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利比亚局势出现重大变化,西方国家开始对利政府军出手。分析人士认为,参战各国各有自己的目的。同时,军事打击必将对利比亚和参战国家带来种种影响,特别是长期来看,军事打击的影响殊难预料。
禁飞区为打击留窗口 联合国安理会17日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划定特殊空域,限制冲突各方飞行器在管制空域内的飞行活动,决议包括“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平民安全等内容。按字面理解,禁飞区限制冲突各方动用空中军事力量对地面实施轰炸。
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预期效果,是致瘫政府军的所有空中打击力量,但不包括承担人道使命的飞机升空飞行。
如果单纯理解禁飞区,其他国家的战机同样不得在禁飞区飞行。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出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字样,使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得以着手空中打击。
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说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是设立禁飞区一个最主要“附属”内容,给安理会成员国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留出“窗口”。只要认为目标可能对平民构成威胁,似乎就可着手空袭。
空袭目标包括利比亚政府军空军基地、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导弹部队,以至通信和指挥控制中枢。
英国三军研究所中东问题研究学者贝拉克·西纳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安理会决议使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措辞,实际是授权成员国空袭利比亚,“意图是武力压制(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带有明显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倾向”。西纳强烈反对这一倾向。他说,决议以维护利比亚民众权利为出发点,实际作用可能“相反”,可能是一起负面“先例”。
参战国家各有打算 从表面看,西方国家打击利比亚是为了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但不少外国专家和国际媒体认为,参与军事行动的各国其实各有自己的利益考虑。
法国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基金会北非中东地区问题研究员米哈伊尔认为,法国一直试图表现自己的独特立场,“寻求表现出自己具有领导能力”,如果萨科齐赌赢了,“他就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拥有了一张很好的牌”。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泥潭的美国起初并未积极推动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它为何最终加入了打击行列?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分析说,有很多因素推动了美国立场的转变,其中有奥巴马政府担心英法抢了风头。此外,随着利比亚政府军逼近反对派重要堡垒班加西,反对派逐渐陷入困境,这时,阿盟表态支持在利比亚设禁飞区,这让奥巴马卸去了这样的担心:对利比亚动武会被认为美国是在对伊斯兰世界发起战争。
至于英国,早在利比亚爆发骚乱之初,卡梅伦就积极倡导设立禁飞区,进行军事干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式微并不甘心,卡梅伦政府积极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为了显示其国际影响力。另外,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处理好国际事务的挑战,这是对卡梅伦领导能力的考验和展示。
许多外国观察家认为,虽然美英法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目的: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近日在战场上处于下风的局面,向其提供支持,为其一旦上台后在这个国家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军事打击必产生后果
任何军事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后果。国际分析人士认为,西方的军事打击可能改变利比亚的战场形势,使这个国家的交战双方更难决出胜负。利比亚动荡可能会持续下去。此外,军事打击使卡扎菲政权维护本国领土完整和保卫自身安全的难度骤然加大。
对于参战的西方国家来说,也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
英国有分析人士认为,卡梅伦参与军事干预是有风险的,且不说参与战争将给英国带来的财政压力和人员损失,一旦行动失败,卡梅伦将重蹈因参加伊拉克战争而遭民众诟病的布莱尔的覆辙。
美国福克斯新闻电视台评论员担心,美国会陷入又一个战争泥潭。《纽约时报》19日刊文说,军事行动可能使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这将为伊斯兰极端势力提供滋长的空间。
法国的米哈伊尔认为,军事打击不一定会导致卡扎菲下台,利比亚的形势十分复杂,局势可能会变得很糟糕。
国际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卡扎菲政权在西方军事打击中得以生存下来,利比亚战局久拖不决,人员伤亡越来越大,那么西方国家内部对军事打击的不同声音也会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到参战国家自己的政局。
利比亚遭到西方国家军事打击数小时后,卡扎菲作出强硬反应。新华社记者20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注意到,街头传来激昂的群众游行示威声,示威群众强烈抗议西方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并发誓保卫国家。
摘编自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UN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