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汶川消防:累不倒的铁军 灾区守护神

来源:中国消防在线 作者:阿坝州消防支队:周文强
2011年05月11日15:08
四川消防总队总队长王秋彧指挥“8.14”汶川映秀泥石流救援
四川消防总队总队长王秋彧指挥“8.14”汶川映秀泥石流救援
汶川消防官兵参与泥石流救援
汶川消防官兵参与泥石流救援
汶川消防官兵参与山体塌方抢险救援
汶川消防官兵参与山体塌方抢险救援
汶川消防官兵在救援中为灾区群众架起生命通道
汶川消防官兵在救援中为灾区群众架起生命通道
汶川映秀消防站官兵检查群众自建房消防安全
汶川映秀消防站官兵检查群众自建房消防安全
汶川消防官兵在安置点开展消防宣传
汶川消防官兵在安置点开展消防宣传
汶川消防官兵为灾区“户户”配置一具灭火器材
汶川消防官兵为灾区“户户”配置一具灭火器材
灾区党委政府、群众送多面锦旗感谢汶川消防官兵
灾区党委政府、群众送多面锦旗感谢汶川消防官兵

  这里,曾经几乎化为废墟;

  如今,这里正渐露盎然生机!

  “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正逐步实现。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恢复重建的奇迹,在雪域高原被书写。

  “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汶川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片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矗立起一栋栋新房,一座座新城乡拔地而起。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灾区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切都在变化……。

  然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不得不提起这样一支队伍,当地政府称这支队伍为“累不倒的铁军”,灾区群众称这支队伍为“灾区的守护神”。他就是汶川县公安消防大队。

  群防群治 安置点无一亡人火灾

  地震发生后,汶川县政府在绵虒、映秀、威州、雁门等乡镇设置11个临时集中安置点,搭建帐篷2万多顶,板房1.3万套,安置群众5万余人。汶川地形地貌特殊,海拔高,自然条件很差,气候多变,进出村子的道路完全损毁,住在高半山的村民扶老携幼,辗转数日,才被临时安置到山下的河谷地段,帐篷密集,人员流动大,用火用电多,生活、消防水源极其缺乏构成了新的火灾隐患。

  面对火灾形势,大队党委敏感的意识到,必须及时整合警力,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安置点的防火工作上,融入到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中。按照上级的要求,大队党委加强协调沟通,整合援建和自身警力,及时在11个集中安置点派驻8辆消防车、54名官兵,24小时逐户开展防火巡查,死看死守,力保群众安全。

  为改善安置点防火条件,加强火灾预防,大队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消防专项资金500余万元,购买灭火器23851具、应急照明灯800余具、大型手抬机动消防泵4台、消防水带4000米、水枪60支,消防水桶500余个,统一配发到各个安置点、受灾群众家中。映秀、雁门、七盘沟、绵虒四个安置点安装市政消火栓47个,新建取水码头7处,极大地改善了安置点的防火条件。

  受灾群众自行搭建帐篷、过渡房密集,无防火间距,习惯使用柴草生火煮饭取暖,夜间风大,防火意识不强,极易造成一户失火“殃及池鱼”的局面。面对灾区严峻的火灾形势,大队官兵落实责任、逐户排查,加强宣传,向群众宣讲消防知识以及火灾危害性的同时,积极动手帮助整改隐患,重新搭建帐篷,调整防火间距,撤除搬迁灶台,劝说群众不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规范帐篷用火用电,规范柴火管理,制定防火公约,张贴温馨警示语,提醒群众防火。

  地震前,全县13个乡镇均无消防队伍,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火灾时有发生,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地震后,大队主动汇报,积极协调,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8年起,县政府把消防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目标管理,每年组织考核,并作为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乡镇政府进一步落实了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了消防安全组织,每个乡镇设立了公益性岗位专职消防人员,负责农村及安置点消防工作;村组集中安置点组建了不少于10人的义务消防队和消防志愿者,定期组织消防宣传和灭火演练,增强了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2008年、2009年、2010年三个冬季,大队协同县级有关部门组成13个检查组,用一个半月时间深入全县13个乡镇112个行政村,进村入户开展冬季防火大检查。与此同时,每季度由消防大队牵头,组织各乡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等部门,深入农村及集中安置点检查群众用火用电安全。

  时间跨越近三年。大队始终把安置点防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抓细,始终保持百倍警惕,防患于未然。大队先后调整执勤警力15次,派驻固定执勤车辆22台,固定执勤岗位54个,投入警力300人次,入户检查24000余人次,发现隐患16000件次,90%以上的隐患得到及时整改。

  目前,汶川仍有集中安置点2个,驻点执勤人员24人、消防车3辆,官兵们克服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等困难,昼夜坚守在执勤岗位上,被灾区群众把消防官兵称为“我们的守护神、我们的贴心人”。

  严查隐患 全力护航灾后重建

  随着援建工作的全面展开,大量施工队伍、从业人员进驻汶川,餐馆、旅馆、茶楼、超市、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九小”场所遍及大街小巷,各类工棚、工地、帐篷隐患突出。

  大队党委认真分析,果断决策,形成专题及时报告政府,以全省高层地下建筑、公共娱乐场所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为契机,与公安、安监、工商、文化等部门联动,展开“九小”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重点清理用住房、办公用房改建的小餐馆、旅馆、茶楼、超市、录像厅、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是否畅通,以及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野外工地、工棚用火用电、易可燃气体、液体存放是否安全,主体责任是否落实。

  2008年9月,汶川县凯逸酒店大楼轻度受损,在加固维修中,业主擅自将楼层通道、楼梯堵塞,改建成房间使用,自动消防设施停用,检查发现存在重大隐患,业主以地震受损为由久拖不改,甚至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大队党委主动登门,多次与业主沟通,宣讲法律法规及隐患的危害性,并积极为业主出主意、想办法。经多方努力做通了业主的思想工作,在大队官兵的具体指导下,这起重大火灾隐患在限期内得以整改。

  据统计,三年来,大队开展各类场所大型消防安全专项整治16次,成立检查组38个,派出警力354人(次),检查场所3326个(处),发现隐患295件(次),整改隐患253件(次),填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改正通知书)47份,发出《复查意见书》47份,办理行政案件23件,警告5人,罚款62800元,办理开业前检查63家,立案、销案《重大火灾隐患》2起。

  主动作为 城乡防火条件大改善

  灾后重建给汶川消防事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大队党委高度重视,提前谋划,主动对接,与当地规划部门和广东援建指挥部协调联系,将全县13个乡镇消防站、消防安全布局、消防供水、消防车道、消防通讯全部列入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之中,并指导协调县城及各乡镇完成了消防规划编制。

  目前,除草坡乡以丰富的河流水作为消防用水外,其余12个乡镇全部新建了自来水厂,敷设了市政给水管网、安装了市政消火栓。其中水磨、漩口、映秀、卧龙、耿达、绵虒等乡镇还规划了消防站用地,结束了全县除县城外12个乡镇无消防规划、无消防设施的历史。

  在灾后重建期间,大队紧跟进施工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协商解决办法,对重点工程、重点乡镇、风景区改造等基础消防设施建设进行了全程监督,确保工程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农村农房重建彻底改变了使用易、可燃材料修建的传统做法,新建农房沿公路有水源的地方集中修建,选址安全,布局合理,耐火等级提高,消防用水与人畜饮水同步建设,漩口、水磨镇等农房集中建设点还设置了室外消火栓。全县13个乡镇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农村防控火灾的能力。

  随着灾后重建加速推进,重建工作量大、任务重,在建筑工程审核和消防验收工作中,大队克服警力不足、建设项目多、审查时间紧等实际困难,将行政许可业务办理时间缩短,由10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将服务窗口前移到施工现场。在离县城较远的三江乡、水磨镇、漩口镇、映秀镇、耿达乡、卧龙镇、银杏乡等乡镇,设立了办事窗口,方便援建单位报审,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援建单位的好评。

  广东援建汶川的建设工程项目大部份是医院、学校、福利院、体育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复杂,技术把关难度相对较大,审核中,大队认真落实首问、主办责任制,遇疑难问题集体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对在建施工项目,大队定期组织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对照图审内容查验施工现场,有无更改消防设计行为,严把消防关,防止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灾后重建以来,大队审核项目39个,验收合格11个,检查工地160余个(次),制作下发《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39份、《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11份,无一例举报投诉。

  攻坚克难 彰显铁军为民本色

  “5.12”地震发生后,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繁重,全队官兵在大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工作任务不放松,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为故乡,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为灾区群众排忧解难,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消防为人民的英雄赞歌。

  2009年7月25日凌晨4时,国道213生命线彻底关大桥因暴雨冲刷,被巨石砸断桥墩,大桥坍塌,行驶在桥上的7辆车掉进岷江河,数人被困。接警后,大队带领中队官兵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展开救援,经官兵近8小时奋力营救,成功救出被困人员2名,搜寻并转移遇难者遗体3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察看灾情时,称赞消防官兵在此次事故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9年8月25日晚10时,在国道213线青坡段,距汶川县城约10公里处的汶川县祥鼎汽修厂处因强降雨引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山体滑坡近万方,周围数百群众被困。报警后,大队迅速调集3辆消防车、20名官兵赶往现场,经官兵近3小时全力施救,成功疏散居民100多人,营救被困居民5人。

  2010年5月29日10左右,国道213线汶川县境内雁门乡索桥村大岩包处发生山体崩塌,造成国道213线汶川段完全中断,数千辆车辆被堵。灾情发生后,大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险情。经大队官兵和支队增援官兵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抢通了灾区“生命线”,国道213线汶川段于5月31日20时恢复通车。在抢险现场,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当即与公安部消防局领导通电话,高度评价消防官兵的英勇表现,表扬消防官兵“非常勇敢、非常能干、非常善战,立了大功”。

  2010年8月14日凌晨,汶川县映秀镇连续降强雨,红椿沟70万方泥石流从山沟倾泻而出,瞬间形成堰塞湖,造成3.2公里长的岷江河流改道,映秀镇被淹,8000余人受灾,映秀镇枫香树村全村人员被困,多人失踪。灾情发生后,汶川大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支队、汶川县委、县府领导下,兵分两路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抢险。驻守在映秀消防站的官兵在站长余柯政带领下,赶到受灾最为严重的枫香树村开展人员搜索和营救工作,官兵们跳进河水,冒死游到被洪水淹没的房屋,利用救生绳、救生衣等水中救生装备,在50米宽,1米多深的洪水中搭建起“生命通道”。在大队官兵与支队增援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官兵采取背、抱、抬、扛等方式,往返60余趟,冒死营救出82人,疏散转移3800余人。在完成抗洪抢险前期生命营救、人员疏散任务后,大队官兵全力以赴投入到为受灾群众送“救命水”、防疫、清淤排污等恢复重建一线,为灾区群众送水620余吨,清理垃圾、泥石流淤泥500余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灾区人民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统计,近三年时间,大队受理火警342起,灭火70次,社会救助1235起,完成一级消防保卫任务15次,出动车辆763台次,出动警力3488人次。

  默默奉献 情漫羌山谱赞歌

  地震后,上级部队十分关注、关怀汶川,先后分四批次从省内外调派警力90余人、消防车14辆,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援建官兵克服气候不适应,生活环境恶劣等困难,与大队官兵一道紧紧团结战斗在一起,用他们对消防事业的忠诚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

  地震前,原大队教导员张涛因右肘关节脱臼,右手无法动弹,住进医院正在接受治疗。灾情发生后,张涛强忍伤痛,拔下针头,在剧烈晃动中艰难的冲出病房转移疏散家属和病员300余人,他顾不上妻子和女儿的安危,跑步赶到救援现场与官兵一道营救被困人员。

  中队指导员张文强家中女儿患癫痫病,至今未学会说话,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上幼儿园,疾病造成女儿智力发育迟缓较同龄人低下,女儿的疾病一直是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巨石。

  但张文强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一切以工作为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呕尽沥血,以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消防事业中。

  2010年5月,张文强女儿病情发作,需要治疗,当时正值全国灾后重建现场会在汶川召开,中队担负县城及周边交通道路的冲洗、洒水降尘和会址场所的消防安保工作,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中队干部少,他无法抽身,还是妻子舍近求远历经2天从壤塘赶到汶川,带女儿到成都进行检查治疗。为此,妻子和他产生很深的隔阂。

  张文强经常说:灾区的工作大于一切,咋好意思因为个人家庭困难问题来影响部队工作。就这样朴实的一句话也正是体现了他品格的可贵之处。

  2009年10月,张文强父母因病痛已无法照顾孙女,当他们带着孙女来到汶川中队后,看到儿子忙碌的身影,哪能将孙女交付给儿子。

  2010年5月,老人身体日旷见下,父亲又被医院诊断患糖尿病,他又无法抽时间带老人和女儿看病,老人只好流着泪又带孙女返回甘肃天水老家。老人走时对他说:“你要了工作不要家,家的责任一点承担不了,要你这个儿子有啥用,我们现在身体都不行,说不好那一天就突然走了,我们走了孩子咋办,孩子的病怎么办,你以后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吗?“

  老人的话像针一样深深的扎在张文强的心底。面对老人他没尽孝,面对女儿他没尽责。他的心不是铁打的,他珍惜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女儿。

  “选择了消防部队,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热爱的消防事业,就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也是张文强教育中队战士常说的一句话。

  就是张文强这种坚韧、执着的工作精神,换来了汶川灾区消防部队管理工作“零”事故,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灭火、抢险救援和为民服务任务,实现了灾区“不烧死一个人”工作目标。

  原浙江省台州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驾驶员陈春林,地震后,作为第一批南京士官学校学员被派往援建汶川,途中得知奶奶因病逝世的消息,他化悲痛为力量,义无反顾奔赴灾区抗震救灾。

  陈春林家处农村,家中因修建房子欠外债五万余元,为了给儿子减轻负担,他父亲长年累月外出务工,身缠疾病。

  2008年12月1日,陈春林父亲被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左肺鳞癌、左主支气管鳞形细胞癌,如不尽快实施手术,大量癌细胞将会迅速在陈兵体内大面积转移,将会给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陈春林父亲因无钱治病只好在家休养,母亲既要照顾病人,还要料理农事和家务,体弱多病的母亲很快也因为每日的劳累病倒了……

  然而,陈春林完全忘记了远在它乡体弱多病的父母,平时电话都很少向家里打,就在他得知父亲重病的消息,他自己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并没有告诉部队和战友。

  为了让父亲尽快治病,陈春林毅然挺起脊梁,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之余,到处想办法筹钱寄回家为父亲治病。

  地震以来,汶川官兵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大队教导员欧远洪,参谋丁建海、罗雷、司龙斌、陈启景、范忠伟,副中队长陈浩,排长王海洋,士官胡秀贝、刘国缸,新兵陈克东等等……

  这些官兵许多人家中都发生过意外变故,可是,没有一个人向组织向领导请过假,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对别人提说过。然而,他们默默承受,坚守在灾区执勤保卫第一线,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面对荣誉 他们不骄不躁继续前进

  三年来,大队全体官兵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深受灾区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2008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08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被省消防总队评为“执勤岗位练兵先进大队”;

  2008年,5人获“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3人获公安消防部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人荣记公安部个人一等功、2人荣记公安部消防局个人二等功、8人荣记省消防总队个人二等功、14人荣记省消防总队个人三等功。

  灾后重建工作中,大队党委被省消防总队评为“全省消防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荣获“全省消防部队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被省消防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4人被省消防总队荣记个人三等功、11人获个人嘉奖;

  2009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2009年,汶川县委、县政府发文通报表彰消防大队,并号召全县各单位干部职工群众向消防官兵学习;

  2010年,被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获迎接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筹备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被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5.29雁门乡国道213线抢险保通先进集体”;

  2010年,被省消防总队评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1人被省消防总队荣记二等功、1人被省消防总队荣记三等功、4人获个人嘉奖·····

  在汶川大队,随时随处可以听见这么一句话:“我们可以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妻子儿女,但我们绝对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绝对要对得起灾区百姓,绝对要对得起这身军装!”话语朴实但绝对掷地有声。

  三年来,不光是汶川县消防大队官兵放弃探亲、休假,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坚守在岗位上,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小金等重灾区县和全州消防官兵同样常年如一日的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

  通过全州消防官兵的不懈努力,实现了阿坝灾区“不烧死一个人”的目标,为加快灾后经济社会发展、保卫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用辛勤汗水忠实履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展示了对党忠诚和对灾区人民的赤胆忠心,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扬,受到了灾区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UN03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