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5月8日专电(记者 帅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8日公布的最新器官移植研究成果指出,在移植术前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为患者制定术后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策略,可降低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较大程度提高移植术后移植器官及患者的存活率,并降低术后医疗费用。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成柯介绍,随着移植医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患者从中受益,以往一些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通过移植治疗后重获新生。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年完成器官移植例数仅次于美国,是器官移植第二大国。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专家叶启发指出,接受了器官移植的患者,体内的新器官会可能产生排斥反应,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以免影响移植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移植受者的病情、个体、年龄、性别、体重不同,术后对免疫抑制剂剂量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免疫抑制剂使用不合理,我国每年相当数量的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排斥或发生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有些患者担心免疫抑制剂对身体的副作用,就减少药量;有些器官移植受者短期间没有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自行停服免疫抑制剂,最后出现排异反应导致移植失败。”叶启发说。
叶启发介绍,研究表明,药物遗传基因在人群中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人体对药物的不同敏感度与人体对药物代谢的不同速度。器官移植受者发生药物反应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并将伴随人的一生。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结合临床指标指导个体化用药和治疗,指导移植受者术后科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