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刘少奇之子刘源将星之路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1年03月25日10:13

  他不是候选人,却被推为副省长

  “不能把老一辈的名声干砸”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路琰

  过年时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喜气洋洋,立春过后的风中裹着暖意,人们都在家中和亲人欢聚团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镇,是刘源29年前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一直牵挂的地方。

  公社里的第十七把手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当年在新乡县委担任领导职务、今年已经80岁的炎光亮,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源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当时并不知道刘源的身份来历,只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年轻人,衣着朴素,言语诚恳。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这就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炎光亮在心里暗暗赞了一声:“好”。“完全没有高干子弟的作派,一看就不一样。”

  刘源在公社里踏踏实实干了一年。1983年4月,经新乡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全县的多种经营和乡镇(社队)企业。炎光亮作为刘源的领导和同事,与他工作在一处,相处日渐亲密。“他讲一口北京话,我说河南土话,但不妨碍我们常在一起聊天。”炎光亮觉得这个年轻人有远见,有胸怀:“他对政治、经济的看法,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农家有什么,他吃什么

  在炎光亮的印象中,刘源待身边的人很好,不论大事小事,只要觉得自己能帮忙的就主动上前。因此,他与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炎光亮关节疼得走不了路,刘源说能给他治病。只见他伸出手在炎光亮大腿的一个部位猛力一按,炎光亮瞬间疼得大汗淋漓,但起来后,腿就不疼了,也能走路了。炎光亮大为惊异,问刘源这手艺从哪里学来的。刘源笑着说:“我喜欢打篮球,上中学时是篮球队的。打篮球容易受伤,队员们都得学点推拿按摩,现在还给您用上了。”

  炎光亮记得,刘源一个人在新乡, 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接手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很少休息。“有一次看他的衣服脏了,我让他脱下来,我家人帮着洗干净了给他送去。但只此一回,从那以后不管再忙,他发现衣服脏了都会自己及时洗干净,没有再给我看到他穿脏衣服的机会。刘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为人。我们一起去开会,见到老同志,他都跑到前面去帮着掀帘子、开门,后来他离开新乡县,一路做到副市长、副省长,以前新乡县的老干部去找他,他都热情款待,让到上座,还要敬酒。”

  另一位当年和刘源一起工作的村干部回忆说:“刘源吃穿用都不像高干子弟,农家有什么他吃什么,不挑拣,经常喝白粥啃红薯干。他很谦和,跟村里的老乡们有说有笑,毫无距离。”

  解决拆迁难题

  1984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刘源被新乡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不到一年,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等领域。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刚走马上任,刘源就接下了这个棘手的差事。他一趟趟进京跑项目,用刘源自己的话说,像个“上访户”。奔波了一年多,天然气管道铺进了郑州城,市民从此不再用蜂窝煤烧饭了。

  除此之外,城区改造也是一大苦差难差。郑州市的城区状况比较复杂,新城老城相互交错,改建、修路一直是难题。上世纪50年代初,省、市政府都曾计划打通人民路、太康路至二七广场路段,但因地处闹市及撤迁困难,一直没有修通。据一位老干部回忆,刘源上任后,“去了拍拍人家肩膀,诚恳地说,咱们市政不改造怎么行呢,你不搬就没办法改造啊。对方一看是他,就说,算了算了,冲着你能来做我的工作,看你爸爸的面子,咱也不说什么了,走。”也有些群众一时不理解,纷纷围住刘源要说理。然而一年后,当郑州市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评理者”纷纷搬进新居时,也都念叨起刘源的好处来。

  几年里,主管经济计划、工业交通的刘源,几乎跑遍了郑州的区县、工厂,说不清建起多少工厂车间、广场公园、道路桥梁、高楼大厦。

  回忆起那段经历,刘源曾谦虚地说:“人家都说是我干得出色,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工作这一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都是大家干成的,关键是群众支持。其实大家是对老一辈有感情,所以就把很多的同情寄予我身上,包括很多业绩呀,都愿意转移到我的身上。”

  “全力以赴,决不谋私”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大新闻:37岁的刘源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例。

  刘源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在郑州市分管开发区建设,正带队考察天津,准备考察完了到大连去,就接到通知说,你赶紧回来,正推举你当副省长呢!我一听愣了。回来以后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就闷在开会的那个招待所的宿舍里,不敢出门也不敢离开。后来说一投票就选上了。”

  河南人民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刘源一步3个跨了上去,深深鞠躬,再鞠躬,抬头时已经泪眼蒙眬。“下面很多代表都流泪,好多人对我说:‘你爸爸在开封要是在天有灵,看到我们河南老百姓把你给选上了,肯定高兴。’下来以后好多人争着跟我握手。我知道因为他们想到了老一辈,所以才感动。当时河南电视台的记者问我的感想,我就讲了这么几句,我说我很清楚,选我当副省长是对老一辈感情的转移,我自己只有一条:干好工作,全力以赴,决不谋私。当时我确实并不在候选人里,是代表在会上主动联名提名,然后直接当选的。后来才听说,这在全国是第一个。”

  “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所以我就说,只有尽力去干。我妈妈听说我当选以后,挺高兴的,说你就好好干吧,我也不跟她说什么。”

  河南人民送他一个字:“好”

  带着这种压力,刘源抱定了“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工作。上任后,刘源分管的是工业、交通和安全工作。还没坐进办公室,他就连夜赶赴三门峡市,去处理一起40多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一位河南省委退休老干部说:“负责安全工作,就别想在办公室坐着。刘源在任的几年里,哪里遭了灾,有事故,他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探望伤员,安置灾民。”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为了让河南的工业交通有较快的发展,刘源简直夜以继日,玩命工作,有时连他的秘书和司机都感到体力难继,但他还劲头十足地跑来跑去。即使官至副省长,他还像以前那样到北京跑项目跑资金,磨破鞋底子不说,也少不了伏低做小。刘源自己调侃说:“有时碰到那些关键人物,我也像个孙子似的,不过好在咱们一来年轻,二来又不是给自己办事,当当孙子也不觉得丢人!”

  刘源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关系到9000万百姓的衣食住行。他要对这一方百姓负责,让他们生活好些,不受苦受穷。他任职的4年半时间里,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他总是全力推进各项改革,让民众早一点快一点尝到甜头。

  许多与刘源共过事的老领导、老同志回忆说:“他走后,大家才感慨,河南真是需要他这样夜以继日、利索实干、上下沟通、有一种无私拼命精神的组织者。如今,河南很多重大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刘源当年打下的基础。”群众的口碑和实际的业绩,是对这位领导者最公正、长久的评价。

  1992年,刘源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离开河南那天,刘源不想声张,因此只去了新乡七里营乡刘庄村告别,准备就这样去火车站。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许多人还是跑到郑州火车站等着为他送行。

  朴实的河南人民对刘源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

  带兵有情有义,工作无私无怨

  低调的刘政委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张雷 肖莹

  1992年,河南省副省长任上的刘源进入军队,在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被授予少将警衔。

  在此前后,军委领导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一再提及:地方和军队干部经常交流,是共产党的传统优势,不要堵死这条路,尤其是军队里,一定要有熟悉地方工作的人。刘源曾在纪念杨尚昆的文章中回忆:“杨主动对我说,小平叔叔几次讲过军队与地方的干部要互相交流。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不久,中央就把我调到了武警水电部队。”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的迟浩田曾告诉刘源,他是作为“地方最优秀的干部”交流从军的。

  带领“最苦的部队”

  尽管武警水电部队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对于从小就有“军队情结”的刘源来说,成为军人等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刘源带领这支号称“中国最苦的部队”,建三峡、战边疆、上高原、下海岛,他身先士卒,埋头苦干,参与了几十项重点建设和抢险工程,被国家授予金奖,人称“金奖铁军”。1996年,这支铁军又荣获“世界屋脊水电铁军”的称号。“到了部队之后,工、农、商、学、兵这几个身份他全都体验过了。如此全面的人才,在部队里真不多见。” 刘源在武警水电部队的一位部下老郭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单位改制,武警水电部队需要自己到市场上找项目、完成招投标,任务很艰巨。刘源利用自己在河南省主管经济时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亲自为部队找工程、跑项目。为了承包三峡的一个建设工程,刘源曾往返于宜昌和北京50余次。一次,他和老郭为了见到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竟在他家门口站着等了4个小时!

  刘源深知部队搞工程建设非常辛苦,长年累月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从事水电建设,有时还非常危险,所以他特别关心战士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老郭称刘源的带兵方式是“以情带兵”。

  一次聊天时,刘源得知战士们想看文艺表演,尤其喜欢看喜剧小品,便亲自联系总政话剧团来武警水电部队慰问演出,还特意嘱咐“安排喜剧节目”。他语重心长地说:“千金就买战士笑”。总政话剧团慰问演出那天,有一个节目是郭达演的小品,战士们被逗得前仰后合。老郭无意间看了眼坐在一旁的刘源,却发现他正看着劳累了一天、满脸泥水和汗水的战士,显出满眼的心疼……

  刘源去西藏考察时,深受当地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的欢迎。无论工作地点多偏远,哪怕只有一个战士,刘源也要赶过去与他交流。很多人争相与他合影,他总是耐心地满足每一位战士的要求。

  在边疆高原、大漠深山,哪里有牺牲官兵的墓地,刘源必定去凭吊。老郭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次,坐在车上的刘源看到前方有战士的墓碑,就赶紧把车停下,走到路边招呼大家采野花。一片肃穆中,只见他在墓碑前单膝跪地,手捧大把的野花,热泪双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也被深深的震撼!”

  1998年,刘源晋升为武警总部副政委,负责水电、交通、森林、黄金等几个警种部队以及武警在西南、西北片区的工作,依然是艰苦的地方,任务也更加艰巨。但他一干就是5年,终于不负众望,将这几支部队带上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将警衔。

  2003年,刘源调到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适逢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他参与了总后勤部系统4所院校人员向地方移交的工作。他很看重这次移交对于军队的意义,将其形容为“剪掉尾巴,轻装上阵”。他说,院校移交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军费的使用将更有效率,“原来买CT机的钱,现在可以用来买飞机了”。对于院校来说,也可以实现从军到民、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但是,在移交过程中,刘源亲身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很难。因为军队的福利保障无所不包,但是地方已经鲜有铁饭碗,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很多人不想离开部队。

  刘源挑起了这副担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将心比心,尽量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人们被刘源的真情所打动。2003年8月24日,在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广东省管理的交接仪式上,刘源郑重地对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我这个女儿多好!从现在起,就嫁给你家了。你可一定要好好待她啊!”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让台下许多师生热泪盈眶。

  平易近人没架子

  在老郭的记忆里,刘源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很低:“我们一起到地方上考察,他随便找个路边的大排档就坐下吃饭。旁边尘土飞扬,他还吃得乐呵呵的。有几次,我们还睡过大通铺、破寺庙,他也毫不介意。”

  刘源每次外出办事,穿着非常朴素,有时在工地上忙碌,衣服也顾不上洗,看起来和工人差不多,以至闹出过一些误会。有一次,刘源在大雨滂沱中从工地驱车数小时,赶到一座大城市联系业务,找了一家宾馆住下。前台服务员办理入住时,看见刘源的证件上注明是少将警衔,但觉得面前这个穿着迷彩服、满身泥水的人像民工似的,与证件上的身份反差太大,怀疑是不法分子冒充少将,便悄悄报了警。当地的公安机关急忙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公安部又与武警总部核实情况。折腾了数小时,前台服务员终于确信,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刘源将军。

  2005年12月,刘源调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期待。就职见面会在军科院的大礼堂里举行,瘦瘦高高、皮肤黝黑的刘源一走上主席台,台下就掌声四起。“他说话语速很快,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见面会结束,不少人在走出礼堂后还啧啧称叹,说他说话很大胆,很不吝,颇有将门之后的风范。”军科院一位李姓军官向记者介绍。

  在军科院的日子里,刘源勤勤恳恳做自己的工作,从未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引来“围观”。只是偶尔有一些不明情况的军官家属在院里碰见他,之后会向军官们询问:“你们单位有个人,怎么长得那么像刘少奇啊!”

  刘源很有亲和力,“容易让群众接受,拿他当自己人”。有一次,刘源去新疆调研,受到了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热情接待。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身为上将的刘源竟然还按照当地的习俗,趴在脏乱的地毯上,用嘴叼起一朵纸花,然后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献给一位德高望重的维族老人。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维族群众和军区的干部纷纷称赞:“刘政委真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亲自牵头重点课题

  一位在刘源身边工作多年、多次随他外出调研的刘姓研究员告诉记者:“2005年到2010年,刘源政委到军科院来工作,是军科院建设的一件幸事。最大的原因就是,刘源在工作中没有一点私心,到了一个新单位,考虑的是怎么把这个单位建设好、怎么把单位里同志们的问题解决好。他是一个干事的人,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刘源刚到任时,军科院的资金条件并不好,存在经费欠缺、研究资料少、干部住宿难解决等诸多困难,一些造诣很高的军事专家也受到社会的冷落。刘源一上任就想方设法,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拉来了经费,为干部、研究人员安排和改善住房,还新建了图书馆。

  军科院有很多资深的研究人员,业务水平很高,但他们之前和外界接触较少,知名度也不高。刘源到任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这些专家的作用。他常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做出贡献。”他把军科院里的专家做了一个分类,把适合对外宣传的人选出来,专门举办了一个由电视台、广播、报刊等媒体参加的见面会。在会上,刘源向媒体逐一介绍军科院专家,帮助双方建立起联系。久而久之,军科院的专家在媒体上露面的机会多了起来,全军许多大单位也开始争相邀请他们去讲课、座谈。

  刘源的这项举措在军科院被称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刘研究员对记者说:“刘源是一个扎扎实实干事的人,他大力倡导科研创新,亲自牵头重点课题。几年里,上下左右都感到军科院在各方面的明显进步。刘源在院里的威信,是他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树立起来的。”

  2009年7月,当了8年少将、9年中将的刘源,晋升为上将,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发了命令状。

  为局域网推荐佳作

  刘源眼界宽广,对国际大事和战略形势了然于胸,经常与人讨论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因为站得高,看得远,爱读书,观念新,刘源成了“学习标杆”,备受同事们的尊重。

  刘源到军科院不久,官兵们发现,院内的局域网上多了一个“坚定信仰信念,强化战斗精神”的新栏目,刊登的都是“刘源政委推荐”的佳作。栏目的文章不断更新,连续贴出数百篇来源广泛、风格不一的文章:从《百年潮》的《邓小平谈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共历史》,到美国《洛杉矶时报》文章《美保守派鼓吹打“八十年战争”》;从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文章《诺贝尔奖金得主称——请保持冷静,地球会治好自己》,到著名历史学家宁可的文章《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令人耳目一新。

  刘源在推荐按语中说,他选这些文章是想作为正式学习文件的辅助,“有些言辞过于尖锐、刺激,但立意正确、倡导正气;有些虽是漫谈、杂议,却予人启迪、值得深思;有些观点与经典理论相悖,但不失探讨之新;有些更是极为反动,却正好给我们以警示”。

  在军队,网络群众工作是一项创新工作,想做好不容易。而刘源在军科院做政委的5年里,每星期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官兵们交流了思想,谈了心,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这个栏目很快成了军科院的“明星栏目”,广受大家欢迎。李军官在与记者交谈时,不止一次地感慨:“这些文章,都是他自己看过后觉得好,才推荐给我们,不少文章的可读性都很强,看得很过瘾。而且,光从文章的题目你就能看出,他涉猎的范围很广,而且思想挺开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源政委推荐”的文章越积越多。军科院政治部索性将文章汇编成册,在院内印发,很快被闻讯前来的官兵索要一空。于是,军科院又将资料重新编排,每20期为一册,目前已经印到了第十册。

  生活中的刘源爱好广泛,除了阅读外,还爱游泳、散步、摄影,有空时会看看电影和热播的电视剧。老郭告诉记者:“他喜欢和老朋友一起散步聊天,话题多是时政新闻,聊到高兴的地方,大家会开心地大笑。刘源去过的地方多,见识也广,理论基础非常扎实,点评一些新闻时能理论结合实际,听起来很过瘾,也很长知识。”

  业绩卓著、屡有建树的刘源,一直保持着自小养成的低调、朴实的习惯和对农民、农村的朴素情感,时常归故里、探故旧。他隔两三年就回曾插队的小村看望乡亲,并捐建了小学和工厂;几乎每年,他都要返回河南,与当地的老同志欢聚一堂话家常。不过,谦虚的刘源也有自己津津乐道的“得意事”。他好几次跟别人提起,自己还参与拍了两部电视片:《女子特警队》和《亮剑》。“一部女人片,一部男人片,都得了全部的大奖,创出当年最高收视率。”

  2010年12月底,在军科院工作了整整5年后,刘源再次登上大礼堂的主席台。年近花甲的他依旧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威严中透着亲和。这一次,他是来与全体官兵惜别的。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对于官兵们来说,他们对这位办实事的领导充满了感激和不舍;而对于刘源来说,这掌声和其中的深情厚谊,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2010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刘源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他将在新的舞台上续写人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30)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