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撒哈拉以南非洲:另一道风景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3月29日07:53
  李安山

  目前,地处北非的几个国家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或骚乱,一时间各种评论声四起。而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研究非洲问题的学者来说,有的人开始思考,这波浪潮是否会席卷散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对此,我个人的判断是:北非和中东地区发生的骚乱会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绝不会引起新一波动荡。这种判断根据何在呢?那就是多年以来我与非洲这片广阔大陆的“亲密接触”。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本人就有幸先后访问了马里、喀麦隆、坦桑尼亚、肯尼亚和苏丹五国,今年2月又刚刚去了埃塞俄比亚。总体印象是,这些国家正在或开始进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喀土穆的街道上跑着从中国进口的公汽

  这其中可以以被西方多年制裁并遭媒体长期攻击的苏丹为例。2010年8月,北大非洲研究中心访问团应喀土穆大学亚非研究所的邀请访问了苏丹南北地区。在苏丹最炎热的季节里,我们走访了政府部门(南部苏丹地区合作部,相当于南方政府的外交部)、学术机构(喀土穆大学和朱巴大学)、中资企业(中石油、中水电),参观了巴希尔在竞选中引以为豪的两个项目:由中石油修建的喀土穆炼油厂和由中水电修建的麦洛维大坝,既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和中国驻朱巴总领馆外交官进行了交流,又对中资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还采访了在中石油和中水电工作的当地非洲员工,可谓收获颇丰。当时,虽然报纸上对南方公投的事报道不少,但这一即将到来的重大事件似乎并未影响南北民众的日常生活。

  访问团看到,喀土穆的市政建设几乎到处都在进行,街道上的设施不错,道路宽阔,颇为整齐,司机很守规矩。毫不夸张地说,本人跑过不少非洲城市,而夜晚街道照明设施最为齐全的当属喀土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非洲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多由私人小公共或我们所称的“摩的”组成,但此地竟然还有公交系统(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则是另外一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街道上跑的竟然都是清一色从中国进口的公共汽车。

  这让笔者由衷感叹,巴希尔在位20多年,能够搞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有他几分功劳。首先是通过政治手段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他通过与反对派签定一揽子和平协议争取了多年的稳定局面,此次他遵守南方的全民公决结果也是明智之举。还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前,西方政府总喜欢拿达尔富尔做文章,但事实上,苏丹当时的状况是一个由多方因素引发的问题,西方的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在玩弄一种政治化的手腕。其次,巴希尔通过对本国石油的开采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苏丹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还从一个石油输入国变为一个石油输出国。再次,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访问期间,我们不仅有机会访问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还在中石油和中水电两个公司采访了苏丹员工,而他们对目前的状况都表现出比较满意的态度。

  “那种上街游行的情况在埃塞俄比亚不会发生”

  事实上,其他几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大抵类似。比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很像我1994年回国时的情景,到处尘土飞扬,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同行中有前几年曾到过此地的中国学者也对该市建设速度之快难掩惊讶之情。通过与在非洲联盟总部工作的埃塞俄比亚青年知识分子吉连的交谈,让我感受到了北非局势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他认为,埃塞俄比亚不会发生突尼斯那种上街游行的情况,虽然人民也对政府官员中存在的一些贪腐现象不满,但该国政府还是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比如说为了安抚民众,政府已经下令不许随意对生活用品涨价。

  肯尼亚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者曾于2007年受邀到该国首都内罗毕参加“中非公民社会对话会议”,当时马路上汽车的拥堵状况令人咋舌,但可供行驶的马路却寥寥无几。对此,当地人给出的解释之一是,肯尼亚非政府组织“绿带运动”的发起者、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蒙塔伊女士对修建马路持反对态度,她担心修路会破坏环境。这种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担忧,至少表达了肯尼亚人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尊重。然而去年5月,当笔者再次访问内罗毕时,却发现多处都在修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与其相似,坦桑尼亚、喀麦隆和马里也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从近十多年的情况看,非洲大陆的总体发展都很不错。数据显示,2000至2008年间,非洲GDP增长4.9%,高居全球发展速度的第三位。国际上对非洲未来发展的前景也都相当看好。非洲大陆人口目前已达10亿;30年后,适龄工作人群将由今天的5亿上升至11亿。

  据《2010年非洲城市状态》数据报告,2050年,60%的非洲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2000年时,流入非洲的资本为150亿美元,这个数字2007年时增至870亿美元。去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题为《狮子在移动:非洲经济的进步和潜力》的报告中公布了诸多最新研究数据:2008年,非洲家庭消费达8600亿美元,高于印度与俄罗斯两国;如果非洲以目前的速度发展,非洲家庭开支预计将在未来10年中增加1.4万亿美元。

  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GDP能达到4.7%,而未来几年将有望超过5%。今年,佛得角与赞比亚在世界银行的《经商环境报告2011》评比中进入全球改革前十名;同样是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中,纳米比亚在保护产权方面全球排名位居第4,南非的金融市场开发排名第9。

  “中国与苏丹关系,何要西方说三道四”

  在访问这些非洲国家期间,笔者有幸参观了一些中国企业。比如在马里,中马蔗糖联合企业就位于大名鼎鼎的古城塞古。18世纪末,英国探险家芒戈·帕克曾这样记载他看到的塞古:“河上无数小船,拥挤的人群,附近农村的耕作场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文明壮丽的景象。我万万没有料想到,在非洲的腹地里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当然,据这番描述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位于古城塞古的糖联同样给我和许多同行的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领导层由中马双方人员组成,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扩大的阶段,糖联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小小社会医院、学校和社区一应俱全。

  我们在另外一处中资项目中水电麦洛维大坝建筑工地期间,曾专门对两位在公司就职的苏丹员工进行采访。拉马丹先生从喀土穆大学毕业后直接应聘来到公司,负责当地劳动力的管理。拉马丹告诉笔者,因为自己之前从未有过任何工作经验,因此他对这一工作带来的一切都很满意:宝贵的经验、不菲的收入以及中国员工的平等相待。如今他已快要结婚,对于苏丹的前景,他希望不要分裂,“统一才有力量”。他认为,南方可从北方学到不少东西,并建议北方政府应派一些受过教育的人到南方去讲解统一的好处。他还说,中水电在麦洛维大坝工程共有本土员工约16000人(流水号),所谓中国工人为主要劳动力的说法不攻自破,根本站不住脚。

  另一位苏丹管理人员阿里告诉笔者,之前他同样从未干过这一行,是一些中国同事手把手教给他。他对自己的工作也表示满意。他说,这些都得益于苏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他已结了婚、盖了房,并且独自担负起全家老小的生活。

  当我们采访中石油的苏丹员工时,他们都为自己是中石油人而骄傲,感到自己为苏丹民族的发展尽了一份力。交谈中,他们表示对中苏关系非常珍惜,认为对于中苏关系,苏丹人自己最清楚,何要西方人说三道四。一个有趣的段子是,他们一方面认为中石油应该给他们涨工资,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到每次他们与朋友聚会时,朋友们总是要求他们掏钱买单,理由是他们比别人挣钱多。

  参观在这些国家的中国企业时笔者最大感受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华为公司东非总部办公室,我们看到了各种肤色的年轻“华为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从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员工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有理由对非洲大陆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中非合作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作者系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图为作者与苏丹喀土穆大学女教师的合影。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