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只一句承诺 太原老兵48年寻找牺牲战友亲属(图)

来源:山西都市报-三晋都市报
2011年04月22日10:16
赵天贵老人(左)将装有张林泉烈士墓照片的盒子交给烈士家人
赵天贵老人(左)将装有张林泉烈士墓照片的盒子交给烈士家人

 

张林泉烈士
张林泉烈士


  只为穿上军装那一刻的一句承诺

  今年清明节,家住省城的赵天贵老人再次联系到了曾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友,商量祭奠葬在雪域高原的烈士张林泉。但由于战友们年龄最小的也已七十多岁,加之高原天气还未转暖,没能亲往烈士墓前祭奠。

  虽然心中颇感遗憾,但另一个消息还是让他很高兴,张林泉的弟弟张林玉准备在今年6月份前往烈士墓前祭奠。“将近半个世纪了,虽然未能去看看老战友,但我们总算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赵天贵老人眼中满是泪水。

  老人说的“承诺”,是参军前,与张林泉的一个约定: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要安慰和照顾对方父母。而为了这句承诺,赵天贵和他的战友们苦苦寻找了48年。

  头部中弹当场牺牲

  赵天贵老人参军前在太原第四中学读高三,与初三年级的张林泉同是忻州老乡,平时相处要好。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政府误判国际形势,在蚕食中国领土的同时公开提出了领土要求。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了自卫反击。

  1962年8月8日,太原市88名青年走出工厂学校,抱着保卫祖国的信念参军,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师165团。赵天贵被分配到了炮兵连,而张林泉则进入一营一连,当上了通讯员。从离开学校后,赵天贵再没能见到张林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165团从驻地西宁紧急奔赴边境前线。1962年11月15日,在高寒缺氧、供给困难的情况下,经过15昼夜的急行军,165团跨过唐古拉山到达前线,担任主攻任务。为了阻止中国军队进攻,印军炸毁了达旺河上所有桥梁,并在对岸布置轻重火力。

  11月17日,在一营火力掩护下,工兵战士在刺骨的冰山雪水中强行架桥,双方轻重武器在达旺河两岸展开近距离对攻。战斗中,负责掩护任务的一连副连长,举起手枪射击时被敌人机枪手发现,一梭子弹打在副连长握枪的手上,手枪掉在了地上。在战场上,武器就是生命。紧跟在副连长身旁的通讯员张林泉,弯腰捡枪时被子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时年19岁。

  另一名太原籍战士周月林当即将张林泉背下战场,随后继续参加了战斗。

  战斗结束后,部队继续推进,张林泉和其他牺牲的战士被集中安葬。

  一句承诺多年牵挂

  1962年11月21日,中国边防部队宣布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历时一个月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赵天贵所在部队也撤出了前线。在88名参战的太原籍战士中,3人荣立三等功,多人受到嘉奖。

  几天后,赵天贵知道了张林泉牺牲的消息。而和张林泉的最后一面却在此后的数十年让他无法释怀。

  那是新兵出发的前一天,1962年8月7日,赵天贵在团部门口遇到了张林泉,两人都为能参军而倍感光荣,并约定:如果有一天其中一人牺牲了,另一人要到对方家中安慰、照顾对方父母。一天后,胸佩红花的赵天贵、张林泉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得知张林泉牺牲后,赵天贵找到了张林泉中学时的室友周月林。周月林告诉赵天贵,他和张林泉也有过同样的约定。虽然每个战士的衬衣上都有姓名和籍贯的详细信息,但由于部队移防,赵天贵和周月林始终未能找到张林泉的埋葬地。随后,两人联络太原籍战友,但由于大多不知道彼此具体在哪个连队,寻找线索一度中断。

  退伍后,赵天贵回到了太原,被分配到一家轻工企业。一年后,调入山西省轻工局。之后辗转进入山西机床厂,10年后又被选派筹建华北广电学院(现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直至退休。

  辗转寻找一直未果

  回到太原后,赵天贵总会记起牺牲的战友张林泉。张林泉曾经告诉过赵天贵,自己家住敦化坊,父亲在山西机床厂上班。这也是他所知道的有关张林泉的所有信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赵天贵利用工作间隙,到敦化坊和山西机床厂打听。遗憾的是,由于不知道张林泉父亲的名字,寻亲工作没有进展。

  “文革”开始后,学校和工厂大多无法正常运转,社会秩序也陷入混乱。几年后,同年参军的太原籍战友陆续复员。在几次战友聚会中,赵天贵、周月林把找张林泉家人的事告诉了大家。李琛、周银魁、白崇礼……越来越多的战友加入到了寻找张林泉亲属的行列中。

  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都成了白发老者,但寻找战友家人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只有一个信念:找到牺牲战友的家属,送上一声迟到的问候。

  复员后的几年间,赵天贵和其他战友一样,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次聚会,大家都会有“成家”“添丁”的好消息,但也恰恰在这时候,最想念牺牲的战友张林泉。“看到大家有了工作,有了家庭,唯独把张林泉一个人留在了雪域高原,就连那句‘安慰一下父母’的承诺都没能兑现,想起这些,我就感到不安,感到难过。”翻看着当年的老照片,赵天贵老人不住地自责。

  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退休后,赵天贵老人每周都会骑自行车奔走于太原市,“我希望有一天能感动上天,找到一点线索。”

  安息之地终于确定

  “文革”后期,赵天贵曾回到母校太原四中查找张林泉的学籍资料,但被告知,“文革”前的所有学生档案全在“文革”中被销毁了。

  在太原市民政局,赵天贵被告知,烈士资料是属地管理,必须到所在县区民政部门查找。但在当时的太原市北城区民政局,赵天贵并没有找到“张林泉”烈士的名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烈士牺牲后,民政部门均会将烈士证送达亲属,但四十多年前的资料均没有保存,无法查寻。而对于烈士亲属的生活补助发放局限于烈士父母,且只针对没有正式工作的。“烈士父亲曾在山西机床厂工作,如果有生活补助也只可能是他的母亲领取,更是无法查找。”

  最终,战友们想到了求助张林泉父亲的工作单位——山西机床厂。结果仍令人失望:厂里没人知道有人曾牺牲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由于张林泉参军时只有19岁,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父亲的名字因没有战友知道,而无从查找。

  2009年夏天,年过七旬的老战友李琛听说张林泉参军前的同班同学在太原市光社附近经营一家小商店,老人骑车赶到光社寻找。第二次终于找到了,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同学已在几天前病逝。

  线索在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中一次次中断。

  每次战友聚会时,都有一个固定的议程,那便是向牺牲的张林泉默哀鞠躬。让大家遗憾的,不仅没能找到张林泉的家人,由于当时参战部队番号变更,张林泉的埋葬地也一直没有找到。

  2009年的一天,赵天贵拨通了西藏民政厅的电话。说明情况后,对方建议他致电山南地区民政局。但在山南地区民政局登记的烈士名单中并没有“张林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战友程万明在“康西瓦”烈士网站上找到了一名“张灵泉”烈士,经过比对资料,确认“张灵泉”就是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太原籍战士张林泉。

  赵天贵随即再次致电“康西瓦”烈士网站所属的西藏山南地区民政局并告知相关情况。山南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很快将张林泉的墓碑及陵园情况详细告知了赵天贵,并让他转告战友们:“请大家放心,在这里,烈士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敬仰。”

  那一夜,七十多岁的赵天贵老人落泪了。

  兑现承诺泣不成声

  2009年《集结号》上映,赵天贵和几个战友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被片中情节感动的战友们再次坚定了寻找张林泉亲属的决心。

  2010年5月25日,赵天贵再次来到母校太原四中,希望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在一位老师那里,他得知,张林泉当年的班主任仍在世。几经周折,赵天贵找到了张林泉当年的班主任郑秀萍老师。但由于年代久远,郑老师已经记不起张林泉的任何信息。没想到的是,郑老师的丈夫阎继祖老师反倒对张林泉印象深刻。阎老师帮忙联系到了张林泉的同班同学林先生,并得知张林泉有一个弟弟,名叫张林万。

  在派出所户籍民警和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赵天贵最终找到了曾在太钢工作的张林万。

  那天夜里,赵天贵老人做了一个小盒子,将张林泉生前的照片和他在烈士陵园的墓碑照、陵园的资料整整齐齐放在盒子里,外面用崭新的红纸包裹,写上:林泉烈士永垂不朽。他准备亲手把这个盒子交给张林泉的家人。

  2010年5月26日,在太钢红楼社区张林万的家中,赵天贵老人怀捧自制的小盒子,像个孩子一样抽泣起来。战友周月林、李琛难掩激动的心情,泣不成声:“林泉,当年的承诺总算兑现了,我们的这个心结也总算解开了。”

  在赵天贵和战友们找到张林泉家人的前一天,张林泉的弟弟张林万在电视上看到了战友寻找哥哥张林泉的节目。“刚开始看到找张林泉,觉得可能是巧合,也许只是同名,当看到节目中提到父亲的工作单位和我的名字时,我确信,他们要找的张林泉就是我的哥哥。”

  张母生前念子心切

  张林泉是张家四个男孩中的老大。1962年11月17日,张林泉在达旺河战役中牺牲。阵亡通知书随后由民政部门送达张家。张林泉的父亲对家人隐瞒了这一消息,但念子心切的父亲还是因此大病一场。由于张父是山西机床厂职工,儿子的烈属生活补贴就只能以母亲的名义发放。但直到十多年前张母去世,她仍不知道儿子已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张林万和弟弟张林玉、张林智对于哥哥张林泉的记忆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多年后,他们从父亲口中得知了哥哥阵亡的消息,全家人不约而同地对母亲隐瞒了这一消息。而母亲对于儿子的思念却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张林万的记忆中,母亲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清明,总会让孩子们到十字路口烧纸。“她从来不说烧给谁,虽然没人告诉她这个消息,但她已经感觉到了,只是所有人都不愿捅破这层纸。”

  2011年清明节,赵天贵和战友们又想起了牺牲的张林泉。“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越是自己儿孙绕膝,就越怀念留在高原的战友。”提起将近半个世纪寻找烈士亲属的经历,老人感慨万千:“毛主席说过,中印边境至少要保证30年的平安,我们做到了。但这也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林泉烈士死得值。”

  对于哥哥的战友们近半个世纪的找寻,张林泉的家人难掩感激之情。“他们的那种生死战友情,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谢谢他们!我哥九泉之下会瞑目的!”4月15日,张林万告诉记者,弟弟张林玉已经准备今年6月到西藏山南地区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哥哥张林泉,“替死去的父母去看看林泉哥哥。”本报特稿 转载必究

  记者 姜军旗(来源:三晋都市报)

(责任编辑:朱一村)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