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会商“偏激”,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3月26日09:53
  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3月25日《长江日报》)。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为,这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体慰学生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从大的方面来看,体现出了学校管理上的一个机制创新。过去,有句俗话叫做“进了大学门,一切在个人”。有些大学生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在学校期间自己会管理好自己,用不着学校过多地“操心”。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如今的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他们的家庭生活基础普遍良好,而且个性强,有激情,善于独立思考,具有热情、开放、时尚等很多的优点。

  但是现实中,有些“优点”,如果做得过头了就会成为一种“缺点”。比如,一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事缺乏耐心,沉不住气,动辄甩脸色、赌气、说狠话、走极端等等,呈现出“思想偏激”的一面。而北大创新“重点学生”学业会商机制,正是在针对一些“重点学生”表露出的思维特征、行为特点等,因人施教,循循善诱,以增强学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北大采取会商的制度,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帮助学生揭开一些思想疙瘩,化解一些潜在的困惑及矛盾。

  从小的方面看,“会商”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沟通交流方式。“会商”显然不是“强制”,不是“灌输”,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心平气和”、“平等对接”、“互动交流”,通过会商,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思想,找到让自己困惑的“纠结点”,进而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是学校一次善意的提醒、提示,对引导学生也有积极的帮助。

  当然,实事求是讲,“思想偏激”这一“词义”有些不够柔和,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和反感,在开展“会商”工作时,最好不要轻易对某个学生下“思想偏激”的结论,伤了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北京 唐卫毅 读者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