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曹传彪张霆婷王莉本报记者张媛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对常年担负空防战备任务的空军雷达兵来说,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他们每天24小时都要用警惕的眼睛守卫着祖国的万里长空,编织出一张张无形的空中电磁天网。
空军某雷达站站长王军锋,就是其中一位“蓝天织网人”。王军锋戍边8年来,实现了从大学生干部到全军优秀基层干部、从基层主官到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从戍边新人到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的“三级跳”,先后荣立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并受到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嘉勉。
“他得的冠军多,是因为他比别人流的汗水多”
小组第一,16强,8强,4强,在该雷达旅组织的实战化专业技能比武中,王军锋的晋级之路无人能挡。
“冠军咋老是他的?”面对别人的疑惑不解,与王军锋搭班子的教导员汤文涛解释说:“他得的冠军多,是因为他比别人流的汗水多。”
汤文涛所言非虚。旅长张五一至今记得,2004年王军锋刚到雷达站时,由于所学的指挥自动化专业与雷达站老旧装备脱节,他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推迟一个半小时睡觉,在两个月时间里把《雷达原理》、《雷达操作理论》等6本专业书籍翻毛了边,3个月后就在新毕业分配干部专业技能考核中取得第一。战士尚飞星始终难忘,那年夏天,为了让刚列装的某新型雷达尽快形成战斗力,王军锋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学习室里,1个月体重降了9公斤,终于成为掌握新型雷达操作的第一人。
今天汗水流得痛快,明天才能喜出望外。
一次,上级工作组到王军锋所在的雷达站组织年度军事考核。考核结束,面对13个课目13个优秀的考核成绩,考核组的带队领导对王军锋说:“边疆的蓝天交给你们,祖国放心,人民放心。”
“呆得住不是贡献,打得赢才是”
王军锋工作过的5个雷达站,不是在戈壁大漠,就是在高原冰川,最近的离保障点也要900公里。苦,是工作常态。
有人说,在这些地方,只要不千方百计调走,能呆得住就是贡献,但王军锋却说:“呆得住不是贡献,打得赢才是。”
事实上,王军锋不仅在这些苦地方留了下来,还留下了漂亮的创新足迹。王军锋发现,某站官兵训练水平之所以在低层次徘徊,最大的弊端是战时情报保障中原本操纵、记录、上报三位合一的保障共同体,在日常训练中却按专业分训,互不交叉配合。日常训练虽然提高了专业水平,但在上机保障时,却难以协同。
找准症结后,王军锋大胆创新,打破以往各专业间分训的模式,组织操纵、记录、上报3个专业同台训练,既练单兵,又练整体。对专业基础训练跟不上的,采取开小灶和重点单训的办法进行补差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官兵开机情报保障能力由原来的最多七八个批次提高到了十多个批次。
>>下转第二版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