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 > 汶川三周年消息

“5-12”三周年:记者重返灾区 感受大爱创奇迹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01日14:42

  "5?12"地震三周年:本网记者重返灾区 感受大爱创奇迹

  新华网北京5月1日电 (杨倩)车子在公路上疾驰,两旁的风景匆匆闪过,紧邻公路的,是被地震和泥石流摧毁的山体,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历史在那一刻定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8.0级特大地震灾害震惊世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甚至几代人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地震发生后的三年时间里,灾后重建工作在紧张地进行,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的地震灾区在重建后将会呈现怎样的风貌?记者跟随“网络媒体重返灾区看奇迹”一行踏上这片土地,再次回望曾经的灾区,是否会见到奇迹?

村民郑道祥接受记者采访 新华网 杨倩摄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 山西新闻网 白云飞摄


  居住环境大变样 灾区人民过上新生活

  2011年4月24日,记者来到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村中街道干净,栋栋小楼整齐排列,楼旁的绿化带里花草点缀其中,绿化带外,一条水渠用鹅卵石铺成,水声潺潺。好一幅舒适温馨的景象。

  粉红色的墙壁,黑色的大理石围边,两层的小洋楼,就是村民郑道祥家四口人的居所。进入屋中,舒适的布衣沙发,立式空调,超薄的液晶电视,生活所需的电器家具应有尽有。郑道祥热情地邀请记者落座。

  看到这么漂亮的新居,东方网的记者不禁说道:“这么漂亮的房子,好像住进别墅一样。”郑道祥憨厚地笑了,“在我们农村,哪说的上别墅啊,不过能住进这样的房子,真是想都没想过。这么好的环境,水电气都有了。”“能上网吗?”光明网的记者好奇地问,“可以,电脑还没买,买了插上网线就能用。”

  来到厨房,干净的灶台,打着火就能做饭;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村民感叹,这么方便的生活条件,在之前的五桂村是没有的。



五桂村在地震前后对比图 新华网 杨倩摄


  五桂村位于聚青线两侧,“5?12”大地震中,该村688余户房屋受损。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该村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整理,以“四性”原则为指导,按照“入林进院、宜聚宜居、节约集约、产业支撑”的规划布局思路,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将农民集中在一起,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

  其实不仅是五桂村,地震发生后,各地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坚持为民重建的原则,及时出台住房重建政策意见,加快灾区受损房屋的修复和重建工作,让老百姓住上新居。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让受灾群众心里暖了起来;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受灾群众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援建施大爱 让生者更幸福

映秀镇街景 新华网 杨倩摄
映秀镇街景 新华网 杨倩摄

 

映秀镇上热闹的工艺品店 新华网 杨倩摄


  三年重建,让曾经山河破碎的国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产生,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来自全国人民特别是18个对口援建省和港澳特区的大力支持。

  灰瓦,红墙,人字顶,宽阔的柏油马路向四面延展,绿树下花草掩映,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伴着岷江呼啸的江水,这就是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

  三年重建,映秀“脱胎换骨”。广东省的对口支援,当地政府的努力建设和当地人民的勤奋劳动,让这个地震重灾区在短短三年里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

  记者来到映秀时,正有一批游客随团参观,来自天津的马先生和朋友在岷江前合影,说起到映秀旅游,马先生高兴的说,“真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映秀变得这么漂亮了!”记者问,如果有机会,会不会选择在映秀住上几天,马先生肯定的说,“当然,能来这么漂亮的地方,肯定要多住几天。”

  记者来到一家工艺品店,店面已经被游客围满了,大家都被色彩亮丽的羌秀和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饰品吸引,纷纷挑选,询问价格。

  游客络绎不绝,让映秀镇获得不小的旅游收益。村民们开设礼品店、小吃店等,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加快了映秀灾后重建的步伐,更让当地村民获得了实惠,改善了生活条件。

  记者走访上海市援建的都江堰市,福建省援建的彭州市,广东省援建的汶川县,湖南省援建的理县和山西省援建的茂县在灾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特大地震后,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部署,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全力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视援建为己任,在短时间内动员了数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驻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速度推进。

  对口援建的启动实施,极大增强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聚起中华民族的大爱,让劫后余生的人走出悲伤,建设起一个新的家园!



  地震痕迹已难觅 天府之国再露美景

美丽的桃坪老寨 新华网 杨倩摄

 

桃坪老寨里的尔玛人家旅店 新华网 杨倩摄


  不管是白鹿镇上的风情小街,水磨镇上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是绵虒镇上独具特色的羌式建筑,都让去过的人流连忘返。如果不是精心保留的地震遗址,不是泥石流冲刷过的山体,你也许会忘记,三年前那场地震灾难。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东南缘,紧邻国道317线,距省会成都140公里。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桃坪羌寨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调”美名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程式,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是古羌族文化的典范和代表。



桃坪新寨 山西新闻网 白云飞摄

 

记者们参观桃坪新寨 新华网 杨倩摄


  “5?12”特大地震中,羌寨建筑受到了损坏,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先后投入8000万元资金用于老寨庄房、古碉楼、寨门和暗道、地下水网、木制门锁等113个单元主题的修缮工作。在修缮实施过程中,根据文物保护原则,沿用传统形式、工艺、方法、材料恢复原状。目前,桃坪老寨子环境整治和民居修缮已全面完成,“东方古堡”风采依旧,神韵依然。

  寨子里“尓玛人家”旅店的经理陈硕说,桃坪羌寨的秀丽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来这里旅游避暑,还有很多影视剧也选择在这里拍摄。每年都有很多人入住他的旅店,一天包吃包住也就一百元左右,生意非常红火。现在,他的旅店不提前预定甚至很难住上。

  为了更好地保护羌寨和发展旅游产业,理县提出打造“古堡新寨”,即在位于老寨旁打造桃坪新区,老寨和新寨的完美结合,开发以古羌文化为主题的AAAA级景区,力争建设成灾后重建的典范工程。



甘堡藏寨全景 山西新闻网 白云飞

 

还在修复中的甘堡藏寨 新华网 杨倩摄

 



  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阿坝州最大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甘堡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甘堡藏寨造成重大损失,千年古寨几乎毁于一旦。全寨房屋全部受损,藏羌地区仅存的百年守备官寨大部分垮塌。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甘堡的灾情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视察,听取村民意见,并作出了“原地重建,修旧如旧”的指示。

  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湖南人民的倾情援助下,重建后的甘堡藏寨,闪耀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古寨建筑多以碉房为主,外墙用乱石垒砌而成,房屋多为石木结构,木制的窗户绘以多种艳丽色彩,和古朴的乱石垒砌外墙形成鲜明对比,整体建筑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受到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青睐,成为千里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针对当地情况保留了建筑风貌的特色:对城镇,在强化城市功能现代化的同时,注重塑造地域特色风貌,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注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对村落,突出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对单体建筑,注重个性特色和色彩协调,着力提升设计水平和立面装饰美感。



汶川县第一中学 山西新闻网 白云飞摄

 

理县薛城等待上课的孩子们 新华网 杨倩摄
理县薛城等待上课的孩子们 新华网 杨倩摄


  记者手记

  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记者跟随“网络媒体重返灾区看奇迹”一行走访了四川受灾的部分地区,灾区人民乐观的精神、少数民族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当地孩子们稚气的笑脸,在记者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三年前的地动山摇,让满目的春意瞬间成了一片疮痍;三年后,踏足这片土地,希望像春天一样吐露无限的生机。

  灾难虽无情,大爱创奇迹。不管是援建省市的大力支持,还是当地人民的勤奋劳动,在这片曾经遭受大难的土地上,已经难寻受灾的影子。

  一行的记者纷纷表示,灾后重建创造了奇迹,让受灾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用“巨变”来形容。山西新闻网的记者表示,灾后重建速度之快,让他钦佩,而灾后重建,将重建项目质量安全摆在第一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汶川县第一中学时,工作人员表示,建设教学楼时,钢筋、混凝土环节被严格把关,几乎所有建筑标准都高于国家标准,保障安全性是重建教学楼的首要目标。

  中安在线的记者在采访中,被灾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所感动,他说,“物质上的援建使灾区人民有了家,请各地的人民多去灾区看看,一方面见证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另一方面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收,让灾区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切之心,援建各省市的无私之心,当地人民的感恩之心,所有的情感融入到一起,成为一股力量。灾难无情,大爱有心,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得渺小。回望四川,回望曾经的灾区,天府大地正与祖国一道,大踏步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