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现在一天能赚两三百元 快报记者 常毅 摄 |
历史上以卖旧衣得名的估衣廊,如今已看不到收旧衣服的行当,但巷子里一家露天的修旧摊点生意却很好。摆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缝缝补补打拼14年,不仅在迈皋桥买了套新房,还买了一辆崭新的伊兰特轿车,成为“有房有车”的新南京人。
□实习生 仲茜 快报记者 常毅
起初一天只赚十几块
1970年生的汤成云和1971年生的周春芹都是宿迁泗阳人,1997年两人结婚不久,就来到南京谋生,在邓府巷摆摊补衣服、修皮鞋,起初一天只能赚十几块钱,有时遇市容检查,还要“打游击”。周春芹回忆说:“我们租了一间十平米的小平房,烧饭睡觉都在里面。”
2003年邓府巷拆迁,夫妻俩在新街口街道的帮助下,在估衣廊巷长江花园门口重操旧业,这次夫妇俩买了专门的街边摊点车。汤成云出生在一个修鞋世家,爷爷、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修鞋工匠,他10岁就会做布鞋,15岁开始学修皮鞋。现在,一双掉跟或开口的高跟鞋,到了汤成云手中,短短几分钟,便能和新的一样。
靠着过硬的手艺,夫妻俩逐渐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同。家住长江花园的萧奶奶说:“我一件羽绒服划了道口子,羽毛直飞,小周一会就帮我补好了,穿上身一点也看不出来。”
现在有房又有车
夫妻俩服务态度也很好——如果顾客没时间等,汤成云会记下他们的手机号码和要求,修好就发信息通知来取。顾客满意,夫妻俩的生意也越来越火。后来,他们还增添了配钥匙、卖鞋垫、拉链、背带、皮带等业务。“现在来修补的大多是回头客,每天能赚两三百。”周春芹说。
2006年,夫妻俩在迈皋桥和燕路小区买了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总价30万,全家5口人成为新南京人。现在,汤成云夫妻带着二女儿和小儿子在南京生活,大女儿去年考入东山职业技术学院上大学。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要带来带去的衣物鞋子和工具也越来越多,今年春节,他们买了辆伊兰特轿车,每天开车来摆摊。“在南京买房买车,当年想都不敢想。”
14年来,除了春节回老家,夫妻俩每天早晨7点就出来摆摊,顶着街边的尘土和噪音吃盒饭喝凉水,到晚上7点才收摊。“不怕苦不怕累,勤劳就能致富”,这是夫妻俩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放下面子踏实去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汤成云说,“只有比别人技术含量高,才能更赚钱。”
修旧摊还是“便民点”
在夫妻俩的修旧摊前,经常有问路或是请求帮助的路人。有时候,修旧摊俨然成了一个便民服务点。
每到生意淡季,汤成云就成了热心的指路人。“平常每天问路的至少有四五十人,问到附近社区办公室、社区卫生院怎么走的特别多,我要是闲着我都会带他们去。”汤成云说。时间长了,一些老顾客都摸准了汤成云的脾气,来到摊前看到人不在,都会问“老板是不是又去带路了?”
汤成云夫妇还被长江花园小区居民公认为邻里的好帮手。“他们夫妇俩来这有八九年了,很多人都认识他们,他俩人很好很热心,大家都乐意找他们帮忙。我家上个月装修,就是小汤来帮忙搬电器搬桌椅下楼的。”家住长江花园6号楼的陆医生说,“夫妻俩多次拾金不昧,去年一次捡到900元和三张银行卡,等失主来取等到晚上十点钟;一次捡到一个黑色手提包,里面有房产证、身份证等资料,失主要给他们500元表示谢意他们都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