两点不一样,第一,前面两个事故都是单机组发生事故。这次是6台机组都出现问题,程度不同而已,有4台损坏已经很严重了,那两台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这也是自然灾害导致的。前两次主要是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缺陷,再加上人为操作上的失误等等,这次最主要的是强大的地震和强大的海啸造成的。这样的话就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国家很重视这件事,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刚召开了会议,已经做了很多指示。在肯定我国核电厂目前安全运行的情况下,首先要求对现有的核电厂、核设施的安全性做一次检查。这一点很重要,检查看还有哪些漏掉的环节。还有对在建核电厂要控制,没有批的暂时不批。现在我国的核电厂和核设施按照国家指示都在做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国家核安全局也在加强监督,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这次怎么反省,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我想我们还是会有很多教训可吸取。比如这次日本核电站事故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氢爆引起,为什么氢爆?反应堆里面没有氢负荷装置,我们国家就要很好的检查是不是都装了这个装置,是不是安全可靠的运行。还有其他问题,我们以前制定计划,秦山现在还在造,大亚湾还在造,一个厂子可以有7、8台,甚至10台机组。过去我们都考虑单机组发生事故,不考虑同时几个机组发生事故,看来这个概念可能就要有所转变。因为现实情况摆在那儿,日本有6台机组都出现了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网: 最近大家对核辐射和核污染知识在迅速普及,但是还有很多人对核污染提出质疑。针对这一点,台湾最近有一家核电站进行了媒体开放日,让媒体进去采访,介绍它的三道保障措施。针对于我国目前的核电站建设,也有部分老百姓有担忧和忧虑。这种担忧有必要吗?

  陈竹舟: 我觉得第一,担忧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家肯定要联想翩翩。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们国家,现在核电厂用的都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比如压水堆用的都是二代、三代技术。我们国家一直坚持安全第一,监管非常完整,国务院也非常关注这件事。所以我们说核电厂还是应该是正常运行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我相信通过这次事故,我们举一反三肯定会从中找出需要加强的方面,不一定是很大的问题,但是需要加强,使我们的核电厂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台湾的做法是可取的,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不管以前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田湾核电站,我们主动把公众请进来,核科普的普及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讲与公众的沟通,“公众教育”这个词用的不好,公众不需要你教育,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和他们沟通,沟通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的情况是这样,比如居民拥护不拥护发展核电,在核电的地区拥护的也多少,在核电站远距离的人民拥护的也多少,这里肯定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多,还有一个就是和核电站沟通比较多,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很注意这个问题,将来需要加强。

  中国网: 更接近于事实就会更了解事实的真相。

  陈竹舟: 对。

  中国网: 今天非常感谢陈教授给我们做了这样的解读,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中国居民能够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从科学的角度去面对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再次感谢陈教授做客中国网,感谢各位的收看。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UN01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