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陕西山区农民搬迁又返乡 称每天买菜太奢侈(图)

来源:华商网
2011年04月28日10:28
 


  陕西计划10年内完成偏远山区240万农民大搬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搬迁工程,总体规模超过了三峡移民。目前这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但移民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人迁走,房拆掉”就大功告成。佛坪县个别先前的移民因各种原因再次返乡进山的实例就是明证。“人挪活,树挪死”,如何在移民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农民的生计、就业以及社会保障,或许是比搬迁更重要的问题,而搬迁后移民的生活状态,更需要政府部门密切跟踪关注。

  39岁的何义文经常身穿一身迷彩服,看上去还以为是退伍军人。实际上,他是一名地道的山里人,也从没出过远门。即使打工也是围着大山转,他常干的就是给科研人员当向导,任务就是一定要见到大熊猫,这样他的报酬就能加一点。

  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占地3万亩,全村63户人家、262人,分为4个村民小组。其中三官庙小组15户人家距村委会12公里山路,村里不通公路、电力、通讯,进出物资全靠马驮。这里的村民却经常能见到国宝大熊猫,因为这里就是大熊猫保护区的核心区。

  大古坪鼎盛时期有400多户人家,三官庙一座桥碑上就有记载。然而,这毕竟是100多年前的事了。时间流转,只因生活艰苦交通不便,三官庙许多人都迁走了。半山坡上只能见到大片的坟地,三官庙人的祖坟还在这里,清明期间也会多几炷香。

  一叹花销太大“乡下人每天买菜太奢侈了”

  2007年,大熊猫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共同出资,按照每人1.5万元补贴整体搬迁山民。

  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激动不已,政府出钱搬迁,土地农民仍然保留。各家很快分到搬迁款,根据自己意愿寻找将来的美好生活。有人用搬迁费直接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也有人搬迁到了外地。何义文没有选择进城安家,仍然留在村里,在村委会附近花了3.2万元买了三分庄基地盖起二层楼房。

  何义文说,当时的搬迁费给得不低,可以在城里买一套商品房,年轻人都想住到城里,老年人则更愿意留在山里。他当时的考虑主要是住在城里花销太大,关键是没有退路。父母更是不愿意进城,“嫌住到那个火柴匣匣里憋屈。”

  何义文将所有的搬迁费花在了盖房上,小二层楼里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何义文说,住在山外是比过去方便多了,但谈不上幸福,原因是没有地,农民总不能整天坐在家里,在亲戚的帮助下总算租到别人的7分地,只能种一点菜补贴生活,“乡下人每天买菜太奢侈了。”

  何义文说,村里不少人由于在外面生存不下去,都打算再回三官庙种地。他的老父亲一个人回了三官庙种地,再看管几十亩林子。通过在山里的收入来补家庭亏空。只是当初迁出时,老房子卖掉了,父亲现在别人的小房子里住。

  好在自己与保护区关系相处得不错,只要有专家进山,他给带路,每天75元,算下来和在外打工差不多。每月1000多元,但仅两个孩子上学每月就要花800多元,老婆只会做饭也找不到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很不容易。从三官庙到村委会,来回需要6小时路程,他两头都顾不上,要不是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他也打算再回三官庙。

  何义文的小叔子家也是三官庙人,当初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还是留在山里好,现在真后悔来到城里安家。”小叔子说,120平方米的房子比老家住得紧张一点倒无所谓,但每天的花销真不少,物业费、垃圾费、水电……哪样都得花钱。他说,住在山里哪有这么多开销?在城里生活没钱举步维艰,正考虑回老家种地去。

  二叹难以适应一家人只有过年能团圆

  44岁的唐毕秀家里6口人,拿到补偿款后在县城里买了套商品房,当时全家人可高兴了,总算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过去是上山下山,现在是上楼下楼。”

  但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人进了城还是不适应。一是他们毕竟是外来人,与当地人很难沟通,别人总认为他们来自大山里,身上带着“土气”;二是生活方式也不同,山里人习惯烧柴火,但城里人却使用液化气。液化气是方便,但要花钱,不像在山里从地里回来随便拾上些柴火,就解决问题了。提到做生意,本分的山里人很难适应。唯一的能耐就是有力气,但在工地上仍然受到老板的歧视。

  唐毕秀年过八旬的公公婆婆更是适应不了,想到死了以后,连个下葬的地方都找不到就长吁短叹。因为土地都分到户,别人不愿在自家土地上安葬外来人。山里人有个风俗,死了以后要葬在自家地里。

  唐毕秀没办法,只好让两个孩子和丈夫留在县城打工,她陪着两位老人又回到三官庙种地。

  又回到山里,老人高兴了,房前屋后十几亩承包地,种山茱萸、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虽然吃的大米要进城买,但生活能自给自足,基本不花钱。家里还养了两匹马,帮助保护站驮运进山物资。每到过年,两位老人就骑着马到城里和家人团圆。

  今年春节,唐毕秀23岁的小儿子在城里的新房里举行了婚礼,新媳妇也为嫁给一个“城里男人”感到自豪。

  小儿子住在县城,大女儿和丈夫都在外地打工,唐毕秀陪着两位老人住在山里,一家人七零八落,只有过年几天才可以全家团圆。

  三叹习俗不同一时半会很难融入到新环境   

  79岁的冯保泰,也拿到政府几万元的安置款,本来想迁到村委会附近安度晚年,正准备动工盖房时,在广州打工的小儿子突然患上脑溢血。冯保泰将4万多元安置款全部花光,也没治好小儿子的病。儿媳妇跑了,小孙女由三儿子代养。如今小儿子一个人住在村委会养病,因为山里没有医疗条件。

  冯保泰的大儿子今年已经50岁了,出生时得了场大病成了智障人,生活不能自理。山外的生活无以为继,冯保泰和老伴只能再回到山里。

  每过两天,老人就要下山去给小儿子做饭,再回来照顾大儿子。冯保泰说,幸亏政府救助,一家人如今全靠低保生活,就担心自己去世后,这两个儿子咋办?他和老伴都快80岁了,不但享受不到孩子们的关照,还要为他们奔波。

  蒋仁贵也是三官庙人,如今生活在周至县板房子乡高潮村媳妇娘家。他说,父亲安葬在三官庙,母亲安葬在板房子,没有将两位老人安葬在一起,感到很遗憾。如今老家的房子已不复存在,但山林还有。一旦这里生活困难,就将媳妇家的土地给孩子,再返回到三官庙生活。

  三官庙村小组15户人家已经有3户返回,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当时签搬迁协议,注明是迁出保护区,但村民的承包地不变。虽然一些迁走的村民房屋被拆除,但对山里人来说盖个木头房很简单,只要有土地就能生存下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民搬迁主要是在本村消化,而很难安置到其他村落。关键是土地问题,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谁都不愿将自己的地分割给他人,就像城里人不愿将自家房子割让给他人一样。同时,山里人的生活习俗不同,见世面少,出去会有一种被人歧视的感觉,一时半会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

  如何双赢搬迁后农民生活更应被关注

  这一阵子,同属佛坪县的袁家庄镇王家湾村的28户山民也正在搬迁。

  村民蔡广德最近干活特别卖力,因为他家正在盖新房。来帮忙的村民是要付工钱的,蔡广德仍然热情款待,买来啤酒、香烟招呼大家把活做细一点。

  蔡广德说:"自己这栋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造价12万元的小楼房,完全能抵御8级地震!"他多年来在外打工,略有积蓄。

  他扳着手指算了一下:全家四口得到政府搬迁补贴资金近2万元,虽只占房屋造价的一小部分,但总比窝在大山里要方便得多。从过去的土木结构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家门口就是柏油马路,孩子就近上学,并且统一安装沼气,上山砍柴今后是不用了。3亩承包地就离新房不远,干活累了进门喝口茶水也不误工。"再过20多天就能住进新房了,等打工挣了钱再好好装修一下,像城里人那样装个大吊灯。"蔡广德说。

  袁家庄镇镇长王德成说,村民搬进了新房,老庄基地平整后增加了农田面积,集体和个人双赢。

  佛坪县总人口3.4万,面积1279平方公里,是陕西省人口最少的县之一。这里人少地广,看不到烟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香甜味,县城仅有3辆出租车,108国道贯穿南北。但全县GDP一直上不去,2010年财政总收入仅1635万元,当然,保护生态、保护大熊猫很难用GDP去衡量。

  佛坪县扶贫办副主任许敏说,从1998年至今,扶贫移民搬迁2164户8298人。根据摸底排查,还有2000户7802人需要搬迁,随着省政府陕南大搬迁的政策出台,山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据媒体报道,从2011-2020年的10年间,我省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超过3个市总人口的1/4,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规模。

  通过多天的采访,记者认为,政府花费大量财力搬迁移民,但不是"人迁走、房拆掉"就算完事,搬迁后农民的生活或许更应该被关注。他们不仅仅有住房就够了,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甚至是心理救助,都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安排。移民安置是一项系统工程,移民返乡的动向需要政府部门密切跟踪关注。

  相较而言,移民搬迁,如果能考虑到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则更受欢迎。

(责任编辑:UN1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