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路局干部在万盛区黑山镇北门村开展“三进三同”活动。
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
重庆20万干部下乡驻村 【核心阅读】
现在的重庆,数以十万计的机关干部正参与“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35万名干部职工“结穷亲”57.6万户,结亲率99.4%,活动覆盖全市;在1.1万个村社党组织推广定期接访、进家入户走访、群众意见限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把群众的急难困苦化解在源头。当地群众评价,“大民小官”的政风正在形成。
机关干部接地气 “三进三同”参与率达98.9% “这是我第二次入党!”重庆市委组织部干部王平这样由衷感慨。
在“三进三同”中,王平住进了云阳县黄龙镇老屋村91岁高龄的退伍老兵黄先春家里。老人曾立过赫赫战功,拥有3枚军功章,他在双脚浮肿、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入党的信念。在代老人写入党申请书时,王平百感交集地说:“这是我思想上的第二次入党啊!”
“三进三同”,是指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1周时间,新提任领导干部、新招录公务员用1个月时间,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制定这项制度,就是为了突破干部与群众联系方式的官僚化、联系渠道的狭窄化、联系手段的唯物质化,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根植沃土、接上地气,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摸爬滚打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重庆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全市机关干部参加“三进三同”近20万人次,参与率达98.9%。
按照重庆市委要求,重庆市的干部打起背包进农家,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睡农家床、盖农家被、干农家活,累计参加劳动85.2万天。
有需求伸援手 帮“穷亲”就业19.3万人 重庆市万州区普子乡碗厂村65岁的杨元云有5个女儿,但现在老人最惦记的却是他的“干亲戚”区委党校干部周宗成。
“不仅是过年过节来看我,平时也非常关心我,真让我感动。”杨元云说,去年7月,他家的房屋失火,周宗成得知后马上就送来了慰问金;最近,杨元云查出患上了肾结石,周宗成得知后立即赶到乡卫生院,抓了10多服中药,在当天天黑之前再次上山,送到他家中,让他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跟工农群众交朋友,与困难百姓"结穷亲"。”按照重庆市“结穷亲”的规定,市管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1户困难群众,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区县管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或困难群众,一般干部职工以支部为单位集体结对帮扶1户以上困难群众或困难党员,每年到“穷亲”家中不少于两次。
在整个活动中,仅市领导就“结穷亲”74户。市领导的示范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活动深入开展。有的干部把“穷亲”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起蔬菜、花卉、水果园,一年户均增收就达7000余元,老百姓把这称为“开心农场开心果”;有的群众在干部离村时泪流满面,自发“十里相送”……
除了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干部们对“穷亲”做到了有需求伸援手,有困难送温暖,保持联系走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共帮助“穷亲”子女入学11.1万人、就业19.3万人,解决具体困难45.1万个。
进家入户走访 3年接待群众435.5万人次 春耕忙碌时节,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桂花村金家湾社村民蒋光福却因家庭困难、病痛困扰,一直为种地发愁。村党委书记卢云在“三项制度”活动中入户走访时得知后,立即为蒋光福购买了种子和化肥,亲自送到他的家中。接着,由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春耕帮扶队,也来到蒋光福家,帮他犁田、锄草,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老蒋感激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
“过去赶车找干部,现在办事不走路,老百姓打心眼里欢迎"三项制度"。”重庆市江津区大桥村村民周辉荣说。
重庆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起,重庆全面推行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即村社党组织书记每周接访群众、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该制度在设计上突出了硬性原则:接访要一人一记,一事一记;走访要分片包干,填写《民情日志》,一家一户建民情档案;对群众意见要限时办结反馈或作出解释说明,由群众评价签字。
3年来,重庆各级干部在“三项制度”活动中接待群众435.5万人次,走访群众4212.3万户次,覆盖97.5%的城乡居民,建立民情档案20万册。通过走访,切实改变了过去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不畅的状况;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336.9万件,帮助解决281万件,全市信访量每年下降20%以上。
村(社区)干部在落实“三项制度”中也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重庆市綦江县文龙村党总支书记王成伟说:“过去参加选举没底气,现在不怕了,"三项制度"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我、信任我,今后选举,相信大家会投我的票。”(记者 崔佳)
作者:崔佳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UN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