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今年春耕咋这么不顺?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4月26日04:45
  农业专家建议,针对不良气候,旱田抓紧时间整地,全力备播还要加强苗期病害预防;选择好品种,高效利用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尽量把由于低温造成的时间差追回来

  4月24日下午,忽隐忽现细雨,让清凉的天气越发显得阴冷。法库县五台子乡农民刘志海望着窗外的阴雨,愁眉难展:“我家承包了三十亩旱田,往年这日子早开犁播种了,大概都能完事了。可现在连地都没整,瞅这气温,五月份能种上不错了!”

  如果,按正常年景,沈阳地区4月10日左右,旱田已大面积开播,到月末应该收犁完活了。可是,据权威部门统计,到4月23日,全市仅播种230多万亩,占应播面积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大田的“主力”玉米,播种面积才过百万亩。时间上,距离4月末不足一周,看来沈阳地区多年奉行“不种五月田”的农谚,今年怕要泡汤。

  这里田野静悄悄

  “今年天气真怪。时冷时热,先旱后"涝",偏在你要种地时候较劲!”此时,本应该在地里忙乎的刘志海,抱着膀子和记者唠起了闲嗑。

  虽然,记者手头缺乏气象部门的权威资料,无法提供准确的数字,但今年春节以来,全省干旱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进入4月以来,天气反常,总体气温偏低,也是常人所感同身受。眼下,已近5月。可沈阳市气温还维持在4月上旬的水平。照比常年,在实际节气上至少要“晚”十天以上。近日的几场小、中雨固然对旱情有所缓解,但对春播不利,而且,拉下了正在回升的气温。

  4月中旬以来,记者多次下乡,看到一个不应该出现的“景象”:这个季节地里本应车水马龙,可眼里的田野却不见人影,听不到拖拉机的轰鸣,这里的田野静悄悄!

  记者曾询问过一些农民,回答是地里旱,如早翻风大跑墒。可问题是,现在有雨了,机器却下不了地。而且,大面积集中翻地、播种,有限的机械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连翻带种的任务。延误农时,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之所以“不种五月田,不插六月秧”,是农业部门的专家和农民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高产避灾经验。早播、早种是为了让粮食作物生长在丰产期。打破这一规矩的结果,将是为粮食增产平添了难度。

  以“快”对“晚”,抢出丰收

  4月22日,辽中县养士堡镇一片大地。五六台播种机一字排开,机声轰隆,新翻开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正在地里“监工”的农民赵守田告诉记者:“这两天墒情正好,大家商量好了,不分地块,齐心合力,一齐播种。至于种子、肥啊,后边一齐算吧,先把地抢种上再说。”

  这片地大约有五六千亩,村民们说,4月28日前,一定要播种完毕。

  可是,让记者担忧的是,现在还有大片大片的旱田,地里“铺”着黄白的玉米茬,此时,地还没翻,种则何时?

  农业专家建议,今年春耕生产延晚已成定局。针对这种不良气候,应采取积极措施。旱田抓紧时间整地,全力备播还要加强苗期病害预防,提倡把防低温病害药拌到种子里,提高苗的成活率;选择好品种,选择生育期短、抗性好的品种;高效利用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提高劳动效率,尽量把由于低温造成的时间差追回来。

  长久抗灾,还需要“现代武器”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靠种田谋生的农民,目前的低温,还有可能出现的旱涝和病虫害,都会导致减产。而且无疑是一场大面积、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

  可惜的是,许多农民对此认识不足,麻痹大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次与农民谈及此事,但回应无一不是淡漠。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乡镇干部对此也熟视无睹,对可能发生的农业灾害,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从长远计,更要树立抗灾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这些长久抗灾措施正是应付自然灾害的“现代武器”。也许,灾害的降临,正在给予我们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本报记者 杜争华
(责任编辑:Newshoo)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