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40岁、4000万”的社会焦虑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4月07日08:15
  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此,多数网民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4月6日《天府早报》)。

  40岁、4000万。老实说,谁心里没有过这样的憧憬,但大多数人只把这当作激情洋溢时的一句“豪言壮语”,却并不曾认真地去考虑如何将之付诸现实。一来,太多人不具备实现这一梦想的众多资源;二来,也有太多人并没有获取这么多财富的强烈欲望。

  但现在,董教授的学生即便没有这样的资源,也必须建立起这样强烈的欲望,因为这关系到导师对自己的评价。毕竟,按照传统的师生关系,导师对于学生,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很多时候,他们还是这些年轻人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其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可想而知。或许,正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董藩的这番言论才会引发了微博上新一轮的舆论漩涡。

  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甚至于鼓励学生追求财富,都是很正常的事。但这样的培养和鼓励,应该有正确的方式它应该是健康且理性的,绝不是将贫穷贬低至失败这样的偏激。尤其是要想到,北师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的本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者。如果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将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判断,那会给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社会追求财富的氛围已经足够浓厚了,实在不需要一个教育者再用这样的方式来强化。而这样的激励,其中所蕴含的对财富的崇拜和可能对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正是众多网友为之焦虑并进而批判的地方。董教授该懂得这样的焦虑,也该懂得社会期望教育者身体里流着怎样的“道德血液”。你尽可以鼓励学生去追求财富,但须知道,公开地宣称将财富作为评价高学历者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和鼓励学生追求财富,完全是两码事。

  武汉郭钦媒体人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