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2011年清明节 > 2011年清明节最新消息

七旬老人为梁漱溟守墓十二载 称将坚持至走不动

来源:山东商报
2011年04月04日03:24
王泽浦与梁漱溟墓 记者 陈学超 摄
王泽浦与梁漱溟墓 记者 陈学超 摄

梁漱溟次子梁培恕2010年夏天为王泽浦写下的话 记者 陈学超 摄

梁漱溟后人与王泽浦(左二)合影 记者 陈学超 翻拍

王泽浦在屋内讲述自己十二年来的故事 记者 陈学超 摄
王泽浦在屋内讲述自己十二年来的故事 记者 陈学超 摄


  他为梁漱溟守墓十二载

  邹平七旬老人王泽浦称要守护到走不动为止

  在做完他一生要做的事情以后,著名思想家、学者,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者梁漱溟于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辞世。弥留之际,老人说:“我累了,我要休息。”翌年,在家人的陪伴下,梁漱溟魂归邹平,安葬于邹平黄山南麓。

  从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至今,梁漱溟和邹平的故事已经整整写了八十年。如今,70岁的邹平老人王泽浦,正在续写这段情缘。记者 陈学超

  总的来说,梁漱溟是一个幸福的,惬意的老人,世间万事都不足以动其心,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历史这场大游戏中是失败的一方,然而他对我说:我‘并不失望’,‘也没有遗憾’,‘我做完了我这一生要做的事情。’

  ——(美)艾恺《最后的儒家》

  1

  七旬老人

  守墓十二载

  王泽浦今年整七十,这是他为梁漱溟守墓的第十二个年头。

  像往常一样,王泽浦早早起床,将梁漱溟的墓碑,赵朴初、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程思远、吴祖光、启功、沈醉等人题写的碑文,一一擦拭干净。他总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成就感。

  “你看看碑的背面、后头,我也都扫的很干净。”他拉记者看那些并不会被游客注意的角角落落,神情仿佛等待表扬的孩子。

  为梁漱溟守墓时间长了,王泽浦嘴里偶尔也会蹦出来些书面语。比如,他形容2000年他上山看梁漱溟墓地的情形时,会说“荒草茂盛,荆棘丛生”。“沈醉,国民党的大特务头子给梁先生立的碑还被人推倒了。”

  正是从那年起,王泽浦一点点拔掉荒草,打扫干净。从此,以墓地旁的两间破屋为家,每天看护打扫“墓园设施”。

  “每年都有天南地北的人前来祭拜梁先生,清明时节更多”,王泽浦不愿意让人家笑话。那些前来祭拜的人留下的鲜花,他总会小心呵护,整整齐齐地将风吹的走形的花束,一一摆好,不厌其烦。

  2

  梁漱溟为邹平留下宝贵财富

  作为当地最具权威的梁漱溟研究者,64岁的郭蒸晨在2001年出版了著作《梁漱溟在山东》。王泽浦守护了十二年的陵墓,正是在时任邹平县政协办公室主任郭蒸晨的推动下修建的。

  因为梁漱溟身份之敏感,“当时县里对于梁先生的回归,还是有些顾虑的。”忆起往事,郭颇为感慨,“害怕犯错误。”但郭蒸晨深知梁漱溟之重,“对于中国,对于邹平,梁漱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给邹平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财富。”

  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之初,梁漱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农村缺乏“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他认识到了农村问题的根本,不片面地去看待农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影响程度上,要远比同期进行乡村实验的晏阳初、陶行知要更深远一些的原因所在。”郭蒸晨说,梁漱溟对邹平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深远。

  “梁漱溟来到邹平,发现当地的棉花品种低劣,质量不高,便主动从国外引进了优良品种,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从中获益的邹平农民,将种植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如今,以棉纺织业为主的魏桥纺织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翘楚,掌握了行业定价权,“要硬说魏桥的成功和梁漱溟有多大关系,无法量化,但其中传承是很清晰的。”

  团体组织建设方面,在邹平亦可看到梁漱溟留下的遗产。“梁来到邹平,除了在政治方面进行实验,还组织了各种类型的互助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邹平依然活跃。”在郭蒸晨看来,梁所倡导的农民合作社,可称之为现在如火如荼在全国进行的农合社建设之雏形。

  “八十年前,梁漱溟在邹平种下了乡村建设的种子;八十年后,这粒种子开始在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郭蒸晨说。

  3

  千字碑文

  他能一字不落背下

  初中文化的王泽浦不懂这些。他想象,“梁先生应该是很魁梧”的一个人。他只在报纸上“好像看见过梁先生的照片”。

  不过,梁漱溟墓碑上长达千字的碑文,七十岁的他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赵朴初、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程思远、吴祖光、启功、沈醉等人为梁漱溟题写的碑文,概不例外。每逢有人前来,王泽浦总愿意热心地充当义务讲解员。

  作为邹平黄山上九个护林员之一,王泽浦分管“环山路到大铁牌子”一段。虽然园林处提倡护林员吃住在山上,但真正做到的却只有王泽浦一个。因为“环山路到大铁牌子”一段,恰有梁漱溟的墓地。

  “梁先生作为国内、国际著名人士,为邹平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墓园设施是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不定时前来参观的各地人士不计其数。”一个阴冷的午后,王泽浦头戴棉帽,专心致志地在墓地旁的小院里削吃水饺用的包叉。见记者前来,有些耳背的老人赶紧介绍。2000年上山以前,王泽浦对梁漱溟知之不多,现在的这些“都是跟高中老师打听来的”。

  “我最初也看不明白,就问高中老师。天天看,就能记下来了。”老人有时候还会为上山前来的毛头小伙纠正错误:“他们有的横着念,笑死个人。”

  4

  老人称:

  守护到走不动为止

  2002年、2010年,梁漱溟的孙女梁彤女士曾先后两次陪家人前来看望祖父,并与王泽浦合影留念。在2002年给王的一封信中,梁彤再三表达了对王泽浦的谢意。

  在王泽浦尚未通上电的屋子里,记者拨通了梁彤女士的电话。提及王泽浦,梁彤感激再三,“祖父在邹平,全靠王老先生照顾了,辛苦他了。”

  闻及,王泽浦连连摆手。

  王泽浦的“四个儿子条件很好,都住上了楼”。但70岁的他,现在吃水还要到远处的广场去提,晚上照明还要靠蜡烛。十二年来,他只有在年三十下午才会离开梁漱溟墓,下山回家过年。“吃顿饭,睡一觉,初一早上就回来。”

  但孩子们屡次接他下山,都被他拒绝了。护林员“七十岁是个杠杠,就不让在山上待了”,今年已经到了“杠杠”,但王泽浦还是坚持不愿意下山。

  问他为啥,他说“梁先生是国内、国际著名人士,墓园设施需要看护”,换了别人不放心。

  “啥时候走不动了,看不了了,我再下山。”王泽浦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唯一让他不满的是,他总觉得梁漱溟的墓地和附近一座归国华侨的墓相比还是寒碜了许多。

  “梁先生刚来邹平,就带人用铁钻头在辉里庄给老百姓打了一口五十米深的水井,还立下了一块碑。”说着,王泽浦就开始用手在冰冷的地上写——“共成斯举,梁先生立的碑上写的就是这四个字。”

  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责任编辑:UN00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