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4日电 《香港商报》14日刊文说,“一国两制”是动态的体制,要发展推进,将随着两地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不应固守回归前“井水河水”之防,这只能阻碍香港社会前进的步伐。
文章摘要如下:
对于“一国两制”,邓小平当年就曾清楚地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所以,“两制”指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并不是泛指社会现实中的各项具体制度。回归后,“一国两制”和香港与内地的融合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更加把港澳单独成章,大力推动香港与国家发展大势挂上。然而,香港社会至今仍然没有跳出“井水河水”的消极思维,甚至最近有声音提出香港“被规划”之论。
从“疑虑融合”到“主动融合”
回归初期,香港有人认为国家规划与香港没多大关系,甚至害怕纳入国家规划会影响“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影响香港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回归以来,两地的经济融合不断加深,“自由行”不断扩大,陆续签署实施了CEPA及其7个补充协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合作框架协定》,两地大型跨境基建项目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业务不断拓展,港人已经意识到不可能自外于国家发展孤立发展。
“一国两制”经过近14年的实践,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和SARS等重大难关,香港在社会经济层面实现了从“疑虑融合”到“主动融合”的转变,香港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去年1月,立法会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议案,5月又通过“积极执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议案。
“一国两制”冲破地理限制
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曾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深圳境内的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范围内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在该处实施香港法律、且由香港执法人员管理,实现了“一地两检”。这是第一次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别行政区的司法管辖权延伸至社会主义的内地。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表决,允许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租赁方式取得珠海横琴岛作为澳门大学新校区之用,将来横琴岛澳门大学校园内的法规制度一律适用澳门法律。换句话说,横琴岛虽然土地所有权仍属于珠海,但管理上已并入澳门,由此“一国两制”的地理空间范围已延伸到澳门境外、珠海境内的土地上。
如果说香港把管辖权延伸到深圳湾口岸是基于出入境检查便利的话,澳门租借横琴岛则是完全的“领土延伸”。澳门租得横琴岛意味着“一国两制”在地理空间上不是死板一块,而是可变的,这是对“一国两制”传统上“井上不犯河水”的固有概念在地理空间上的冲击和突破,是对“一国两制”的发展。
香港虽然没有像澳门那样在地理上把“两制”延伸到内地,但在经济领域的融合却更加深入。国务院于2010年8月26日批覆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也做了社会咨询,还有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和结算中心的规划等等,都显示出香港与内地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已经于2009年实施了,到2020年,《纲要》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赶上韩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台湾地区现有水平,实现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迈进的目标。珠江三角洲将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邓小平说“一国两制”50年不变,50年后更不需要变。他认为大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两地社会经济情况将趋于相近。可见“一国两制”是动态的体制,要发展推进,将随着两地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不应固守回归前“井水河水”之防,这只能阻碍香港社会前进的步伐。(陈锦云)
作者:陈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