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线》2011年3月23日完成台本
——多国空袭第四天 卡扎菲现身
主持人 劳春燕: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
节目一开始我们先来看一条最新的消息,在耶路撒冷市中心有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5个人受伤,其中有15人伤势严重。据目击者说,爆炸声响巨大,几乎整个耶路撒冷都能够听见。
今天我们还是要来关注利比亚的局势,在当地时间昨天晚上多国部队再一次向利比亚发动了空袭,这已经是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发动的第四轮空袭了。
据报道,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响起了爆炸声,随后的黎波里市区就响起了密集的防空炮声,桔红色的炮火射向了天空。也是在昨天晚上利比亚电视台播出了卡扎菲在他居住的阿奇奇亚兵营露面的画面,这是卡扎菲自从19号多国部队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卡扎菲似乎没有改变他一贯强硬的态度,表示决不投降。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卡扎菲在发表演说的场面,卡扎菲是不是能够扛得住多国部队的军事打击,他是不是还有什么样的杀手锏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接下来将会如何进行?今天我们请来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先生,还有叶海林先生一块来跟我们关注一下利比亚的局势。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卡扎菲昨天的讲话。
(播放短片)
卡扎菲 利比亚领导人:
我们将面临一场历史性的战争,我们决不投降,我们伟大的利比亚人民不怕对方的导弹。尽管这场战斗会是一场持久战,但我们将取得胜利。不论道路有多曲折,我们都会取胜。伟大的利比亚人民,你们光荣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我不害怕入侵的敌人,我将在此屹立不倒,坚定地站在这里,在我的帐篷里,我将永远在此。
正在评论:多国空袭第四天 卡扎菲现身
劳春燕:
这几天其实大家一直都在猜测,说卡扎菲现在到底藏身于何处,也有消息说他已经跑往利比亚南部的沙漠里了,但是现在卡扎菲现身了,而且就在的黎波里,而且就在他的官邸里,就在阿奇奇亚兵营。而且我们知道就在两天前阿奇奇亚兵营还遭到过多国部队的炮轰,空袭的时候还是一个目标,为什么卡扎菲选择现在这个时候露面,而且就在阿奇奇亚兵营这样一个地点。
专家观点:表演是卡扎菲最有力的武器
叶海林 特约评论员:
其实现在他藏起来对他来说是不安全的,走到他的支持者当中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卡扎菲最好的盾牌不是他的保镖,而是那些他的支持者,那些普通的民众,而他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非常赋于表演化的语言。因为看看利比亚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大,但实际上600万人口石油产量只占全球的百分之四点多,这个国家无论是从地缘政治上,还是从石油资源上对于世界来说都不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能反复成为全球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卡扎菲这个人很会演戏,他是靠演戏把他演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政治家的,而且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对于整个不管是北非,还是中东局势的真实走向影响都很有限。
在过去卡扎菲还有一点武器,比如说他能够派几个人到欧洲去,去报复一下西方,在洛克比空难这个事件解决以后,他向欧洲人赔钱,并且那两个替他执行任务的人也就不要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他这一招也使不出来,他剩下的武器就是他能说,他说得很漂亮,很多人都会围在他周围,这种情况下他就变得非常安全,因为美国或者是法国不管怎么希望除掉卡扎菲,决不可能用导弹去袭击这个人群,只要待在人群里卡扎菲一定是安全的。
劳春燕:
你说到卡扎菲很会说,我们也特地找了一段录像,是在空袭开始之前卡扎菲对民众发表演说的一些场面,咱们也一块也来看一看,看看卡扎菲空袭前后在发表演说的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一块来看一看。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2011年3月16日
卡扎菲:
这些人不在乎是否毁灭城市,不在乎是否会摧毁利比亚,因为他们来自别的国家,人民已经等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想摆脱(反政府武装),甚至在班加西的人们也在努力摆脱他们。
记者:
你觉得在班加西会有一场战斗吗?
卡扎菲:
不,我不希望。
劳春燕:
刚刚大家看到的是卡扎菲在接受采访时候的一些表述,我们再给大家看几张照片,一块来看一下,空袭开始之前的卡扎菲,还有空袭开始之后的卡扎菲,宋先生也来给我们点评一下,你觉得在这次空袭开始前后,卡扎菲在发表演说的时候,他的神态包括他的动作,你能够看出他有一些什么样变化吗?能够看得出他现在的状况如何吗?
专家观点:卡扎菲以他特有的方式来对抗多国打击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空袭以后他的感觉找回来了,感觉这是属于他真正的舞台。因为利比亚社会貌似做了一个很现代化的包装,比如说千人拥有汽车20辆,这跟欧洲的水平都差不多了,人均GDP也很高。但是它毕竟还是个部族社会,基本不是一个现代社会,跟伊拉克完全不一样,一般我们说国家、社会、个人这三层之间,它基本没有深下去,连社会这一层没有深下去,是靠部落的长老们在控制着整个的基层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虽然有了现代化的包装,但是由于是一个部落型的社会,他必须要有一种王者的风范,这种王者的风范在整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当中已经屡试不爽了,就是要“尊王”,让别人尊他,他必须攘夷,攘夷就是外国人打他,他才觉得不怕打。其中这种东西在他这个社会可能是很有效的,恰恰是这一次别人轰他,不断用巡航导弹打他才站出来。我觉得他站出来当然不是为他个人,而恰恰是为他的儿子,他已经很老了,在这样一个部族社会里血缘是最关键的,他要把苏尔特这个家族、这个部落继续延续下去。所以当别人打他的时候,他就显得很兴奋。
劳春燕:
刚刚叶先生也说到了,为什么选择在阿奇奇亚兵营来发表演说,难道就不怕多国部队对他进行轰炸吗?就不怕多国部队的空袭吗?刚才叶先生说了,有可能是因为卡扎菲现在发表演说的时候,有很多民众聚集到那里,这个地点多国部队就不能够再对他进行空袭了,你觉得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宋晓军:
我觉得他是很聪明的,在41年当中,他也向西方妥协过,也被别人看不起过,而且也经历过无数次政变,包括这一次反对派武装当中有一个人是1975年政变,后来被他判了15年刑,曾经前一段时间是反对派武装的国防部长。他很懂怎么跟西方去玩这个游戏,同时也很懂自己国家的形态。他在1969年“九一革命”之后,对他国内的这些部落做过七次调整,其中7个省、13个省,24个区、25个区不断去整合,其实根本就没有整合完,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有正常的行政区划、官僚体系。对于一个部落的社会,他只有这么玩,他才能够成功,而且像叶先生说的,别人拥着他,也炸不了他。
劳春燕:
他料定多国部队不会对他采取“斩首”行动吗,但是那个地方是已经被轰炸过的?
叶海林:
应该可以这样说,其实卡扎菲只要算明白一件事,他就可以自认为自己很安全,就是一个没有卡扎菲的利比亚可能比有一个卡扎菲作为西方敌人的利比亚还要糟糕,因为现在班加西那方面没有一个可以替代卡扎菲这样的头面人物。如果班加西方面在西方军队的支持下,特别是空袭的支持下夺占了的黎波里,打走了卡扎菲,会不会新政权就是一个稳定的政权。
第二,我们在班加西没看到多少老百姓或者说当地的反对派武装写着口号是“欢迎美国”,请美国帮他们,在班加西的大街涂的口号是真伟大的,也就是说班加西的政权现在跟卡扎菲的政权一样,在强调自己跟西方不是一条路,他们更多地强调自己的伊斯兰色彩,互相指责对方不是正宗的穆斯林,这是有原因的,就是在今天的中东和北非如果谁说自己是西方的盟友,在你国内和在整个中东地区范围都会不得人心,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这种情况下上来一个班加西乱糟糟的政权,是不是就比卡扎菲更好,这个账法国人的算法和美国人是不一样的,法国人一定要卡扎菲下去,因为卡扎菲要不下去法国就一无所得。但对于美国来说卡扎菲下不下去不是它在中东要考虑的首先的问题,整个利比亚这个国家对于美国都没那么重要。
劳春燕:
现在明显可以看得出多国部队内部是有分歧的,比如说就是在对卡扎菲要不要实行“斩首”行动这个问题上,美军方面明确就表态说,卡扎菲不在我们的目标清单上?
宋晓军:
奥巴马一开始也有点情怀,他个人的经历,他先说你必须走,接着他说我又不是政权更迭,美国媒体都在说,你的计划呢?你说是保护当地人不会被卡扎菲杀死,这只是动机,你有什么计划,对这个国家怎么重建。而奥巴马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很尴尬,是奥巴马本身前面说了让卡扎菲必须离开,但是后来他又改口说,我的军事行动不是为了政权更迭。
劳春燕:
假使卡扎菲坚持不屈服,接下来多国部队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态势?
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个短片,在短片之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现在从利比亚政府的一些行为,也包括卡扎菲自己的一些行为现在都可以看得出,现在利比亚方面还都是在做一些主动的回应,我们也看到有一条报道说,利比亚的官员把记者带到了海军基地用于存放已经老化导弹的仓库,就是这个仓库曾经遭到了多国部队的炮轰。我们也通过一个短片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当地时间22号晚上8点30分左右,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道道桔红色的防空火炮射向天空,西方盟军对利比亚的第四次空袭开始了。
就在此次袭击的前夕,22号下午,利比亚官方首次组织外国记者到一处被美军摧毁的海军设施参观,这是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北部海军军港内的一个维修和培训厂房,与对面的居民密集区仅一街之隔。据守卫这里的士兵介绍,当地时间21号晚9点30分,该厂房总共遭到来自地中海上美国军舰发射的七枚导弹袭击,整个厂房被完全摧毁,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
袭击发生在12小时前,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些残骸仍然在燃烧,好像是电缆一类的东西。这里是一个导弹袭击后的弹坑,你可以看到它有多深、多大,你可以想象到这个导弹的射程和威力有多大。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海军军港的厂房,我可以带大家看一看,就在不远处有一辆被炸毁的利比亚军用卡车,往那边看去,我可以看到一些防空火炮和防空武器。
解说:
从记者的视线看去,巨大的钢铁结构厂房已经化为一片废墟,没有留下一件完整东西,满眼都是焦黑一片。在厂房外,一辆载有喀秋莎火箭发射器的军车及三辆军用卡车也彻底报废。旁边的一套雷达控制台和四辆巨大的核制反舰导弹车载系统已全部被炸毁。
自19号以来,利比亚政府军大约有30处防空设施和军事基地,都遭到了西方多国部队的重创。
劳春燕:
我们先请叶先生来给我们解读一下,为什么现在利比亚官员会带这些西方记者去现场报道?
叶海林:
他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看到利比亚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防卫能力都没有,你还打我你的理由一定不成立。如果利比亚真的有本事打下一架F-117这样的飞机,像南联盟的话,他一定不会带着他们去看,就是说我有本事跟你打。但是现在利比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根本没本事和你打,你还要打我的话说明你那个理由是不成立的,你一定有别的理由,这应该说也是卡扎菲示弱的一个手段,毕竟除了这张牌之外还有什么牌,打他确实是没得可打,他的军队在西方这种空军优势面前实际上是没有还手能力,这一点他很清楚。
劳春燕:
现在卡扎菲的空防系统到底被击跨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宋先生?
宋晓军:
现在比如说他的导弹、防空导弹,包括雷达这些节点已经基本都被打掉了,但是从防空炮火上看,小口径的、中小口径的,甚至是大口径的,因为有的打的不是连的,大概是五七炮的那种,小口径射速高了就是一条光线连下来,也有单的。我觉得基本只剩下这些武器了。
另外,他让别人看,包括放前一段抓的几个美国记者,也向国际社会呈现了一些,只有我这个家族或者我这个体系的人才能跟外界打交道,才有一些现代人,才会跟你们打交道。既然我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费赞里边还发现了最大的铁矿,要想弄这个东西,只有我这些人才能运转这个社会,跟西方打交道。相反,那些反对派除了会弄一些造型,弄一些激进的口号,他不可能把这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转起来,我觉得他有这层含义。
劳春燕:
你们可能会找不到别人可以来取代我在利比亚控制这个局面。
叶海林:
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是有说服力的,因为美国很担心这件事情,如果班加西方面不能选出一个替代卡扎菲的人,宁愿让卡扎菲在台上。
但是对于法国来说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因为对于法国来讲卡扎菲必须要走路,最好能除掉他,因为这样才能够使发动这场打击的萨科齐成为一个英雄。
劳春燕:
你说到法国现在的这种心态、这种意愿必须要让卡扎菲走人,假使卡扎菲坚决不屈服,接下来是不是除了这个空袭之外,还要派地面部队进去?
叶海林:
对于卡扎菲来说不用怕“战斧”,“战斧”对他威胁是很大的,但是美国人打掉他。他不用怕“阵风”,因为没几架“阵风”,法国人能除掉他的军事力量非常有限,如果真是凭法军的力量,恐怕在天上不行就得下来,但是下来这件事情对于萨科齐来说这是他不可能承受的一个代价,这一点法国人很明白。而且以今天的法军还能不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打一场地面战争,这都很有疑问。因为毕竟我们看到就在这件事情发生不久之前,法国和英国在谈什么,联合搞一支航母舰队,因为英国有船没飞机,法国有飞机但是船不够,都已经这样了,还说要抛开美国单在利比亚打一仗,这个不太现实。
劳春燕:
宋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因为之前也有消息说,英国的SAS特种部队已经进入到利比亚境内了,他们进去是干什么的,是不是为地面部队做前导?
专家观点:多国部队误以为卡扎菲是“打折商品”
宋晓军:
对,因为英国跟德国人在利比亚打了很多仗,对沙漠作战是非常熟悉的,沙漠早晚的温差30多度,而且非常干,又热,摄氏47度多。这样每次进去他要考察反政府武装的作战能力怎么样,如果考察完了回来才能说,这是上一次。但是这一次,我觉得英国人也是没有任何办法被绑进去了。
劳春燕:
被法国人绑进去了?
宋晓军:
对,法国这一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觉得卡扎菲是个“打折商品”,他把美国拉进来之后前两轮花了一些钱,美国人现在国内就嚷嚷了,一个B-2轰炸机每小时的消耗是8.8万美元。
劳春燕:
今天大家都在算账,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算账,也包括全世界的军事分析家都在算账,说这场军事行动到底得花多少钱。我看有人就算账说,要维持这样一个禁飞区现有的规模一天就得一个亿的美金。
我们还是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再来算这笔账。
刚才也跟大家说了,西方有分析家就认为,现在禁飞区一天一个亿,如果要把利比亚在地中海沿岸的这些防空设施全部都搞掉的话四亿到八亿美金,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么大的一笔账,那个仗还打不打下去?
宋晓军:
我觉得美国在萨科齐跟利比亚断交之后,第二天日本就发生了地震,美国被拉进来之后在这个过程当中确实想花一点钱,比如说B-2轰炸机花了1100万,还有导弹大概花一个多亿,后面美国国内的声音是因为对于美国来说日本的事要远大于利比亚。因为今天也有日本的电视台说刮北风,一下要刮到横须贺,昨天国防部也说,随时可以用C-17把横须贺基地的美军撤走。东亚这一块对于美国来说完全就是心窝子,至于利比亚这一个小小的东西,所以说现在国内批评美国花钱,主要是认为奥巴马“丢了西瓜去捡芝麻”,是不值当的,从战略上来说是绝对不值当的。当然算的这种账说得很细,那就另说了。
(开放式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