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胡鞍钢:记录中国改革史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4月25日16:03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之前,胡鞍钢提前让自己的助手把20多年来在《瞭望》刊登的文章都搜索并打印了出来。走进胡鞍钢的办公室,他立即拿出了一本册子——“胡鞍钢老师在《瞭望》发表的文章(1989~2010年)”。

  从1989年到2010年,发表的文章共计20篇,接受采访无法统计。胡鞍钢表示,尽管自己不是在《瞭望》刊文最多的学者,但是许多重要的文章却都发表在《瞭望》上了。在今年为《瞭望》写的文章里,胡鞍钢认为,很有意义的是《中国如何追赶超越美国》,“这一篇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且也有不少的争议。”

  “对于《瞭望》,首先我得说说作为读者的感受。客观来说,这是一本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的,真正属于中国的时政周刊。这就比如你要了解美国的历史,你就需要去读《时代》周刊、《商业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于中国来说,《瞭望》就堪称这样的一本时政刊物,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从周刊的角度来看,这是唯一的。美国有四本,而中国只有《瞭望》周刊一本。”

  胡鞍钢说,作为“意见领袖”,尽管有日报,但是作为周刊,其很大的特点是深度报道和详细分析。他以2000年刊发于《瞭望》第17期的“中国能否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为例指出,现在回过头来看,文章实际上是历史的记录。当时提出这一问题是被人怀疑的。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可能的”,而今天再写同样的一篇文章,其就不再是“问号”,而应该是“感叹号”了,就应该是“中国怎样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

  “回顾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针对同一个问题的提法,这样一看就很有意思。这其实是一个民族如何认识自身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胡鞍钢再次提到了《中国如何追赶超越美国》一文。他建议,不要今天来评价,而是十年后来评价。现在有争议是很正常的,但要把现在的争议都记录下来,特别是专业人员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十年之后,或者二十年之后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了。就像今天我们怎么看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这一命题一样。

  “正是《瞭望》这样一本国家时政周刊,及时并真实反映了整个中国迅速崛起的历史记录,她比报纸更有深度,也更有广度,她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当我看完我自己给《瞭望》写的20篇文章,无意中都发现,在你们的记录中也把我的国情研究轨迹记录下来了,这就是从读者的角度和作者的角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看《瞭望》。”

  胡鞍钢说,作为读者,自己需要通过这本刊物来了解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是怎么发生的?未来可能会发展什么?同样,也在《瞭望》上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中国发生的、正在发生、为什么发生、将要发生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互动。

  今春全国两会期间刊发的《解码“十二五”规划纲要》便是重要文章之一。胡鞍钢对此的评价是“很有影响、很有意义”。

  他回顾说,《解码“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一篇比较详细的文稿,而且是写在两会之前,事先与《瞭望》商定,只要3月5日以后发就可以。《瞭望》3月4日晚上付印,刊物出来后就立即上会了。而“十二五”规划纲要3月5日印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瞭望》关于《纲要》的解读文章与《纲要》的印发同步。“这一篇稿件的时间选择之好,可能没有第二个人在这个时间对《纲要》进行详细解析,也没有第二本刊物做到了这一点。”胡鞍钢评价道。

  胡鞍钢坦言,能够在这样特定的时间为《瞭望》成稿,也得益于自己参与了相关的工作。

  其所提到的相关工作正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研究。胡鞍钢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他所撰写的国情报告是中央有关决策的重要参考之一,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其多次应中国政府有关部委邀请参与国家长远规划制定和部门咨询。并且先后荣获国内外多项杰出奖项。目前,他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从1989年的《近年我国人口缘何失控》和《未来的选择与对策——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到1997年的《寻求新的软着陆:降低高失业率是今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到1999年的《中国反贫困的五大目标》,到2001年的《“绿色GDP”解析国民财富》,到2003年SARS阴霾笼罩中国时的《SARS是一场什么危机》,再到2007年的《“中国之路”的创造》这些在《瞭望》刊发的文章,胡鞍钢都清晰地记得成稿时的背景和出发点。

  “《瞭望》周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录,我也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之中,同时又在这样一本刊物上有自己的历史认识。翻看我给《瞭望》写的这些文章,这里面也记录了我的研究轨迹。在不同的关键时期,提出中国当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长期和《瞭望》联系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胡鞍钢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