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和平区环境建设大手笔大投入(组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3月25日01:54
南八马路升级40米宽双向8车道

  大堤路/胜利大街建立交互通桥

  太原街建休闲广场和地下停车场

  引进7000多株胸径15厘米银杏树

  阳春三月,沈城掀起全民“抓环境促提升”的建设热潮。和平区作为沈阳的中心城区,曾获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城区殊荣。时下,和平区正以无限饱满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魄力,高投入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更加一流的软硬城区环境,向国家级生态城区这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

  3月23日6时40分,和平区北二马路72号院内居住了40多年的王争老人一家五口在自家院子里做起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王争老人捋着花白的胡须对记者说:放在一个月前,在自家院内舒展筋骨,连想都不敢想啊!以前我和老伴并排进出这个院子,一伸胳膊你就听吧,院子里堆着的破烂哗哗掉。自从上个月23日和平区执法人员大规模整治和清理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在近一个月的环境整治中,和平区行政执法局已经拆违14000余平方米,但谈及王争老人家庭院的变化,执法局负责人记忆犹新:北二马路72号院1号、2号、3号楼,地处于繁华的太原街商圈内,约有400户居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院内居民陆续在院内空地搭建房屋,用于房屋出租、饭店后厨、储物储煤等,形成了房挨房、房挤房、房套房的拥挤不堪的局面。更有甚者,违建房内私拆管线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这一地区经常停电,连发几次电火。由于违建将消防通道挤占得只剩1.5米宽,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酿成重大事故。

  抓环境促提升,最终要实现人居环境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平区负责人在大小环境协调调度会上反复强调,环境提升一定要人性化执法和改善,不能因此而伤了居民的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和平区行政执法局对北二马路72号院挨家走访,最后梳理出80多处违章建筑。此次违章拆建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原则,执法人员在拆违前先是协调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部门,采取“管线改造先行,房屋拆违在后”的稳妥方式进行拆迁,这样既避免因大面积拆违而导致的停水、停电、停气现象发生,又保证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不影响居民出行。仅此一处,和平区行政执法局耗时三天,拆违面积达2100平方米。

  其实,北二马路72号院内发生的变化,仅是和平区“抓环境促提升”细抠“死角”的一个缩影。3月24日上午,和平区总投资220多亿元的20个重大新建项目集中开工。下午,和平区召开环境提升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以“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大变样”的工作思路,利用3-5年时间,倾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区环境,建成全国生态城区,努力在全市环境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争创国家级生态城区。

  站位高远

  敢叫老城换新颜

  和平区委书记汪涛说,几年来和平区一如既往地秉持科学发展理念,抓住环境建设主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突出民生工程重点的工作思路,使和平区走上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抓环境促提升”毋庸置疑地成为和平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工程。

  与新城区不同,和平区作为典型的老城区,抓环境建设势必要克服重重制约,打破层层束缚,破立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和平拆违等工作量甚至要大于新建楼宇面积,但汪涛坦言:和平区创建省级生态城区时也有人质疑和平能否实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只要我们有敢破敢立的勇气和决心,和平区旧貌换新颜只需2-3年的时间,争创国家级生态城区也只不过3-5年。

  站位高远,自加压力,不断攀登,破解老城区发展中一个个难题,助推和平区勇立潮头。立足全省唯一一个省级生态城区高度,今年起和平再自加砝码,率先将抓环境促提升的目标瞄准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区上。

  和平区区长程晓龙说,和平提升环境抛出“大手笔”,就是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目标,以国际都市中心区为参照,聘请国际顶级团队,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推进城区环境建设和景观提升,彰显生态宜居,体现人文关怀,打造百年精品,勾勒如画风景;所谓“大动作”,就是全面动员、全员参与,集全区之力,以改天换地的气魄,开展市容环境大整治、生态城区大绿化、基础设施大建设、常态高效大城管等重点工程,着力在擦亮门户、消除顽症、提升功能、优化环境上下工夫,解决影响和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环境问题。

  在和平区每周一次的环境调度会上,最先“说话”的是会前相关部门在街路上拍摄的“负面”环境录像。这种自曝“家丑”的协调会让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如坐针毡,可见整改力度空前。另一个细节是,每次会前,记者常会看到相关部门负责人抱着环境提升的效果图或方案入会。和平区提升环境从社区到街路,责任明确,层层分解,狠抓落实,这种动真格的上下齐抓共管抓环境促提升的热情始终高涨而饱满。

  在和平区,新城区与老城区高标准改造提升并举。作为浓墨重彩描摹的“六大产业聚集区”之一的满融经济区,和平区用国际化的标准规划这一尚未大面积开垦的稀缺处女地,高标准定位产业化集聚区,引进大体量有影响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增强和平区的辐射带动力。对于砂山地区、西塔北市、大太原街的改造提升将从老城区实际出发,高标准规划。对长白岛绿化品质再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三横三纵”为框架的16条街路绿色生态廊道。全力做好沈苏西路沿街两侧建筑立面整治工作,全方位提升城区整体形象。让和平倾力打造中心城区之魅力辐射到每个角落。

  环境均衡优质发展,是和平区提出的新的环境综合发展战略理念之一。城区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成为各区环境建设的死角和盲区,此次抓环境促提升,和平区提出要整体推进,并把两个“结合部”作为和平区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发力的重点:与和平区交界处的公铁桥以及道路两侧护坡进行景观提升,实现路面硬化、地面绿化、立面美化、街面亮化。对砂山地区特别是砂山体育场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拆除农贸市场以及周边违章建设,建设一处公共休闲广场。

  斥资百亿

  改天换地谋福祉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和平区的财政收入为60.2亿元,其中93%来自属地税收,和平区因此被公认为全市最优的税源结构区。实际上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和平区在改善民生环境上不吝惜、舍得投入,五年间民生工程投资63.8亿元。这一数字已超2010年和平区全年的财政预算收入。在百余项为民谋福祉的亲民工程中,仅净化环境一项就拆除小型燃煤锅炉90台,完成15台35吨以上非电燃煤脱硫改造工程,应用地源热泵面积471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使用率占地95%以上……

  2011年是全市“抓环境促提升”整体推进年,和平区更是前所未有的大投入,把环境建设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筹集100亿元资金,用于城区环境建设和景观提升,谋利予民、造福百姓。

  经济是基础,环境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升硬环境有专项资金,这是和平区抓环境促提升的基石。本着“大建设”的理念,今年该区将建设“一二三”重点工程,重点解决城区交界处、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发展的顽疾,带动41个项目,完成投资近10亿元,打造一个充满生态气息和现代文明魅力的和平。

  “一”是指建设一座立交互通工程大堤路/胜利大街立交互通工程。该桥采用部分苜蓿叶立交和部分定向式立交的组合方案,在交叉处不设交通信号灯,实现全方位立体式互通。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近亿元,工期2年。该工程重点解决浑河湾地区的交通环境不尽如人意、存在多条断头路、交通状况无明显改善等问题;投资1亿元逐步打通玉屏南路、玉屏一路和玉屏二路等断头路,使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顺畅,彻底改变砂山地区交通不畅、出入不便的现状。

  “二”是指改造两条重要城市道路南八马路和中山路。南八马路项目西起胜利大街,东至方型广场(含宁波路段),全长2859米,计划工期2年,总投资2.12亿元。改造后南八马路宽40米,双向8车道,成为一条交通顺畅,环境优美的景观大道。中山路改造工程东至和平大街,西至胜利大街,拟总投资1533万元。该项目结合原有的欧洲风格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对该街区的道路及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其逐步恢复原有欧洲建筑风貌,为今后进一步深度开发建设打下基础。全部工程计划年内完工。

  “三”是指对重点部位进行提升。其一是对太原街商贸区路网进行整体改造,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交通环境。2011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对东至和平大街、南至中华路、北至中山路的三角形区域内的23条道路进行整修,包括同泽北街、汉口街、昆明北街、兰州北街、泰安路、北一马路(分胜利大街-南京街和南京街-和平大街两段)、南宁北街、天津北街、天津北街25巷、民族北街、吉安路、雅安东路、太原城管斜对面小路,长度共计70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并对部分管线实施改造。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太原街商贸区核心区域的交通环境,彻底改变这些三、四级马路陈旧、脏乱、破损严重的现状,实现路网顺畅、通行便捷,大幅度缓解主要道路的通行压力。

  其二是建设太原街市民休闲广场(暨地下公共停车场),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东至同泽北街、西至天津北街、南至北一马路、北至吉安路,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项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下停车场部分,计划建设地下3层,解决约600个停车位。二是地上市民休闲广场建设,包括景观绿化、亭榭小品、休息座椅等供消费者和游人休息、观赏。项目总投资2.53亿元,计划工期2年,2011年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2012年进行地上市民休闲广场建设。

  该项目闹中取静,不仅提升太原街地区购物休闲环境,填补该地区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避难场所的空白,同时解决日渐突出的停车难问题,为和平区以及沈阳市广大群众提供集休闲、娱乐、健身、避险、停车于一体的大型户外公益性活动场所。

  此外,2011年和平区建设南阳湖跨河桥接线道路、五爱输变电新建工程、青年大街/展览馆过街地下通道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只争朝夕

  三年华丽转身

  银杏婆娑、芳草萋萋、果树飘香、道路清洁、路畅人美……这不是电影里的“传说”,更不是梦幻的春天里,三年后,人们可以在沈水湾公园或是方型广场,或是和平大街甚至是太原街上享有这一静好的生活。在深入骨髓的环境大整治和大城管体系的强力支撑下,和平区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彻底蝶变。

  在“大整治”方面,和平区着力为百姓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是一个地区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和平区已经全面启动“两拆除”、“四清理”、“五整治”工程,年内建成5条市容监管景观街路、5条市容环境精品街路、5条市容监管示范街路、5条市容监管优质街巷,力争实现主要街路立面牌匾景观率达到30%、示范率达到70%、达标率实现100%。

  城市要深呼吸,依赖“绿肺”提气。在大“大绿化”理念强势推动下,和平区高标准编制了全域绿化建设规划,实施“点、线、面”战略,通过2-3年时间,全面提升主要街路及长白岛等重点地区生态绿化水平。到2013年将和平区打造成“城在林中,园在城中”的大生态宜居格局,将城区绿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将和平大街、滨堤路、长白东西路打造成全国一流绿色街路,挺进全国生态城区。

  与以往栽种小树不同,为了在短期内让沈城市民享受到参天大树的美好时光,此次和平区不惜投入,从丹东等地购买了7000多株胸径在15厘米以上出生在15-20年的高贵银杏树,栽种在十一纬路和长白岛主要街路的两侧,创沈阳绿化之先河。为了节约成本,和平区还引进很多小银杏树种,栽种在美丽的沈水畔作为沈阳银杏树的“苗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果树,市民也会在方型广场长白岛等地捕捉得到,让市民品尝城市文明之果、享受信手可摘的甜美生活。

  除了18条主要街路上的绿衣裳,和平区还将重点织绘28块街头绿地。和平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将本着注意节点连接的原则,建设层次多、景观美,兼具艺术性、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和道路公园带,为城市创意更多的色彩。此外,对于区界的桥体等,和平区更是借势引进藤蔓植物,打造立体“绿桥之梦”。

  点线无限延伸则汇集成面。和平区将积极启动和推进沈水湾公园、满融地区生态湿地重点恢复和保育区建设,不仅要扩大面积,增加绿量,而且还要追求生态品质,倾力打造四季如春、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色大景观,让市民亲近自然,感受原生态绿色文化。到2015年,老城区水绿覆盖率达到38%以上。

  和平是一个老城区,居民聚集,旧城改造和拆迁安置任务尤其繁重。今年该区更是投入5000余万元,进一步加大弃管小区综合改造力度,年内完成38个、122万平方米的老旧弃管小区改造任务。同时,今年区政府还要拿出500万元,引导弃管小区改造后建立长效化的物业管理机制,3年内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彻底解决老旧弃管小区管理老大难问题,让和平人住有宜居。

  和平区通过3-5年的改造建设,城区环境面貌将发生大变化,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城区,让百姓生活在舒适、惬意、幸福中。

  本报记者 杜一鸣

  图片说明:

  1、新式垃圾收集保洁车

  2、中华路绿化景观效果图

  3、太原街休闲广场效果图

  4、南八马路改造效果图

  5、中山路尽显欧洲风情

  李浩摄影、翻拍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