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光明
“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安徽省以“法律六进”工作为重点,以“法律进乡村”为抓手,在法制宣传和教育的方式上,摒弃以往的一味灌输、散发传单的做法,创新形式和内容,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事例去引导和教育群众,努力将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内化到群众心中,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让普法在广大农村找到了根基和养分,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注重阵地建设突出普法实效
农民普法既是“五五”普法的重点,又是难点。针对这一情况,安徽省巢湖市和县为农民锻造了一把破解难题、打开农民法律之门的“金钥匙”。
和县在实施农民普法“金钥匙”工程中,明确县直各涉农单位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按百分比将各镇、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岗位责任目标,实行打分制,进行综合考评。同时,按照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着重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问题。
淮南市以“三下乡”为平台,积极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准确把握农村、农业、农民新需求、新期待,并不断充实下乡内容,拓展下乡途径,健全下乡机制,将“三下乡”变为“常下乡”、“常在乡”。五年来,“三下乡”活动已成为联系和服务群众,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推动全市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司法厅厅长、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建新说,安徽省普法办适时地将这些做法推广到全省,各地又结合自身实践,又推出新的特色做法,保障了“法律进乡村”的顺利实施。
搭建新型平台激发学法兴趣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学法难的问题,合肥市以创办“农民工普法学校”为抓手,实现了农民工学法用法课堂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合肥市农民工普法学校已达1000多家,培训农民工10万余人,占建筑业农民工总数35%以上。他们还根据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突出三个重点开展普法工作:一是建立一支农村学法骨干队伍,重点培训村“两委”干部,培养学法中心户和“法律明白人”,学习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带动农民学法;二是对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发放“法律服务联心卡”,创办农民工普法学校,引导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使其了解掌握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途径;三是对在家务农的农民,通过建立农村普法工作站,设立农民夜校、农家书屋,通过法制电影大篷车、“送法进乡村”等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普法活动。
合肥市司法局局长沈自怀说,通过开办农民普法学校,把农民和农民工学法纳入教学计划,并将法律课作为农民工技能考核的内容,使农民学法更加规范有效。
安徽省司法厅副厅长、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沙奇志说,全省各地通过创办农民或农民工普法学校、开辟普法专栏、设立法制辅导站、建立法律图书角和法制宣传栏等,搭建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阵地。目前,全省已建立法律图书角2.3万余个;合肥市创办农民工普法学校1000家,培训农民工10万余人。芜湖市积极开展农民普法活动室建设,自然村普法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巢湖市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了法制服务站,把法制教育延伸到各乡村。宣城市郞溪县组建的“农民普法讲习会”、亳州市蒙城县建立的农民普法协会,成为“法律进乡村”的鲜活载体。
丰富普法内容实行普治结合
针对农民普法教育存在的“四难”,即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内容难理解、效果难体现,宣城市司法局局长邓茂林介绍说,该市实施了“浇灌工程”,就是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贴得最近、用得最多的法律知识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农户家中,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浇灌工程”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宣城市各区县根据自己的特点推出了“一县一品”的普法品牌。比如郎溪县的“农民普法讲习所”,不仅成为普法宣传的场所,而且已是解决农民纠纷的平台,有事先找村“农民普法讲习会”解决,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群众的共识。该县“农民普法讲习会”组建三年多来,县、乡、村三级共举办培训班和以案释法讨论会880场次,受教育12000人次。讲习会成员深入农户开展法制宣传35000余人次,宣传涉农法律法规20余部,散发法制宣传资料10万余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00余件。
安徽省普法办副主任、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处长杨宴平说,安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权法律咨询活动,活跃了“法律进乡村”的形式;针对农民工春节期间回乡特点,确定每年春节所在的月份为“安徽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月”,并与安徽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共同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等;通过培训农村“两委”干部、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形式,加强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五五”普法期间,安徽省有5万余名村“两委”干部接受了法制培训,培训“法律明白人”100余万人次。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