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日本发生9.0级强震 > 日本地震消息

东亚经济不会“海啸” 世界经济将会感受到余震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03月22日00:12

  裂变

  震后经济冲击波

  当巨震和海啸恶灵遁去,核危机带来的链式反应,超出了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震后第一时间的判断。

  面对饥寒的灾民、破碎的家园,还有可能的核辐射危险,日本步履维艰的经济能否负担起灾后重建和快速复苏的重任?

  同在亚细亚的天空下,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进口来源地、最重要海外直接投资市场之一,中国经济在这一尚未看到尽头的灾难中,将遭受的直接或间接冲击,体量会有多大?

  核危机下的失控和自控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I仙台、新泻、东京连线报道

  3月16日,日本震后的第五天。

  东北地区遭遇寒流,一场鹅毛大雪降临宫城县、岩手县等地震灾区。

  “我们一天的供给是两个冷饭团和一瓶矿泉水。我先生是医生,他目前参与搜救遇难者遗体的辨认工作,他可以确定自己已经被核辐射,但是会继续工作。”16日晚,日籍华人小官一绘女士给《中国经济周刊》这样回复。

  2号机组爆炸、4号机组起火、东京检测到辐射量超标、核污染超标大幅上升、受影响区域不断扩大……核威胁的不可控性,让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不但面临着史上最强的地震引发的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据保守估计,经济损失或超2000亿美元或者更多;更为严峻的是,核危机的阴影开始笼罩在日本上空。

  “快速撤离”

  “对于地震我们都习惯了,就是对核危机很担心,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我在犹豫要不要把儿子送回国。”日籍华人赖雅妍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从福岛撤离的人们聚集在新泻体育馆临时避难所,在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内,他们度过了自地震以来的第一个踏实的夜晚。

  3月15日起,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辆大巴抵达成田和新泻机场。这些大巴多是要撤离东京的外国人。各种各样的消息在不断刷新和传播,“我从仙台回到东京,一点也不担心地震和海啸,我们的房屋很少会发生地震的剧烈晃动而倒塌的例子,但是核危机到底是什么,会辐射成什么样子,联想起广岛和长崎那些忧伤的故事,很让人忧虑。”暂居东京的Yuki不无担心地表示。

  自从“3·11”地震以来,福岛居民的后撤范围,已从最初的20公里变成了如今的30公里。15日,当地政府给每个居民发放了防辐射药物开始进行预防。其实对于日本人来说,地震和海啸一点也不陌生和恐慌,甚至海啸的英文单词“Tsunami”一词源于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

  Yuki告诉记者,由于日本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每年平均有感地震1000次,仅东京的有感地震年均约40次以上。日本的全民基础防灾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贯穿到高中三年级,居民从小就学会自我保护意识,而且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发生后P波比S波传导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提前15秒左右预报地震,使民众有30秒左右的时间躲在桌下、关闭燃气电源或戴上头盔。可以说,这是一个对地震最有经验的民族。

  然而,日本民族以往的核事故留给民众的大多是负面回忆。近10年一系列关于“核”的报道一次又一次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

  2003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隐瞒了显示其一些核反应堆的密封装置存在裂缝的报告,随后临时关闭了17座核电设施。第二年,关西电力公司经营的一座核电站发生蒸气泄漏,导致4人丧生,7人受重伤。

  2007年的一次地震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柏崎刈羽核电站严重受损。该公司起初说没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但最终承认,地震导致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含放射性物质的水被排入了日本海。

  尽管政府方面称当前核辐射对于东京居民的健康不构成威胁,但媒体的很多报道与网络上出现的说法却大不相同,在核辐射威胁笼罩下的日本,消息满天飞。

  “爸爸妈妈仍守在家,有的亲戚已搬到避难所。离开也很难,火车停驶,汽油都也卖光了”。

  “我准备向西走。虽然东京与福岛有一段距离,但不知道事情跟着会怎样发展?”

  “成田机场就像1944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流露出人们开始失去冷静。

  失控的“核忧虑”

  “这次地震的损失会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阪神地震估计损失10万亿日元,约为当时GDP的2%。”法兴银行日本首席经济学家大久保卓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之前,很多投资机构和经济学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认为虽然目前来看形势严峻,但是受灾较重的岩手、宫城、福岛三县占全日本GDP的比例最多为4%,因此长期不会对日本的经济总量造成太大影响。

  比如美银美林经济学家哈里斯就认为,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作为参照,虽然地震发生在当年1月,短短数周内,日经指数跌幅一度达到25%,但当年底该指数就收复了全部失地,并以微弱涨势画上句号。

  但是这次,核危机带来的链式反应,却超出了很多人震后第一时间的判断。

  “电力将成为主要担忧因素,发电能力若大幅下降,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将对经济恢复产生重大影响。福岛两座核电站占日本核电总产量的20%,全国总发电量的6%。若发电量大幅降低,将严重拖累日本生产能力。”大久保卓治介绍说。

  摩根大通将其对日本第一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值从2.2%下调至1.7%,第二季度预测值从2.2%下调至0.5%。日本大企业也相继宣布停产。继丰田、日产和本田三大车商宣布国内所有的汽车生产工作全部暂停之后,三菱公司和铃木公司、索尼也作出了类似的宣布。

  有分析师认为,这次地震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可能都会超过最初的预期。

  同时,日本大地震引发的金融动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17日举行电话会议,以讨论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增长、能源市场、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全民自控

  “东京街头尽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数百万人都一起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我在开车,路上塞车,但也毫无喇叭声,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地震中,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如此描述他眼前的情景。

  从3月14日开始,为了响应政府节电的号召,日本各大城市瞬间从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变成了一座座“暗城”,各大商场的打烊时间从原先的晚上8点提早到6点。黑暗、寒冷,再加上信息隔绝,越多越多的人感到不安,特别是一些缺医少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感觉尤为强烈。

  “没水、没电、没暖气,消息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及时回复请见谅。”当记者联系仙台日籍华人小官一绘女士的时候,听到的是平静的表述。她的丈夫是当地著名的牙医,一直在参与遇难者身份的辨识,尽管知道自己已经遭到核辐射还是继续工作,而她自己因为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一直在大使馆帮忙。记者了解到,很多日语比较好的华人自发担任代表,负责登记来此避难中国人的信息,尽其所能帮助同胞。

  从地震开始至今将近一周的时间里,尽管所有灾区断水断电、物资极其紧缺,但未见任何媒体报道灾区出现任何治安问题。日本人用特有的井然有序默默做着最努力的奋斗。

  在新泻采访的中国记者刘一告诉记者,即使在避难所内,日本人民也有着极强的忍耐力和自律精神,“整个避难所非常干净,人们面带微笑互相帮助。即使面对余震,日本人民也表现得相当镇定。”刘一说。

  “我临走的时候,一位日本朋友特意送给我一盒巧克力,微笑着祝福我一路顺利。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把同样的祝福送给日本!加油!他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一位中国网友的微博如是写道。

  菅直人的96小时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陈言

  3月11日之前,日本首相菅直人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危机就要到来。

  内阁重臣之一的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在3月6日因为收取了外国人用日本名字捐赠的5万日元被曝光一事而辞职。媒体对菅内阁的包围网已经开始逐步收缩,从10日开始,有媒体报道了菅首相收取了外国人用日本化名捐赠的105万日元。

  事情已经非常糟糕,菅三缄其口,但11日上午开始的参议院决算委员会,并没有在预算上多说什么,在野党的国会议员们一个劲地追问是不是收取了外国人的政治捐款,好像这个问题比数十万亿的预算重要得多。

  下午1时继续开会。菅直人已经感到非常的疲惫。2时46分,议事大厅的整个大厅开始剧烈摇晃起来,一时所有人都有了某种错觉,觉得是不是争论得太激烈了,让人感到要天翻地覆了。等看到周围的人都惊慌失措后,知道是地震来了。

  危机真的到来了。不是内阁存立与否的危机,是里氏9.0级的地震袭击了日本东北地方。

  地震之后瞬间,海啸接踵而来,东北地区距离海岸5公里之外的一些地方,被突如其来的海啸疯狂扫荡,房屋、车站消失了,山坡上的绿树踪影全无。千年一遇的灾难在此时发生了。

  菅直人首相真的进入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21分钟后成立内阁危机管理中心

  2时50分,秘书跑了进来,在菅直人首相的耳边说了几句话。很快,初步测定为8.4级地震的消息在议会大厅里传开。“散会!”主持参议院决算委员会的议长立即宣布了这个决定。

  地震发生后的10分钟,2时56分,菅直人已经回到了他办公的官邸。3时07分,内阁危机管理中心成立,紧急灾害对策本部就设在这里,本部长为菅直人。

  官邸并没有显露出慌乱。应对危机的体制立即启动。包括内阁危机管理中心等等,本来就是内阁随时可以启动的,参加的机构,如内阁府、军队、民政等该由谁出面,联系谁,多少分钟后开始开会,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

  不仅日本中央政府是这样的,在地方上,在大企业中,也都有基本相同的机制。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仅会经常发生地震、台风,最近这些年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疾病传播时,也根据危机的情况,启动过不同级别的危机处理机制。

  各种情报简短而迅速地传来。首相办公室外间有5名由中央政府主要部门派遣来的秘书官,他们处理了来自政府方面的各种重大情报。紧靠首相办公室的还有一套秘书人马,由4人组成。包括首相第一秘书等人,他们负责直接向首相传递情报。所有情报要求准确、重大。首相基本上根据这些情报,立即作出决断。

  里氏8.4级(后在13日更正为9.0级)地震是菅直人从未听说过的。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地区发生的阪神地震,里氏7.3级,那已经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开始不断地有人集结到首相官邸。先是各省大臣。到4时12分,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多小时,所有大臣已经集中到了官邸,在这里召开了紧急灾害对策本部会议。地震的情况已经在电视中详细报道,广播也已经转换成震灾报道模式,所有新闻焦点都对准了日本东北部的宫城县。紧接着到来海啸,其影响范围更大,宫城县邻近的几个县,均受到严重的打击。媒体不断报道这些信息。

  日本需要全国上下全面应对震灾。6时03分,在野党各党领袖也来到官邸。

  “大规模地震发生后,我们已经成立了紧急灾害对策本部,在尽全力处理抗震救灾工作。”菅对所有在野党领袖说。“我愿意和大家共享信息,为了国民的生命、财产,我拜托你们合作。为了救国而合作。”菅直人语言非常的短促。

  停止所有政治论战,一致抗震救灾,此时各党党首一致作出了这个决定。

  11日,不眠之夜

  各党党首刚刚离开官邸,菅直人首相立即向自卫队发布了命令。

  两万名自卫队军人被派去抗震救灾后,从得到的信息看,已经明显战力不足。“本次地震属于海啸地震,沿海不断出现火灾,火势还在蔓延。震后最重要的是在第一天就紧急救援。”菅说。

  接着增派3万军队,总数为5万人的军人立即被派往了地震现场。14日,军队数量增加到了10万人。

  “警察、消防、海上保安队等相关人员,我希望你们最大限度地通力合作,从事救助生存者的活动,去救助那些孤立无援的国民。我希望你们竭尽全力!”菅再次鼓励说。

  时针刚刚越过11日,进入12日零时15分,首相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是奥巴马打来了电话。办公室里外相松本刚明、外务副大臣高桥、外务省北美局长梅本及副官房长官福山都在菅的周围。

  美国方面已经决定派遣航空母舰来支援日本抗震救灾。在日美军也会及时投入到救灾中去。菅直人和奥巴马都强调了“日美同盟”这层关系。

  1时36分,菅直人离开首相办公室。5时31分,他已经穿上浅蓝色的工作服,出现在了内阁危机管理中心,对一些急需他判断的事项作出指示。6时08分,他来到了首相官邸楼顶。直升机已经启动。

  “从昨天开始,政府已经尽全力从事救灾及恢复方面的工作。我现在就乘直升机去受灾地巡视,同时我将去福岛核电站。刚才我已经命令(福岛核电站)周边10公里以内的人疏散,但我更希望到现场去直接和当地的负责人谈话,把握事态。”菅直人对媒体说。

  11日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的1号反应堆出了故障,2号及3号反应堆情况也很不稳定。

  菅指指身边的几位负责人说:“今天核电保安院的专家、核电安全委员会的委员长也与我同行,我们会根据需要在现场作出判断。”

  “现在我就出发了。”菅直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电视做了直播。

  超出想象的核电事故

  13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两次爆炸,14日上午发生第三次爆炸,15日上午再次爆炸。一连串如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开始了。

  12日下午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时,菅直人先将东京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叫到官邸来痛骂一顿。他怒吼说:“接下来要召开记者会,这样怎么说明呢!”菅直人说,电视台报道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一个小时后,首相办公室尚未收到具体情况报告。

  他批评东京电力公司疏散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做法,“如果撤离,我百分之百肯定东电将倒闭,你们要有心理准备。”菅直人咆哮说。

  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在13日清晨宣布,核泄漏事件至少已经造成160人遭到核辐射。同时,鉴于电力供应短缺,菅政府14日向日本全国手机用户发短信,要求民众节约用电。

  日本媒体依旧不买账。日本《读卖新闻》15日发文痛批菅直人政权的无谋使民众的不安大幅增加。东日本大地震导致前所未见的大悲剧,但对于辐射能外泄、分区轮流停电等攸关国民安全的问题,菅政权却迟迟不采取对策,提供信息的能力也不足,使民众陷入混乱和不安。

  15日上午11时,菅直人就福岛第一核电站问题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指出日本全国正面临灾难性核泄漏事故,要求距离该站2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居民撤离避难,20~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在室内躲避。

  当日,以首相菅直人为本部长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策统合本部” 设立,举全力应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可能出现的问题。

  菅直人说:“政府正在竭尽全力防止再发生爆炸和核泄漏,相关部门人员正不顾安危采取一切措施,希望大家保持冷静。”

  然而,就在他发表讲话后不久,核电站4号机组的乏燃料池又因氢气爆炸起火。

  有媒体评论说,除非福岛县核反应堆的问题能够得到控制且公众能认为政府开展了足够的救灾和救济工作,否则菅直人可能仍在浪费他挽救自身及执政的日本民主党的机会。

  专访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郁祖盛:

  中国要大力发展第三代核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I北京报道

  地震、海啸、核事故,让日本遭遇三重危机。尤其核事故,令全球焦虑。核事故发生的真相是什么?这对人类的核能和平利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中国的核电事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3月15日上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独家专访时,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郁祖盛表示:“日本核事故对中国的影响有待观察,但即便发生最坏的情况,对中国的影响也极为有限。”

  福岛不会成为“切尔诺贝利”

  郁祖盛向《中国经济周刊》详细介绍了核电站必须要具备的三大基本安全要求:一是有有效的反应控制,包括安全停堆;二是导出余热;三是包容放射性物质。

  反应控制是指,意外发生后,核电站本身能启动安全机制,自动停堆。“就相当于一辆汽车,你变速箱不灵,刹车也不灵,没人敢开。”

  自动停堆后,需要导出余热。对火电来说,只要将燃煤的阀门关上,锅炉熄火,就没什么大的安全问题。但对核电而言,停堆以后,核燃料要继续发出大量的余热(衰变热),如果余热没有及时排出,就足以把反应堆熔化,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这就要求,核电设备有能力包容放射性物质,以防泄漏。

  郁祖盛认为,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意外天灾面前,这三大要素并不完全具备。截止到15日下午,日本受影响核电站共有4个,分别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女川核电站、东海第二核电站。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问题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有4个,即1、2、3、4号机组先后发生故障。

  郁祖盛向《中国经济周刊》详细介绍了事故原因:

  11日,地震摧毁了福岛核反应堆的外部电力供应。而这是核反应堆能够遇到的最严重的故障之一,1号机组完成了保障安全的第一步,感知地面强烈震动而自动停堆了。

  停堆后要导出余热,必须要有电力来源。每个核电厂都配备有应急柴油发动机组,其功率很大,大概在5000千瓦左右,相当于一个小城镇的供电。发生事故后,要求发电机2~5秒内必须运行,12~40秒内全部带载,冷却核反应堆。

  1号机组原本已经走过了第二步,启动了应急柴油发电机,但不幸的是,在应急柴油发电机启动后不到1小时,就遭遇海啸袭击,应急供电设施全部被损坏。当移动电源到位时,已经是当晚11点钟。“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为时已晚。”

  核反应堆被停后,长达数小时未被及时冷却,温度升高到2000℃以上,压力也在升高,燃料棒水位在下降,直到部分裸露。燃料包壳已经破损或被熔化。原本在燃料棒中的两种放射性物质,碘131和铯137被释放到空气中;同时,发生“锆水反应”,氢气被还原散发到空气中,引发爆炸。

  12日下午,为了冷却反应堆,开始往堆中注入海水,“这个机组就彻底报废了”。13日下午,1号机组反应堆逐步冷却,基本趋于安全状态。

  目前事态还在发展,3号和2号反应堆相继发生氢爆,4至6号反应堆在地震发生时处于停管检修状态。当前4号反应堆处于全卸料状态,容纳卸出的燃料的乏燃料水池中共有700多组燃料组件,15日和16日两次发生大火,爆炸。由于乏燃料水池在辅助厂房,燃料组件失去了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安全壳两道屏障。如果乏燃料水池的水泄漏或蒸干产生燃料元件裸露,则危险性高于反应堆,因水池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更易进入环境——这一现象现已发生。

  福岛会成为第二个“切尔诺贝利”吗?

  “福岛核电事故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本质的不同,危害性相差甚远。”郁祖盛解释说,后者是一种在反应堆高温、高压、低功情况下突然失控的蒸汽爆炸,同时,把放射性物质都带了出来。上千吨的构筑物全部被掀掉,气团以喷射状进入大气,到达几千公尺高度,导致放射性近程、远程全扩散。

  郁祖盛表示,福岛核电站是放射性物质在屏蔽状态下,有控有序地释放。整个物理模式完全不同。据说有数十人受到核污染,但这只是“清洗级”的。也就是说,只要把受污染的衣物全部换掉,洗过澡就没事了。

  “核泄漏就会导致辐射,但人类没必要害怕辐射,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被辐射的环境中,家用电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辐射。只不过是受辐射的剂量问题,短时期内接受100毫西弗以下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对健康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如果接触到高达4000~6000毫西弗,就可能会致死。在短时期内接受了高于1000毫西弗的剂量,则需要医疗介入。”郁祖盛说,一般核电厂员工和周边居民,每年受到的放射性物质年累积量大概在0.25个毫西弗。有数据证明,火电厂烟囱排放的放射性物质会比核电厂高出10倍。

  作为一位核安全专家,郁祖盛认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原子弹爆炸结束的,导致了民众对核的恐慌。自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人类一度迈入了长达20年核电的冬天。

  “要想解决能源问题,唯一能工业化规模的只有核电。其他新能源转化效率低,而且也受到地域限制。由此,全世界迎来了核电的复苏。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和平利用核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郁祖盛说。

  中国核电“高一级”设防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共有13个核反应堆在运行,总装机容量达到1080万千瓦;在建机组达28台,装机容量达3097万千瓦。

  郁祖盛介绍,美国现有104个核反应堆,占总能源比近20%,而中国核电占比不到2%。如果要达到10%,中国将会拥有100个、200个甚至更多的核反应堆,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中核集团公司首席快中子反应堆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部总工程师徐銤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为上世纪60年代末建成的首批商用核电站,我国正在运行和建设的核电站多为80年代和90年代后改进型或革新型核电站,安全性能优于福岛。

  他说:“我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更加保守、安全,均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

  郁祖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认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二代核电应急系统中的泵需要电源驱动,没有电,反应堆停堆后无法冷却,导致了一系列后果。

  “中国在建的第三代AP1000中,整个安全设备系统没有一台泵。无需依靠外在电源,利用高位水箱,靠温差、靠重力、靠气体膨胀来推动流体流动,安全系数得以大幅提升。”

  从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中国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郁祖盛提出了三点:第一,要辩证看待福岛核电事故,充分吸收其经验和教训,使得核电的发展更为健康,要防止“因噎废食”,尤其决策层更要清醒。

  第二,要对所有已经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重新进行严格审查,核实已确定设防标准是否足够保守。“核电站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代价的问题。设防标准要足够保守,必要时要考虑能防范像日本福岛遭遇的9.0级大地震和10米高海啸甚至更高的外来威胁等。”

  第三,中国要大力发展第三代核电。郁祖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集中全力让三代核电快一点发展。三代越多越好,二代越少越好。”

  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暂停审批新核电项目。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国核电发展路径上,目前还存有争议,继续发展二代核电的声音犹存。而此次国务院“暂停审批”受冲击最大的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这两大巨头是中国目前核电发展的主力军,暂停审批的核电项目中,大部分都是这两家企业的项目,主力机组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

  中国核电发展路径是“二代和三代并举”还是大力发展三代?此次日本核事故是否会成为调整中国核电结构的契机?值得关注。

  震波冲击后的中日经济预想

  梅新育

  死亡失踪合计逾万人;核电站多台机组接连爆炸,大面积地区核辐射大幅度超标,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陷入核辐射恐慌,甚至担心切尔诺贝利式核灾难重演;重灾区基础设施全面摧毁;丰田、日产、本田等大型企业相继停产……

  所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日本这场震级创造历史纪录、号称“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的破坏力。而这样一场大地震发生在日本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数一数二的出口大国,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言自明。

  从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到现在,从股市、汇市到大宗商品市场,市场上已经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冲击还将陆续表现出来。而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进口来源地、最重要海外直接投资市场之一,中国经济遭受的冲击又远远大于远隔重洋的其他国家。

  这一点,并不因中国经济抗冲击能力而改变。

  直接冲击:产能被抑

  就近期和中期而言,在实体经济领域,日本地震及衍生灾害的最大冲击在于其生产停顿及价格上涨,这又植根于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着关键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设备主要供应者的关键地位,这种地位在汽车、电子等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次地震中,又以电子产业遭遇的冲击更大。

  尽管此次地震重灾区不是日本经济最精华的东京—横滨圈和大阪—神户圈,而是相对欠发达的东北地区,但接连不断的余震、基础设施受损、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断电和辐射恐慌,意味着即使是上述两区域那些没有受损的工厂也要在相当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

  在电子产业,从关键原料(如半导体硅晶圆)到制造设备,日本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此次地震对该行业的打击主要体现在以下电子中间投入品和设备领域:

  日本电子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虽然大部分材料主要生产基地在关西、九州岛、四国,据灾区略远,但仍有日立化成、JX日矿、ADEKA、日本化成等公司的工厂位于地震重灾区,他们生产停顿时间会比较长。其他公司、工厂因核电站事故导致停电,也会造成其开工率不足。

  日本是面板生产所使用的异方性导电胶(ACF)的全球最大生产国,仅日立化成一家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且多在此次地震重灾区茨城县下馆事业所辖下的五所宫生产。目前全世界三星、LG、友达、奇美、夏普五大面板厂使用日立化成ACF的比例均超过40%,若全面停工,对面板生产将产生较大影响。

  日本厂商信越、SUMCO供应了全世界50%以上的半导体硅晶圆,此次地震重灾区宫城县、岩手县、秋田县、福岛县区域内共有18座晶圆厂,总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左右。两大公司均有部分生产线在地震中受损。为此,全世界半导体厂商需转向非日资厂商寻求供货,其价格也会上涨。

  日本是全世界半导体与显示器制造设备最重要的供应来源,其中微影曝光设备除了荷兰大厂阿斯麦之外,几乎全部来自于日本,包括尼康、佳能与NSK。尼康专门生产曝光机的精机厂就分别位于重灾区宫城县与枥木县,佳能主要生产半导体与显示器制造曝光设备的工厂也分别位于重灾区枥木县与茨城县。

  ……

  无需罗列更多数据,上述事实已经足以充分显示日本在全球先进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即使没有遭受很大实际损失的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因预期短缺而引起的恐慌性涨价。

  中国制造业和出口的成就,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深深嵌入了“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这样一条国际产业分工链条,其结果是中国大量进口日本高技术产品、上游中间产品和设备,以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生产之需,形成了中国大陆对美欧贸易巨额顺差,对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一些原料、能源输出国逆差的格局,其中日本、韩国、台湾省已经连续多年分列中国大陆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前三名。2010年,我国对日出口1210.6亿美元,进口1767.1亿美元,逆差达556.5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我国电子、汽车等一些产业产能利用率可能会因为日本上游中间产品供货停顿而降低,一些新建和改造项目可能因为日本设备生产、交货流程被打断而不得不减速。

  中期隐忧:加大通胀压力?

  从当前来看,日本地震对大宗商品行情和全球通胀压力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这样一个工业大国大面积停产,意味着对能源、矿产等需求一时急剧锐减。据估计,仅日本钢铁企业停产就将导致海运铁矿石需求减少2200万吨。

  正因为如此,日本大地震之后,本来因阿拉伯世界动荡、特别是利比亚内战而猛涨的国际油价顿时下挫,铁矿石三巨头尚未来得及为铁矿石价格创下2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而庆幸,现货市场铁矿石价格就在短短两个交易日里下跌到了170美元/吨的水平。即使市场普遍预期日本灾后重建将创造大量钢铁需求,投资者和交易商对铁矿石价格的信心也未能完全恢复。

  然而,中期影响与短期影响的方向完全有可能背道而驰,无论是地震后的日元还是大宗商品市场,都是如此。对于海外资产较少的国家而言,这样大的地震、实际生产能力和财富如此巨大的损毁,对其本币价值都是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空;但对于日本这样海外资产巨大、特别是保险公司海外投资众多的国家而言,地震在短期内竟然表现为日元利好,因为市场参与者普遍预期日本保险公司将纷纷套现海外资产买入日元,以备震灾赔付之需。

  随着震后重建展开,某些大宗商品市场也有可能表现出同样的“先抑后扬”行情。特别是油价,假如核电站事故引发的全球反核浪潮足够强大,以至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普遍停顿,将对油价产生强有力的推动。

  地震和救灾带来的通胀压力更潜藏在日本央行大规模的救市注资行动之中。仅3月14日的货币政策会议就决定向短期货币市场紧急注资18万亿日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日本货币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紧急注资。

  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高峰时期,各国高强度的反危机措施埋下了2010年以来全球通胀和新兴市场资产泡沫的祸根;那么,日本银行的救急之举,又会对通胀压力带来什么后果呢?

  别忘了,日本多年来一直是全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要资本输出国,日本大规模注资必然溢出到其他国家,只不过是时间和程度问题而已。

  长期悬念:日本能否重新振作?

  有新加坡经济分析师表示,短期来看,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其重建工作或许需要12个月。但笔者认为情况会更严重。

  与服务业部门相比,制造业部门恢复需要的周期长,因为现代大生产中的大厂房建设、设备重新安装调试,其周期很多都超过12个月,甚至要历时两年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场地震是对日本社会动员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日本曾经是一个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社会,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后经济重建,直至20世纪80年代都是如此。但是,经过泡沫经济破灭和随之而来的长期经济萧条,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衰败现象。

  在上层,日本领导阶层缺乏担当魄力,“媒体治国”且对政治家小节过于苛刻的风气环境使得领导层变动频繁,而且构成了逆向淘汰机制,日本近乎处于无领导状态,没有能力开路,只能守成消耗前人的成就。在基层,人口老龄化和男性气概衰退,“草食男”之类流行,更是对日本社会生命力负面影响长久的噩耗。

  这场地震最终影响如何,取决于日本社会能否借此契机摆脱上述问题,提高政治稳定性,在全社会恢复奋发向上的精神。

  面对考验,日本政府和社会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A股“余震”

  亚洲主要指数受创日本巨灾,分析师称影响不会持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I北京报道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除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外,对处于复苏中的日本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强大的冲击波。

  日元汇率和股市在地震后加速下跌。日经指数当日下午3点收盘时大跌179点,报10254.43点。

  亚洲其他股市也纷纷下跌。香港恒生指数在地震当日下跌1.8%,上证指数盘尾也下跌0.79%。

  这场震中在千里之外的巨灾,能对A股市场产生多大影响?

  中国对日投资有限

  安邦咨询分析师表示,就股市来说,这场地震对亚太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对中国内地市场则比较有限。

  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股指期货分析师曹红丽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长远来看,日本震后重建将增加市场需求,对中国的影响相对短期,经过短期震荡下行之后,A股市场将回归原来运行轨迹。

  曹红丽认为,日本地震将对近期市场形成一定压力,短期具有震荡下探的空间,但从中国宏观经济面来看,市场走势不宜过分悲观,需要观察日本地震后形势延续。

  平安证券分析师何庆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灾后重建的大量资金需求有可能导致日本资金回流,但总体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短期内,由于市场预期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从而导致日元回流,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由于中国FDI(对外直接投资)中日本所占份额比较有限,即使部分企业需要资金抽回,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

  有分析师认为,日本地震的影响与发生在中国汶川的地震类似,是传导性影响,最先反应的是股市,然后油价也下跌。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不会造成特别沉重的打击。

  该人士表示,中国内地股市的下挫更可能是一种短期的,甚或心理上的影响。毕竟国内的资本流动尚受到限制,仍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A股不会受此因素遭到重创。

  个股受影响不会持久

  地震虽然被看做只是引发A股市场产生“心理震荡”,但对相关板块以及上市公司已经产生了实质影响。

  据万得资讯统计显示,因预期巨灾可能导致的医药及钢材使用量大幅上升,医药板块、钢铁板块持续上涨。此外,有色金属、稀土等资源类板块跌幅靠前,而对日本出口的电子、半导体、液晶面板和部分化工产品具有替代性的行业,则出现资金流入。

  浙商证券分析师戴康认为,地震对日本甚至全球元器件行业短期内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据针对电子制造领域的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统计,2010年日本半导体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以上。

  “此次地震将使日本当地半导体产业链受到重创。”戴康认为,受地震影响严重的宫城、岩手、枥木、福岛、茨城、山形等东北部城市是日本电子产业重镇。包括东芝、NEC、索尼、富士通、瑞萨、尼康等在内的业界巨头均声称受到地震影响,设在该地的工厂目前都处于关闭状态。地震既可能直接导致厂房、生产设备等的损坏,也可能在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给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戴康认为,受此影响,国内半导体晶圆、半导体及数码产品、液晶面板及玻璃基板的相关上市公司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德邦证券医药研究小组认为,日本地震对国内医药板块来说或许是一个利好。

  3月12日,日本将福岛核泄漏事故定为4级并计划向附近居民发放碘化钾片,以防止碘辐射。如发生放射性碘的核辐射事件,可服用稳定性碘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

  有分析认为,生产碘化钾的药企可能会间接受益,目前国内生产碘化钾的企业有武汉远大、修正药业、力生制药等,其中力生制药(002393.SZ)是上市公司,具有生产碘化钾的批准文号。

  国联证券发布的报告也指出,从历次自然灾害对市场影响来看,类似重大伤亡事件发生后,医药产品的需求在短时间会有一定上升,医药股或将受益。

  “无论是青霉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感染药,还是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都将是灾后急需的药品,我们认为,下游需求的增强将刺激抗感染类原料的需求,生产青霉素类工业盐有华北制药、哈药股份、鲁抗医药等;生产喹诺酮类的原料有浙江医药、东北制药及京新药业等。”

  但报告同时提醒,市场注意力更多会集中在建材、机械及电子类个股,且日本国内用药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有限,并不会对整体板块带来超预期受益,只是市场短期的题材热点。

  德邦证券分析师认为,此外,贵金属具有保值、避险功能,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避险需求将推升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上涨,但随着事件的逐步平息,贵金属有回落的压力。

  以1995年1月15日的阪神大地震为例,国际现货黄金震后连续上涨4天,从378美元/盎司上涨至385美元/盎司,涨幅为1.85%,随后金价回落至375美元/盎司以下。因此,德邦证券分析师判断,日本大地震对金价的影响为先涨后跌。

  核电板块受压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A股市场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

  3月15日,A股核电核能板块低开,一直呈下跌趋势,个股继续承压,自仪股份(600848. SH)跌逾5%,沃尔核材(002130.SZ)、中核科技(000777.SZ)、上海电气(601727.SH)跌逾4%,华东数控(002248.SZ)跌逾3%。

  对此,长江证券分析师刘元瑞称,尽管日本核电泄漏事故由自然灾害引起,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市场对中国核电发展的预期可能产生担忧,进而影响相关核电上市公司的估值。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近日表示,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但他同时也表示,会在核电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适当吸取日本方面的教训。

  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认为,短期来看,虽然事故原因仍需要具体研究,但是不可避免将对全世界的核电事业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而各国政府对建设核电的热情也将因此受到巨大打击。

  据了解,目前“十二五”能源规划正在编制中,发展目标已经基本确定,煤炭仍将保持主体能源地位,水电、风电、生物质能、核电、太阳能生产规模都将有大幅提高。

  “有关核电方面,在编制过程中肯定会考虑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风险这个因素。” 戴康认为,日本此次发生核泄漏的核电站采用的全部是二代核电技术,其最大问题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若散热不及时便有爆炸的风险。

  据悉,中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是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目前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安放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在紧急情况下停堆,可以在无需供电的条件下仅利用地球引力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应急系统冷却反应堆堆芯。

  戴康认为,中国不会因为日本核电事故而放弃国家核电建设战略,长期来看相关核电设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或冲击中国进口领域

  事实上,日本虽然跟中国的贸易额比较高,但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地还是欧洲跟美国,只要这两个出口地保持市场的均衡,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在全国两会上表示,日本一直对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日本地震不会对中日贸易产生太大影响,地震所带来的任何影响都是暂时的。

  一些市场人士则有不同看法。平安证券分析师何庆明认为,日本灾后重建,将增加进口需求。对于中国来讲,就意味着,一方面,有可能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市场机会;但另一方面,国内从日本的进口在短期内将有可能受到影响,航空业、航运业、旅游业等也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日本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国和出口大国,这场大地震必然对世界经济和产业产生可见的冲击。作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经济产业所受波及不可忽视。

  梅新育坦言,除了灾后的生活需求之外,日本大地震还意味着巨大的重建需求,而身为全世界最大建材、钢铁生产国,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国内相关产业可望从中获得一定份额。

  券商观点

  兴业证券

  从上市公司角度,日本核电问题可能导致未来更多使用安全性高的火电,相应带来电煤需求增加,中国远洋(SH.601919)中线受益;中远航运(SH.600428)近年刚开始开拓日本市场,占收入比较小,但日本机械设备出口受损,可能给中国同类公司带来机会,对中远航运利大于弊。

  光大证券

  中国彩电产业链不完备,将受损于面板价格的上涨;相比之下,中国白电产业链完整,生产能力基本不受日本企业的影响,同时日本灾后重建将带动更大的家电需求,有利于中国家电企业出口,因此预计地震对国内白电企业影响偏正面。

  长江证券

  对新能源产业而言,日本汽车厂商停产理论上影响新能源动力汽车锂动力电池的需求,但停产时间不会很长,且锂动力电池配套新能源动力汽车目前尚未大量商业销售,因此对于国内的新能源动力汽车相关零件生产商影响甚小。

  日系车:何时灾后重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凤桃I北京报道

  3月15日,在丰田中国的办公区,一切井然有序。

  这是“3·11”后的第四天。在地震和海啸的灾情之后,整个日本岛又笼罩在史上最严重的核危机之中。

  在地震和海啸灾难中,作为日本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受到了重创。部分厂房出现了破损,日产汽车公司在福岛的工厂依然处于核污染危机之中,工厂人员全部撤离。

  虽然噩耗频传,日本汽车公司的中国公司并没有受到影响。15日13时,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丰田中国公司”)公关部门每天中午的例会照常召开,对于记者的来访,丰田中国公司公关宣传部企业公关室室长牛煜显得有些意外。他对记者说,现在丰田中国也在第一时间与日本总部获取有关地震灾害的信息。

  在日本的企业中,除了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五十铃等车企无不受之牵连。

  灾难何时结束?未来不可预测,所有人都不能松开绷紧的神经。灾难还在继续,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威胁尚未解除,核辐射的扩散已经让东京民众充满担忧。

  在本田中国公司的官网上写着:“Honda向本次地震灾害中遇难的人民表示沉痛哀悼,并由衷祈盼灾区的生产、生活早日恢复。”

  无论是对日本民众,还是折腰的日本汽车工业来说,这是共同的愿望。

  众多车企全面停产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和日本总部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在调查和统计之中。”牛煜描绘灾后日本汽车公司的状态。

  14日,在丰田宣布14日、15日、16日停产之后,日产、本田等汽车厂商也纷纷宣布停产,日产和本田的停产时间都是从15日到20日。

  “本田将积极配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节电要求以及轮番停电制度,优先确保灾区的恢复工作。”本田公司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也是众多汽车厂商全面停产的原因。尤其是在福岛四个机组全都出现爆炸、泄漏等严重事故之后,日本的电力供应已经全面转向了以抗震救灾为中心,优先保证民众生活用电。

  “我们也是第一时间配合抗震救灾工作。”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关系部总监沈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地震和海啸发生以后,日产公司在本土的5家工厂陆续关闭,由于受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影响,日产在福岛的工厂受灾最为严重,目前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已经撤离。

  近日曾有媒体报道,日产两家工厂也曾因地震引发火灾。但据沈莉介绍,目前日产公司人员并没有伤亡。

  地震发生后,日产成立了“紧急行动委员会”。这是由日产公司首席执行官牵头,执行董事级别的领导组成的临时机构,一方面调查确保公司和工厂的人员安全;另一方面下达了工厂全面停产的指令,并进一步调查工厂受灾的情况,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除日产之外,丰田公司也成立了“紧急灾难应对总部”。

  “委员会对紧急事件的处理,包括停产决定等能够很快地贯彻下去,对于局势控制上非常见成效的。”日产中国公关总监沈莉告诉记者。

  牛煜也告诉记者,灾难发生后,丰田日本总部与丰田中国等其他地区的公司保持着密切的信息沟通。

  自14日日本车企全面停产以来,还没有厂商公布恢复生产的时间表。本田中国新闻发言人朱林杰告诉记者,“具体何时恢复生产,还需要根据灾害和受损的情况而定。”

  “硬件”损失不大

  在日本,位于此次地震灾害区的是丰田集团公司下属三家工厂,分别是宫城县的中央汽车公司(Center motor company)和岩手县的丰田东北工厂及关东汽车公司。牛煜告诉记者,丰田汽车公司在日本有12家工厂,大多位于本州岛中部的爱知县附近,受灾害影响不大。

  那么宫城县和岩手县的三家工厂目前的情况如何?牛煜打开了手机中刚刚接收到的来自日本总部的信息——“中央汽车公司有部分墙体出现破损,部分管线的位置发生偏移,地面有积水,建筑物和相关设备没有出现坍塌受损情况;关东汽车公司有部分冲压机出现位置偏移;东北工厂没有出现大的灾害。”

  同样,14日,本田公司也在官网上通报了受灾的情况,枥木工厂受灾相对严重。

  根据具体情况,本田公司对旗下工厂分别进行了关停处理——从14日至20日,琦玉县狭山工厂和小川工厂、枥木县的真冈市工厂、静冈县的滨松工厂、三重县铃鹿工厂等停产;15日至20日,熊本县的工厂停产。

  与丰田一样,本田、日产、五十铃在日本东北部都有工厂。在此次灾难中,丰田集团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目前并没有人员伤亡,本田公司在11日地震海啸中有一人遇难。目前,记者了解到,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内部的中国雇员也安然无恙。

  “关停所有工厂是紧急情况下配合政府的一个安排。”沈莉告诉记者。在地震、海啸和核事故之后,日本政府要求本土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以抗震救灾为中心,不是完全必要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以保证居民生活的资源能源供应。

  对于日产来说,除福岛以外的四家工厂受灾影响不大。沈莉告诉记者,目前来讲,日产在硬件设备上是没有任何损失的,一旦政府放开了政策,是可以立即复工的。据了解,在15日下午,日产横滨工厂已经复工。

  出口供应将吃紧

  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灾难对日本汽车市场影响究竟有多大?

  资深观察家张毅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就中国来讲,日系品牌汽车在华产业链布局完整,受外部影响相对较小。

  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关系部总监沈莉告诉记者,在中国,合资企业的零配件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日产在华合资汽车不仅有较高的国产率,而且在上海还设立有一个零配件的仓储中心,可以保证目前的正常供应。

  这一情况对丰田、本田都是一样。

  2007年日本新潟地区曾发生过6.8级地震,受地震影响,日本理研汽车零部件工厂供应中断,由此导致各大汽车生产企业被迫停产。在此次事件之后,日本汽车企业开始在世界主要市场建立较完备的配套体系,其中包括占据世界第一市场的中国和第二市场的美国。

  除合资企业之外,海外整车出口市场将首先受到日本地震的影响,并影响到日本汽车业的出口量。

  虽然日产公司也表示,目前在日本非受灾区的出口还保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丰田公司牛煜也告诉记者,14日,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雷克萨斯整车的装船还在正常进行。

  但这种乐观只是暂时的。

  2010年,丰田汽车公司在本土生产的328万辆汽车中,有174万辆用来出口,约占总产量的53%。目前,利用库存维持的整车和零配件出口也只能保持一周左右,之后如果日本工厂还没恢复生产,日本的出口市场将可能出现供应中断的危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灾难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是对日本汽车企业,而是对整个汽车产业造成负面的打击。”全国汽车服务高科技产业化委员会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首先,日本本土市场的需求会急剧下降;其次,地震本身造成日本交通和物流体系的瘫痪;最后,相当一部分地区供电能力缺失。以上都对整个产业的恢复造成障碍。

  日本汽车业何时能够恢复震前水平?

  张志勇说:“当汽车厂商逐渐恢复,零部件体系得以重新建立,物流体系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时,日本汽车产业才能恢复到震前的状态。”

  他认为,如同有人说可口可乐只需要这个牌子就能重生一样,日本车企具备品牌、技术、管理等内部条件和能力,一旦灾害的外部环境趋于稳定,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恢复,便可以迅速重振。

  东亚经济不会“海啸”

  于海洋

  “3·11”强震不仅是日本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面对饥寒的灾民、破碎的家园,还有可能的核辐射危险,日本步履维艰的经济能否负担起灾后重建和快速复苏的重任?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所面临的伤痛是否会波及四邻乃至全球经济?

  全球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在灾难前坚韧顽强的民族。

  不应低估日本灾后恢复能力

  尽管截至目前“3·11”强震的损害情况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综合考量灾害烈度、受灾地区和影响人口几个方面,“3·11”地震成为日本自近代以来最惨痛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二战前的关东大地震死难人数远超此次地震,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不及此次地震,1995年的阪神地震经济损失巨大,但死难人数和波及地区却肯定远逊于此次)。

  目前的日本经济陷入了巨大的和全方位的困境。按照瑞信银行的估算,仅震区直接损失一项,就超过了1710亿美元。此次地震及由此引发的海啸集中于日本的“京滨工业地带”,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企业的直接财产损失,核泄漏风险和大规模停电还造成日本制造业、半导体的大规模停产。日本国民经济赖以维系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已经陷入巨大的混乱当中。

  宏观经济的损失还可以慢慢消化,救灾本身所需发生的巨大费用与政府预算的捉襟见肘,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4日已经表示,本财年预算中剩余的约2000亿日元都将流向地震及海啸救灾和重建工作。

  考虑到灾情的严重,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够的,日本政府修改年度预算筹集更多的款项已难以避免。可是,作为国债规模已超过GDP200%的发达国家“第一债务大户”,日本政府再筹巨款谈何容易?继续借债呢,势必加剧偿债风险;超发货币吧,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前景。

  一个如此巨大的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到岛国日本头上,政府目前处境艰难是肯定的。但是,某些分析机构据此就断定,灾难会对日本经济的总体走势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为时过早。

  以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为例,那次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20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日本当时经济总量的2%。但是日本在地震发生的当季度就实现了经济环比增长,地震后第二季度甚至完成了5.1%的高增速。由于日本在那次大地震后V字形恢复很快,1995年的全球经济实际增长指标和年初的预期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差别。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中国的汶川大地震这样的超级自然灾难,都没有给受灾国和全球经济带来显著的伤害。由此可见,过分高估自然灾害对受灾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一是由于全球金融、物流和工业网络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敏感性程度大大超过以往,这增强了恐慌情绪造成全球经济短期波动的能力;二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统计损失经常要面临事无先例、标准匮乏等问题,相应部门对灾害评估也总是要“就高不就低”好给自己足够的伸缩余地。

  至于如何解释自然灾害后迅速的V字形恢复,很多经济学家都将它归功于大规模灾后重建工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自然灾难发生之初,受灾地区和国家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与全球生产和流通链条脱节的现象。

  这种流动性的突然中断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格外突出和严重,但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实质性损害却并不大。只要实体性的国民经济没有被灾害摧毁,一个国家重新融入全球经济网络的步伐会很快。更重要的是,国际物流恢复所需的海量成本中,很大一部分还会由急于购买该国商品和服务或急于在该国重建工作中分一杯羹的其他国家承担。

  今天的日本,虽然大量制造业工厂停工,但是即便震区里绝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厂房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熟练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也保留了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只要经济混乱不持续太长时间,产业链中的上游和下游国家没有必要、同时也找不到替代者来填补日本留下的空白。而在这个灾害处置体制完备的国度,经济恢复正常运转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统计显示,“京滨工业地带”在此次强震中损失掉的工业设备,绝大多数是日本本土就可以生产和补充的。可以说,只要实体产业的“元气”保留了下来,只要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实体经济遭受破坏对金融、期货等产业的影响就是可控的和低风险的。

  这,才是我们对日本宏观前景报以乐观态度的原因。

  中长期影响:世界经济会感受到余震

  虽然依据现有信息,强震不至于对日本经济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但是日本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目前,起码有两个变量会严重影响到日本乃至东亚区域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态势。

  第一个变量就是核泄漏风险对日本能源供应政策造成的长期影响。

  应该说,“3·11”强震与以往全球历次自然灾害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核能电力所造成的二次伤害究竟有多大上。福岛核电站的连续爆炸,已经构成了此次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尽管福岛变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核能安全在巨大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已经展露无遗。日本自2006年5月公布《国家能源新战略》报告草案及《核能立国计划》以来,短短几年已经变成仅次于美、法两国的世界第三大核能利用国。

  但是,大地震不仅证明了日本比美、法两国的根本劣势在于地理条件的高风险性,更使整个世界清楚地看到,核能带来的社会恐慌情绪有多大,现有技术水平在应对核能风险时有多无力。1995年的阪神地震引发了日本基础设施建设的革命,“3·11”强震会不会带来日本能源政策的巨变?日本是否会继续延续核能立国的政策,是否会对核能利用采取更为苛刻的管理,由此推高的成本是否会导致日本能源自给政策走回头路,是否会导致日本转变新能源开发的方向?

  日本的强震,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和新能源开发的中长期走势的影响,可以说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个变量就是日本财政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目前经济学观察家们多将目光集中在灾后重建的沉重负担是否会迫使其开放严苛的基础设施建设门槛。其实由此引发的问题更有价值,那就是:民主党内阁是否必须放弃“不要混凝土、要人民福利”的财政体制改革?

  今天的民主党内阁似乎别无选择,灾后重建、恢复灾民正常生活的任务都是刚性的,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尽管极度缺钱,但它必须同时做到“要混凝土、要人民福利”。已经迟到了15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出现了再次熄火的苗头。

  从灾后这几天日本朝野双方密集的协商还有前后不一的表态来看,日本现在还没有找到破解的办法。日本财政体制的改革一旦停滞,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将更加模糊。东亚乃至整个国际经济体系都将感受到经济余震。

  起码,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需要为日本新一轮增发国债、超发日元做准备了。尽管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日本15年的蹒跚不前,但是日本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灾难再次使日本脱离改革的方向,这对于正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东亚经济圈而言,自然不是什么利好。

(责任编辑:UN02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