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阳春三月垄上行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1年03月29日04:47
  编者按

  春天到,布谷叫,三晋农人种田忙。春锄舞,机轰鸣,黄土地上撒希望。

  阳春三月天,记者垄上行。田埂间、大棚里、炕头上,聊春耕、话增收、谈期盼,劳作者个个谈兴浓。好政策、好种子、好技术,孕育美好新希望,陌上笑语声不断。

  从南走到北,但只见,麦苗正返青,小草冒绿芽,三晋田野上,处处涌春潮。

  


  机 声 轰 鸣 耕 地 忙

  哒哒哒……三台福田820拖拉机挂着深松机,梯次排开,在芮城县东张村一片平整的土地上来回耕耘着。和煦的阳光、徐徐的微风、拖拉机的轰鸣声,与在金色田野备耕备种的农民,在阳春三月里构成一幅美丽的闹春图。

  深松整地是时下推行的一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能把土地30厘米深的板结层耕松,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施深松整地作业后庄稼一般能增产10%-15%,而且深松整地一般3年才需进行一次。

  看到记者走进地头,正在指导耕作的芮城县农机局技术员张静介绍道:“以前的旋耕,最多耕15厘米,土地板结,根系扎不下去,雨水难蓄积。可以说,深松整地是耕作方式的革命。今年,芮城县计划深松整地6万亩。”

  “这是给谁家耕地呢?”地头上围着好几家等着耕地的农民,记者从人群中找到正拿着铁锹翻看深度的户主董时进。

  “没想到咱种庄稼也能与时俱进,耕地不但用上了新技术,而且国家还给每亩耕地补助30元。我估计土地深松后,今年种上玉米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一直在焦急等待着机械化耕地的农民围在记者身边说,春季一茬定全年,我们农民就需要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粮食产量。

  在中条山下石湖村边的一块麦地里,村民杨增虎带着自家的小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锄地。见记者到来,高兴地谝自己的好光景:“现在干活没以前那么累了,耕地、播种、收割什么都是机械化,种小麦、玉米、棉花国家还给补助,种地的成本降低了,收入增加了,我们的日子是"幸福来敲门"啊。”

  本报记者 李宁波 本报通讯员 王 荔

  


  炕头上的调产会

  俗话说得好,“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可现如今,光有精耕细作显然不够,播什么、种什么大有讲究。这不,3月23日,早饭还没收拾利落,盂县东梁乡小湖村王海旺家里便站满了人,地下转不开身,炕头上开起了“调产会”。

  “我觉得种万寿菊还是很划算”,49岁的王海旺开了口。去年老王种了4亩万寿菊,年底算账,一亩地能收入1600多元。老王话音刚落,媳妇杜翠青插上了嘴,“好是好,但家里40多亩地也不能全种万寿菊吧!”杜翠青有自己的打算,种地要考虑市场。

  “要有心思的话,还可以考虑考虑甜玉米。咱村润福有个亲戚在寿阳,这两天来村里推广种植,销路没有问题,价钱也比较合适。”50多岁的王宝胜家里有30多亩地,前几年种玉米,虽说收入也还说得过去,但看见村里人通过特色种植收入都多了,觉得自己家也该调整调整了。

  1000多口人的大村,王拴昧算个时事通,对村里产业结构的调整,他有自己的想法。“今年上面提出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我看这事说得好。咱村这地要是都能旱涝保收,哪种什么也挣钱。”

  讨论还在继续。临出门,王拴昧让记者打听个事,哪儿有好的土豆品种,帮忙搭个桥,“明年挣了钱,来我家里喝酒。”

  本报记者 白雪峰

  


  农家肥成了抢手货

  农历二月,春寒料峭。但吕梁市离石区乔家塔村的姜元平却是忙得大汗淋淋。备耕时节,他开着自家的三轮车不是买鸡粪就是买猪粪。

  在姜元平的蔬菜大棚里。

  “你的鸡粪从哪里买的?”记者问。

  “从乔家山买的,一车200多块钱,已买了十几车啦。”姜元平说。

  如今,在离石区,过去“很臭”的农家肥成了农民的抢手货。乔家塔村村党支部书记乔月生告诉记者说,去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新建蔬菜大棚25个,村民们一致同意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全部使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坚决不使用化肥。现在全村已备好农家肥1600余担,比去年多得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该区为确保农民不误农时进行春耕生产,已先后组织农业部门从太原、北京等地引进20多个品种的各类优种30吨、化肥1000吨、农药2吨、地膜16吨,还组织农民备下农家肥10余万担……春耕物资已基本备足。今年区财政又拿出2000万元,支持新建蔬菜大棚500栋。还组织4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就大棚蔬菜种植、科学施肥、春季田间管理等问题进行实地重点培训,并已发放科技资料1万余份。特别是已提前向15.26万农民拨付了今年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60余万元,及时解决了农民春耕备耕资金短缺的问题。

  本报记者 刘明亮 本报通讯员 李文生

  榆次北田农民培训忙

  春播在即,晋中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迅速行动。

  3月18日,记者走进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看到这里一部分群众在修剪果树,大部分群众在接受培训,除了镇里组织培训班以外,村村都在搞培训。

  在北田镇西祁村口,突然听到有人喊:“二嘴,你还不紧走两步,蒋教授的果树栽培课马上就开始啦……”原来这个村正在召开培训会。榆次区政协驻村帮扶服务,他们组织了由区科技局、农机局、科协、生产资料公司、种籽公司、农业中心、枣业中心、果树中心、蔬菜中心、畜牧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等12家单位的科技服务人员来到了村里,面对面给农民传授技术,现场解答农民的各种疑问,整个村头喜气洋洋,春意融融。

  西祁村群众告诉记者,今年,上级对他们春耕备耕格外重视,3月上旬就派来专业水利检修队伍,从水泵到线路、变压器、管网各个环节进行检修,做好春浇抗旱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结合村里果、菜两大支柱产业的优势,几次邀请果、菜专家来村里授课,专家不仅从理论上对村民进行了培训,还深入田间、地头、温室蔬菜大棚,手把手向村民们示范了果树高光效树性的改造修剪,水、肥的科学施用、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等适用技术。

  本报记者 苗武军 杜 鹃 本报通讯员 海 红

  


  新瓜农的“春天”


  阳春三月,在沁县定昌镇下曲峪村,连片的大棚,一座紧连着一座。走进蔬菜种植户阎俊林的棚内,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绿色的西瓜蔓生机盎然。“去年种西瓜每斤卖到1元钱,今年种得早一些,上市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是老阎的个人账。而在下曲峪,130个春秋棚,也为这个决心要以西瓜为主导产业的村子每年带来200万元的纯收入。

  老阎今年40多岁,前年在山东打工,他亲眼见识了当地农民靠种植大棚蔬菜发了家。沁县有一疙瘩好土,还有充足的水资源,何不也试着种大棚呢?老阎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行动,先去太原、长治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腾出自己的承包地,在镇农业技术站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建起了两座钢屋架大棚,种植西瓜和西红柿,当年就收入1万多元,为本村乃至全镇的设施蔬菜生产树立了样板。

  初次的成功,更加坚定了老阎种大棚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正月刚过,阎俊林为了更好地调动全村科学种菜、以农致富的信心,他和村里种植户去山东寿光和长子县参观学习,深入田间地头,听当地农户现场讲解,感受种植成果。还委托县农委从市里聘来蔬菜专家,深入农户家为种植户答疑解难。

  到西瓜上市的一个多月里,将是老阎和村民们更为忙碌的季节。

  如何管理,怎样销售,尤其是在投资加大,规模增大的情况下,更科学地做好规划就成了需要全村人共同学习和探讨的话题。为此,下曲峪村60余户新瓜农们,又将踏上外出取经的征程。

  本报记者 李家鸣

  


  看咱农民“牛”起来


  3月18日,春耕备耕时节,襄汾县永固村汾河滩地里,农民徐彦庆从地里拔出几棵麦苗看墒情后,满脸绽放着笑容。老徐说,“我在电视上看了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说今年要继续大幅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咱农民心里更亮堂了。”

  说话间,老徐的手机响了,乡信用社主任要请老徐吃饭。只听老徐告诉对方说,我那笔玉米款到账了吧,你想完存款任务,就存你那儿吧。

  “老徐,你可真"牛"啊,连信用社主任都请你。”记者说。老徐说:“不是我"牛",是党的政策好啊!”

  老徐所在的永固村,素有“饼子之乡”的称号,全村5000多口人,强壮劳力大多去北京打饼子。

  53岁的徐彦庆是村里的留守人员,10年前承包了村民160多亩河滩地。老徐坚信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他科学种田,替县种子公司育种,一年小麦玉米轮茬倒,卖小麦的收入就够一年地里投资了,卖玉米的钱便是纯利润。一亩玉米收入1000多元,160多亩就是十六七万元。

  老徐的儿子在长治工作,女儿在石家庄工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老徐说现在从种到收全是机械化,翻地有拖拉机,种地有播种机,除虫有打药机,收获有联合收割机。他在地里打了三眼机井,埋了塑料管,需浇地时,一合电闸,全都搞定。

  老徐的话代表了襄汾农民的心声。仅2010年,襄汾县全县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900万元,发放良种补贴7100万元,两项共计1.4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1/10还多。

  你说,像老徐这样的农民能不“牛”嘛!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 邓文斌

  


  大棚种植户的“烦恼”


  “现在最缺的就是土地啊!眼看春耕就要开始了。而现在落实下来的耕地根本不能满足我的种植需求,真是愁煞人了……”这几天,方山县大武镇种植大户车建明逢人便道自己的苦处。

  车建明是方山县小有名气的大棚种植户,他的蘑菇大棚在周围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多年来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去年4个大棚给他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

  初春时节,寒意未消。3月20日,当记者走进车建明的大棚时,里面却是暖意融融。“现在科学种植的方法和管理经验咱基本上掌握了,必要的机械设备和所需要的投入资金也不成问题。可偏偏就是这土地,实在租起来太难了。租的时间短了,咱不敢大规模的投入!租的时间长了,村民的要价太高咱也租不起。”车建明满脸愁容的说道。

  “现在国家鼓励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政策好。以前,一户农民家总共才有个三五亩地,精耕细作也赚不了多少钱,而且还把人成年累月地束缚到土地上。现在土地能流转了,可以进行规模种植,进而提高种植效益,再加上粮补、种子补贴、农机补贴等国家的各种补贴,现在搞种植比打工都划算,自然搞种植的农民多了,土地就紧缺起来,租金自然上涨。”凑在跟前的种粮大户曹世元道出了土地紧张,租地难的原因。

  接过曹世元的话,车建民说:“现在我们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能够平衡种植户与土地流转转出户的利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本报记者 王少科

  


  晋北农民有“三盼”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过后忙到冬。翻土、汇地、刨茬……乍暖还寒的晋北大地,田间地头农民已开始穿着棉袄忙春耕。

  3月中旬,记者先后深入到大同县、灵丘县的部分农村,就春耕备耕中农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大同县安流庄村的种粮大户丁海江近日还没有开始备耕,而是在忙着卖玉米。丁海江种了200多亩地。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作业,玉米是主要作物。和村里的其他农民不一样,丁海江一年四季,全部的精力都在他的地里,去年他的粮食收成在全村是最好的。如今,他最盼望的是能尽快贷下款,购新式农机。他说:贷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这地方比较干旱,缺水,入春以来虽然下了两场雪,可这地里还是有些干燥。”灵丘县赵北乡农民刘如生言语中颇有点无奈。面朝黄土背朝天,这里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春播来临,对雨水的需求最为迫切。在赵北乡,记者看到,现在农民汇地用水有的还是靠消融的雪水。去年下雨少,井中存水很少,根本不够浇地用。如何解决用水困难,农民还是盼望政府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农资价格同样是农民关心的问题,因为化肥、种子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种地的成本。

  “每年化肥支出就占了种地费用的很大一部分,但愿今年化肥价格不要涨。”赵北乡农民杨利有些顾虑。他最盼的就是农资价格低一些。

  本报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宋建峰

  


  种粮大户的增收经


  去年获得大丰收,今年又到春耕时,农民有啥新想法新盼头?3月22日,记者来到岢岚县三井镇谷河村进行了解。岢岚县地广人稀,谷河村也是如此。这个户籍人口只有256人的小村,种着150来亩地的人家在村里还不算是种地最多的呢。

  见到赵凤林,他正准备卖出些玉米。价格是每公斤1.8元,他觉得价格还满意,想把家里2万多公斤玉米全部出手。去年,他种了50多亩的红芸豆,50多亩的玉米,还有20多亩的土豆。“莜麦、黄豆、谷子这些杂粮也种,都是3亩5亩地种,留着自家人吃。”赵凤林高兴啊,去年怎么也不会想到,不仅“多收了三五斗”,而且多卖了好几万。

  外面风大,赵凤林把众人请进屋里,坐在火炉旁聊起他的种地经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把现在各项惠农补助加起来,农民每亩大致能得到40元左右的补贴。以种植成本较高的玉米来说,这些补贴占到总成本的20%以上。

  市场的涨涨落落,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有没有良种,可是一样的辛苦两样的收成。去年,赶上土豆少见的好行情,他土豆一项收入了3万多元,也没有增收多少,而红芸豆价格掉下不少,他也收入了5万多元,基本和上年持平。他说:“土豆是用自家上年的土豆做籽种,而红芸豆是从农科院调来的优种。”

  离开谷河村,记者回想着赵凤林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卖家说谷子会如何长得好,他买来种下,果然长得不错,可就是到了秋天都上冻了,狼尾巴一样的谷穗还是青绿的。他说:“政府还是俺农民的主心骨。”

  本报记者 王利强

  


  别 开 生 面 的 备 耕 会


  3月23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耕备耕情况反馈会,在陵川县崇文镇杨寨村办公楼的二楼会议室举行。

  “农时不等人,大家有什么要求和想法都说说。”主持会议的是陵川县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天红。“我盼望扩大坡耕地治理面积,再给村里打几眼旱井,这样,我们就不用再怕天旱了。”杨寨村村委主任任红星首先发言。

  话音刚落,村民李五星的话音又起:“村里小地块多,大型农机具开不进去,我希望农机部门多组织适合山地的小型农机具,减轻我们的劳动强度。”“这个问题,我们回去马上向农机部门反映,设法组织货源,满足大家的需求。”县农委综合股股长张梅叶回答道。

  “我们农民都想科学种田,可有些资料太专业,我们村民看不懂,我希望测土配方施肥知识通俗化。”村民焦有龙接着说。

  整整一个下午,陵川县农业委员会的同志和村民就春耕备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村民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县农委的同志了解了群众的真实需求。会后,赵天红对记者说:“今天的收获很大,农民的许多愿望正是我们以后工作应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今年开春以来,陵川县积极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旱井建设已落实到村、到地块;县农机部门广集农机市场信息,设法调运各类农机具;县农口单位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开展农技培训13次,发放各类资料1.3万余份;县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土地状况填写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2万余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28万亩,推广配方肥5000吨。

  本报记者 李志军 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 岳玉红

  (编辑:力国才)来源山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