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尘肺救助志愿者经常会在各个村落奔波走访调查,并与尘肺病人交流 本报记者 王舜天 摄 |
救助朝阳矽肺病人 “微公益”的困局与未来
新闻回放:
朝阳县出现超过500人的矽肺患者,在默默无闻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经本报报道后,朝阳市政府以及葫芦岛市政府都给出了积极的态度,但显然,对于如何救助这些患者,仅仅有态度还是不够的,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复杂漫长的行政程序研究解决。不过,在报道期间,社会的力量已经给予了强大的关注:有辽宁籍的人大代表和委员准备进行相关提案,还有读者打来电话,希望对朝阳县矽肺患者进行捐助,甚至门户网站之一搜狐微博也开始对朝阳矽肺患者进行专题关注。
所有的变化,其实是从当地志愿者张巍的一条条微博开始的。这是一群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利用微博汇聚着每个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力量。事实上,自从年初由于建嵘发起的微博救助流浪儿童后,由微博为传播手段,媒体介入为补充,唤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一模式已经拉开了“微公益”的序幕。就在微博朝阳尘肺病人的同时,在中国西南同样开展了“微公益”性质的,旨在提供困难儿童午餐的“免费午餐”活动。
我们有理由认为:“微公益”开始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公益是由微博发起,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是众多的普通人。
43岁的张巍在朝阳与朋友合伙经营了一家小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仅仅过了“小康水平”。利用微博呼吁对尘肺患者的救助,对于张巍来说,最初并没有制定什么宏远的计划,即便是媒体接二连三地找到他,请他带路采访的时候,张巍仍然不知道,“微公益”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
让张巍感到欣慰的是,他再次踏入朝阳县王营子乡的时候,诸多的尘肺病患者用一张张微笑的脸庞迎接他,而仅仅在一个多月以前,这些微笑还只是狐疑的目光。
发起:微博引起多方的关注
张巍3月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到了4月11日,朝阳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国航主动找到张巍,一方面感谢张巍做出的努力,一方面也代表相关部门表示,会想办法去救助尘肺病患者。
尽管诸多朝阳县的矽肺病患者至今仍然不明白志愿者到底是什么角色,就像他们依然不懂微博的含义,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遇到张巍时,会发出来自心底的微笑。“志愿者就是做好事的。”焦玉华很为自己的结论而自豪。
但对于张巍以及他所汇聚的团队,能够将偏远地区的矽肺状况做以调查并引起公众的关注,其过程的艰苦让张巍百味杂陈。
事实上,张巍对于尘肺的关注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张海超开胸验肺之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尘肺,只是看到了这个新闻后,想到为什么会有人用这样惨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尘肺病到底是什么?就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北京的一个志愿者也在关注甘肃古浪地区的尘肺病患者,也是在他的微博上看到朝阳也有,我当初就想,也许可以对自己家乡的尘肺病患者进行一些实际上的救助。”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巍开始去朝阳县王营子乡做调研:“结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我最初就以为只有十几个,然后我通过朋友圈的募捐,能够缓解十几个人的困难,但是调查之后发现,数量也许超过了我的想象。”
回到朝阳市后,张巍以“朝阳重现”的名字注册了微博,并在微博上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张巍感到欣慰的是,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人并不少,很快就有曾经进行过骨髓白细胞捐助的郑涛、多次组织助学义卖活动的辛雨、献血1万毫升的柳勇等人加入进来。
就这样,郑涛第一次跟着张巍到乡下调查,给郑涛的印象是:“很难去跟患者解释自己的身份,开始他们问我是不是政府的,后来又问我们是不是医院的,但我们说是志愿者,他们根本不懂志愿者是干什么的?后来甚至怀疑我们是卖假药骗钱的。”
不过这种质疑并没有让郑涛受到打击,“我们聚在一起,就想做点儿事情,虽然是说去做好事,但我们有一个共识,谁也不要把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踏踏实实做点儿事情。”
张巍在微博上公布了一个群号,几天就有几十人加入,但真正能跟张巍几次去偏远乡村的人,也只有十几人。“这个也正常,大家都有其他职业,只能在周末抽出时间。但得到患者的数字也让我们吃惊,第二次调研就突破了200人,我想这种规模仅靠几十个志愿者肯定不行,必须去唤起社会的关注,实际上,我这也是参照了‘免费午餐’活动以及甘肃古浪微博维权的经验,就开始在微博上时刻更新调研的情况,结果,也真的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张巍发布的微博不仅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张巍3月2日发布第一条微博,到了4月11日朝阳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国航主动找到张巍,一方面感谢张巍做出的努力,一方面也代表相关部门表示,会想办法去救助尘肺病患者。而在这一个多月的调研活动中,张巍已经为此有近万元的支出。
对于得到的反馈,张巍很感动:“有些地方政府会压制本地出现的负面消息,但朝阳县没有,反而是主动联系我们进行基本的核实,这表明了本地政府的开放姿态。”武国航也表示:“很为这些志愿者感动,他们是在为政府分忧。”
困局:普通人做公益困难更大
经过本报报道后,有读者表示要进行捐助,但这种捐助让张巍无所适从:“如何分配?如何管理?谁来管理?这都是问题。”一方面在呼唤社会的关注,但又在拒绝着社会的捐助。
尽管得到了来自官方的鼓励,但现实的救助行动依然处于一个构思阶段。在回顾微博救助尘肺病人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意识到,呼唤更多人的参与是多么重要。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找寻到更多的人参与尘肺病人的调查活动,他曾经在本地一个在官方管理下的公益组织群发布,但仅仅发布了寻求调研者的信息后,就被管理者踢出群。事实上,在引起公众关注后,张巍所建立的志愿者群,依然没能突破百人关口,但张巍表示:“公益的事情需要坚持做下去。”但是,一个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志愿者对遇到的冷漠却百思不得其解。
冷奇,黑龙江大学的大一学生,通过微博加入到张巍的志愿者群,并在4月19日从哈尔滨赶到朝阳,参与张巍的调研活动。“在我来之前,我曾经跟寝室的同学说过,让她们多多转发和关注朝阳尘肺病人的事情,但是她们都说‘这是一个复杂的事情,靠你一个人是没用的’,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那什么事情都没可能有进展。一方面我既然作为志愿者就该做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让同学们知道,有很多人在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并且会有用的!”
志愿者郑涛同样不理解,大学生作为最有激情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对救助朝阳尘肺病公益活动缺乏热情,“我曾经求过弟弟妹妹,让他们在常去的网络上发布我们的活动,但他们也只是发布了一次而已,根本就没问过这是怎样的事情。”
正在致力于“免费午餐”活动的资深媒体人邓飞告诉记者:“像张巍这些普通人在做‘微公益’的时候,困难会更大,因为他们既没有影响力也缺乏话语权,更缺少公信力,而有这些能力的部分人往往并不去关注基本民生,所以,在坚持做下去的同时,也需要引起有影响力、公信力、话语权人士的参与。其实,公众并不缺乏良知,也不缺少参与热情,关键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事实上,对于张巍的“微公益”未来,困惑仅非参与上的难题,经过本报报道后,有读者表示要对朝阳尘肺病人群进行捐助,但这种捐助让张巍无所适从:“如何分配?如何管理?谁来管理?这都是问题。”一方面在呼唤社会的关注,但又在拒绝着社会的捐助。
就在4月20日晚上,张巍还与几个核心志愿者开会,如何将“微公益”进行到底。网友清白问道:“我相信你会继续提供对尘肺病人调研的资金,但问题是,你有自己的事业,而这个(微公益)显然需要一个专职的人去做,我们都面临着自己工作与‘微公益’上的精力以及时间的矛盾。你有好的办法来平衡吗?”
对于这个问题,张巍本人没有答案。就在4月2日,有志愿者开着由张巍提供的车辆去乡下调研,在返程的路上不慎肇事,这件事至今还没完全解决。
未来:公益应该变成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发达的社会和健全的机体而言,专业的和权威的知识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像微博这样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平台,融合参与公共事件的各方力量,汇聚公心,汇聚良知,汇聚关怀,让和谐的社会更和谐,健康的社会更健康!”
通过媒体的报道,朝阳尘肺病人群的未来似乎迎来转机,尽管当地政府仍在表态中,但已经有省级人大代表对此进行了关注。
辽宁省人大代表霍起告诉记者:“我们几个人大代表已经联名形成提案,提交到相关机关,希望敦促有关部门尽快采取可行方案,首先要对曾经到钼矿打工的村民进行彻底排查,免费对其进行医疗鉴定,并且将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到低保范围内,我们也计划在‘五一’之后,多名代表会到朝阳县进行调研,并在调研后形成报告,展开专门的展示,以此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与霍起等代表有着同样热情的,还有辽宁省政协委员栾曼,她对记者表示:“要尽快形成提案,争取专项救助资金,同时会在一定范围内呼吁爱心善款。”由微博引发的公益行动,似乎到了一个节点。
霍起评价“微公益”的未来时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微公益’彰显了公民素质的提升,而且我相信,‘微公益’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因为无论所涉及的救助多么复杂和困难,这种表达良知的事情会得到党和政府的推动。事实上,任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只要是负责任的政府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
不过,在“微公益”刚刚拉起帷幕的时候,媒体称为“微公益”传播的必要手段,甚至是主要组织者、发起“免费午餐”的邓飞就说:“媒体本应该是记录者,但称为组织者甚至是执行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中国这么大,需要解决的事情那么多,当政府无力顾及的时候,媒体有道义去做为社会服务的工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传播学博士张志安在与记者的微博私信中评价:“在政府的公益救助还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境中,记者利用新媒体实践的‘微公益’确有其现实的意义。这种‘微公益’聚集的是公众的微小力量,却对慈善文化的传播、公益行动的倡导有积极作用。归根结底,公益应该变成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常态行为,而非记者或媒体需要去持续倡导、示范的行动。”
或许,始终关注救助朝阳尘肺病人群的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师、社会学博士陶双宾给出的结论,可以评判“微公益”的未来:“在这次救助尘肺病患者的过程中,我和许多参与者一样,一直在通过微博及时地了解到最新情况,提供自己的看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发达的社会和健全的机体而言,专业的和权威的知识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像微博这样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平台,融合参与公共事件的各方力量,汇聚公心,汇聚良知,汇聚关怀,让和谐的社会更和谐,健康的社会更健康!随着诸多媒体的先后关注,以及搜狐微博进行专题播报,‘微公益’会有更好的未来,就像我们的社会一样。”
本报记者 丛治国 李甜香
名词解释
微公益
公益事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个平民的草根公益应运而生,它就是“微公益”。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据百度
清华学生设计“微捐款”软件,破解公益募捐难题
4月27日,2011年微软“创新杯”中国总决赛在上海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团队用“IT方程式”力解募捐难题。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羊志伦身居“象牙塔”,主修理工科。在这个名叫“I ASK”捐款网络平台上,主角是最普通的社会“小人物”;每一笔捐款,不必“成百上千”,三元五元不算少。如果,捐款人被平台上的某个公益项目打动,即可点击鼠标在网上捐出一点“小钱”。
这笔“小钱”仅被定义为“投资意向”,给予“犹豫期”。在此期间,捐助人可以定期上网“视察”该公益活动是否“名副其实”,待心中有数,并确认无误后,这笔“微捐款”才会实实在在地转入公益项目账户内,若有质疑都可随时追回善款。据《新民晚报》
微公益N种创意做法
1条微博=1粒米,1个粉丝=1角钱,1个转发=1元钱,2支铅笔=1幢校舍……微公益正以充满创意的方式,凝聚着来自普通个体的公益力量。
广州微博名人梁树新曾发起“铅笔换校舍”活动,在25天的时间里,他通过网络互动完成了用一支铅笔换得一座新建校舍的奇迹。第一个网友拿巧克力交换铅笔,第二个网友用电饭锅交换巧克力,然后电饭锅又被换成打印机……最终筹款158000元,换来了广西佛丁小学的新校舍。
玉树地震发生后,浙江卫视发起了“天涯网友盖一楼,为玉树捐1元”的公益活动,得到近百万网友的支持。
微公益各种做法,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并不局限于此。有人认为,微公益的关键是启迪作用,启迪大家能关心身边的人、物与环境,这才关乎公益的本质意义。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