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乌克兰小城普里皮亚季拍摄的画有涂鸦的墙壁。墙壁的远处就是发生事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机组。(资料图片)
2005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患有脱发症的乌克兰男孩巴格丹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郊外的儿童医院和朋友们玩耍。 (资料图片)
22日,在乌克兰基辅,尼娜离开自家厨房。尼娜曾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负责救援的人员之一,也曾居住在如今已成死城的乌克兰小镇普里皮亚季。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25周年 “深深的伤口”仍在
伊万娜现年25岁,疏散时6个月大。父母常给她讲故乡的事。母亲会说:“那里是人间天堂。我们家附近有条河,有片树林,到处是孩子,全是年轻人。那里有许多鲜花,漂亮极了。”
叶夫根当时7岁,已记事。回忆童年,他告诉记者:“在普里皮亚季,我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接着,我们开始不断搬家,不断去诊所。”
1986年4月26日,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
事故发生后,原苏联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清除、掩埋了大量污染物,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 “石棺”。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
2011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了整整25周年,当人们心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留下的创伤渐渐愈合的时候,福岛核危机又一次告诉世人:核安全,永远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一起看一看那些曾经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被伤害的人们,他们的悲伤和痛苦,时刻提醒我们:核安全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整个世界面临的问题。
(据新华社)
据新华社电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约3公里,现在无人居住,堪称“鬼城”,却不乏人迹。
一些人出于好奇前往探访,一些人去捡拾童年记忆。当地导游会告诉他们,哪儿可以踏足;更重要的是,哪儿绝不能靠近。
25年前,这座核电站4号机组爆炸并泄漏放射物质。如今,人们仍在设法筹集资金,以便重塑外罩,消除“石棺”破损构成的辐射污染隐患。
一些乌克兰政府的高级官员和俄罗斯宗教人士定于26日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区域,举行活动,纪念这次事故25周年。
几天前,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留下一个深深的伤口,将伴随乌克兰民众许多年。”
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4号机组爆炸,泄漏大量放射物质。苏联出动超过50万人抢险和清理周边区域,用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石棺”式建筑,封存4号机组反应堆。
那以后,核电站继续运行。1号、2号和3号机组分别于1997年、1991年和2000年停运后,核电站最终退役。
“石棺”设计寿命10年,迄今使用25年,外部表面出现裂缝。乌克兰政府本月19日至22日在基辅举行国际会议,募集资金用于新建一个高度110米、设计寿命100年的拱形钢结构外壳和一个独立乏燃料永久保存设施。项目定于2015年竣工,预计耗资7.4亿欧元(约合10.8亿美元),而这次会议募得5.5亿欧元(8亿美元)。一旦新外壳到位,工作人员可着手拆卸4号反应堆、处理“石棺”内积存的数以吨计的放射物质。
“那里曾是人间天堂”
据新华社电 马卡雷维奇一家曾住在普里皮亚季镇,核电站爆炸后集体疏散,最终定居基辅近郊。切尔诺贝利事件25周年之际,这家人申请获取特别通行证,得以重访故地。
核电站爆炸当天早晨,母亲纳季娅送儿子叶夫根上学,把女儿伊万娜的婴儿床移到窗前,然后开始装饰阳台,以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伊万娜现年25岁,疏散时6个月大。父母常给她讲故乡的事。母亲会说:“那里是人间天堂。我们家附近有条河,有片树林,到处是孩子,全是年轻人。那里有许多鲜花,漂亮极了。”
叶夫根当时7岁,已记事。回忆童年,他告诉一名记者:“在普里皮亚季,我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接着,我们开始不断搬家,不断去诊所。”
如今,母亲口中的“天堂”成为限制访问区域。伊万娜看到,小镇到处设有哨卡、铁丝网和辐射值监测站。
这家人回到旧居。推开门,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这是我的婴儿床,父亲亲手制作。”伊万娜说。
他们走进邻居家,在墙上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希望失去联系的邻居有朝一日能够看到。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