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部第一县”长沙转方式践行“包容性增长”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17日23:39

  中新网长沙4月17日电  (记者 刘双双)刚刚在海南落下帷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使社会各界高度聚焦“包容性发展”一词。中新社记者17日走访有“中部第一县”之称的湖南长沙县发现,这个被热议的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正在这里践行。

  政学界提出的“包容性发展”,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在寻找刺激经济的方法,并对此前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强调“发展”不仅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在中部地区800个县区中,数年前长沙县尚未领跑前列。然而短短5年,长沙县以令人惊诧的速度领跑中部,经济竞争力进入全国25强,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也是全国首批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沙县没有弱化农业发展。在转方式过程中,长沙县提出“用城市化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用工业化的办法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了“南工北农”的总体规划:在北部农业优势区域集中打造总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创新长沙示范区”,大力推进“六个集中”,即产业集中发展、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和公共服务集中推进。

  “过去30年,我们的发展差不多是把农村的资源集中供给城市,助推其发展。现在,我们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说,长沙县发展蓝图中的一个重要愿景就是将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农村,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正是出于这样的执政路径,该县在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使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过去看病难是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座"大山",现在在家附近就有卫生室和卫生院,门诊费全免!” 在长沙县开慧乡,“免费门诊”正在试点,这让当地百姓倍感幸福。目前,长沙县“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县级配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互通对接。

  为做好“民生”课题,长沙县近3年都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2010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35.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5%。到2010年,长沙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0元,比“十五”末增加8414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8元,比“十五”末增加5783元,年均增长17.0%。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6辆,家用电脑62台、彩电114台、空调57台、电冰箱68台,人均住房面积56.5平方米。长沙县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县”建设,继续坚持将70%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记者了解到,长沙县还率先在全省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减量、村集中处理、镇监管支持、县以奖代投”的新模式,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两河流域”“清淤、截污、固堤、增绿”工程,根除向“两河”直排的污染源头,逐步将畜禽养殖减量到环境可承载的水平,让长沙县在赢得“金山、银山”的同时,也拥有青山绿水。 完

  作者:刘双双

(责任编辑:UN00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