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5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右)出席纽约曼哈顿刑事法院举行的听证会。新华社/美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因性侵被美国逮捕的丑闻这两天刺痛了整个法国。卡恩案件激发了法国人的大讨论,很多人提出质疑,让法国人尤其尴尬和愤怒的是卡恩被戴上手铐的画面。纽约警方有带嫌疑人“游街”传统,而法国却禁止在定罪前散布疑犯戴手铐的画面,因为这被认为是暗示其为罪犯。法国前司法部长称,这些照片显示美国司法系统“令人难以置信的野蛮和残暴”。但这样的质疑和指责大多局限于法国。
在掌握着世界话语权的美英等媒体上,法国的质疑被嘲讽为用法律保护“几乎没几个不是骗情者的法国资深男政客”。近年来,法国和美英等国一样,经常用自己国内的法律观点来指责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但这次,法国面对的是比自己块头大得多且同样“文明”的美国,这个“浪漫多金的法国情人”如何对付“蛮横的美国壮汉”,成为大西洋两岸甚至全球舆论的话题。
性丑闻引发美法口水战
“这无疑是侵犯人权的行为,污辱了人格尊严”。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西方国家教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惯常用语,不过这句话却是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针对美国执法者的批评。尽管法国国内对卡恩“著名的花花公子形象”没多大异议,但美国对卡恩采取的一系列司法手段却让法国人愤怒。《费加罗报》称,当这些画面被播出后,法国许多政要都惊呆了,前司法部长伊莎贝尔·吉古是当年推动“手铐画面禁播”法案的发起人,她直斥美国司法系统“令人难以置信的野蛮和残暴”;前国防部长舍韦内芒和议员、前文化部部长雅克·兰则指责此举为“将可怕的私刑在全世界范围内炫耀”。
法新社18日称,美法司法体制和民族思维模式显然存在巨大差异,尤其当法国人看到自己的骄傲和精英被美国人野蛮粗暴地反铐、推搡、不许保释,这些难堪的画面一遍遍在全球传媒滚动播出,他们很难不被激怒,要知道这一切在法国都是绝不会被法律允许的。在法国《新观察家》报网站上,许多网民直斥美国是“疯狂的国家”、“一群野蛮人”。法国一些右翼(卡恩属于左翼社会党)支持者称,他们虽然不喜欢卡恩,但对美国的行为“不寒而栗”,并号召法国人不去美国度假。
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17日表示,发布这些照片的做法将会被罚款,该委员会呼吁“在传播面临刑事调查人士的图片上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卡恩的代理律师也称正在考虑是否就发布卡恩被戴手铐押送的图片起诉一些媒体。法国BFM电视台称,法国2000年通过有关未被定罪者的报道和图片的法律,凡是暗示嫌疑者有罪的行为都被认为违法,这是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最公正保护,而美国法律则在这方面非常不公平。
对法国的指责,《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称这是法国人吹毛求疵,为权重者隐。《纽约时报》17日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和秘密情妇的故事,法国人早就有耳闻,但法国媒体甘心为这位总统的婚外情打了数年“掩护”。《纽约时报》引述一名知情者的话说,法国前外长洛南德·杜马斯甚至和叙利亚国防部长的女儿有一段情,但法国媒体并没有报道,只是因为这是官员的隐私大忌。
英国《每日邮报》称,在信奉钱比性更丑恶的法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政要因为复杂的性生活、多重离婚和系列偷情等事件而下台。“所谓的尊重隐私成了一块遮羞布。如果是在英国或美国,卡恩可能连5分钟不到就会被曝光得干干净净。法国政客们已经从严厉的隐私法得到了很多好处”。
“隐私权”VS“窥私癖”
在许多法国人看来,这次对于卡恩案的争论成了法美司法制度之争。法国BFM新闻台和24新闻台请司法专家解释两国的司法差异:美国是要被起诉者证明自己无罪,而法国是公诉方证明被起诉者有罪。BFM电视台评论道,美国体制更偏向于起诉者,导致美国官司极多,不小心就会陷入司法陷阱,在男女关系方面更是如此。法国电视二台称,美国的司法体系不利于“无罪推定”原则,这本应是公正法制的关键。
英国《经济学家》17日称,法国公民法第九条内容中所写的“人人都有隐私权”,但这一条文设置的历史其实并不久远,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有的,而它却成为法国政客们最好的“保护伞”。尤其是在法国总统萨科齐上台之后,媒体无端披露政客们的私生活将可能被依法处以30万欧元的罚款,这自然让法国媒体掂量一下“值不值得”冒险,很多时候法国的记者们只能耸耸肩算了。
法国资深媒体人卡萝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法美司法体系间的差异不是一点点。美国已经达到滥用诉讼的地步,索赔等可以达到天文数字,这是一种恶性的体制。卡恩案就是最佳例子。另外,美国动不动用陪审团制度,降低专业法官的作用,夸大律师口头辩护的作用,常常是逞口舌之利就可以赢得官司,公正性就会大打折扣。看看美国每年误判诉讼的比例就知道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法国看到一个大人物戴手铐的震惊程度明显比看到一名非洲移民女服务员被遭受性骚扰高得多。这就是美法之间的差异。从法国的法律角度讲,法国人对卡恩在纽约遭受警察和法院不光彩的对待感到愤怒或许有一些合法的理由。但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除了关系生死存亡的安全问题外,任何事情都不能逃避公众的视线。事实上,法律规定的公民的知情权是自由、平等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美国媒体也称,卡恩并没有被特别单独挑出来,美国对待他的方式和对待任何一个刑事案件中的嫌犯一样。英国《卫报》还讽刺称,“在法国资深男性政客中,有几个不是调情者、骗情者和连环引诱者?法国依然保持十八世纪的贵族道德标准”。
法国社会历史学家巴歇莱认为,法国人认为个人隐私不可侵犯,只要不危害公共利益就成。法国人将公共生活与私生活分得很清楚,不像英美这类新教国家,对个人的所谓道德看得很重。因此,密特朗总统有情人、有私生女并不影响民意。而克林顿稍微出格就连总统也可能当不成。法国人可以更加容忍“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际上,法国对美英一直热衷曝光隐私非常反感,当年戴安娜去世时,有法国媒体就指责称,戴安娜实际上是死于英国人的“窥私癖”下,英美文化对名人私生活的特别关注反映了英美民众的变态心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狗仔队,那么多报道人们隐私的报刊。
“美国人,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
一直以来,法国人对美国就存在一种情绪。《纽约时报》称,法国人这次如此愤怒,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自认为比美英高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苏菲·莫尼耶说,当问欧洲哪一个国家最反美时,人们毫无疑问会说是法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法国带头反对全球化运动;2003年法国又带头反对伊拉克战争,法国也强化了人们关于它是美国朋友中的“宿敌”的印象。即使在戴高乐和希拉克时期之前,法国也一直充当反美的前锋国家。法国批评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单边领导,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独立欧洲。莫尼耶称,法国的反美情绪由来已久,伴随着美国建国时就开始了,只是随着法美关系起伏而起伏。法国的反美情绪之所以表现得特别明显,是由于法国人有一种“怀旧”情结,他们不愿意接受法国的国际地位下降这一事实,法语曾经作为全球语言,但是现在这一地位已经让给了英语。他们认为法国过去是一个比美国更好的国家,是美国打着全球化的旗号改变了法国和切断了法国的根脉。
法国《自由报》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发现,80%的法国人都不信任美国。该报称,早在希拉克时代,法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低潮。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被布什政府的许多高层人物认为是背叛行为。文章引述一名法国历史学家的话说,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冷嘲热讽和极度不信任,是50多年来法美关系风风雨雨的根源。在法国,一直有着“美国人,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不一样”的言论。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法国把反美作为法国在世界上地位下降、法语影响力和法国政治影响力抵不过美国的一种“慰藉”。
“性、权力和美国司法”
近些年来,国际上因为司法问题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尤其是西方,凭借话语权和优越感,对发展中国家的司法指手画脚,但这次法国和美国这场争论却十分罕见。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卡恩是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不论他所涉之事的是非曲直,单就让他在媒体面前曝光,已让法国人感觉面上无光、自尊心受伤。法国人对性问题持相对开放的态度,法国人不会因为公众人物有什么个人道德瑕疵,就全面否定这个人。因此,卡恩事件在法国人看来,没必要搞出这么大的阵势。然而,卡恩在美国出事,美国依照自己的规矩处理,不会因为卡恩是法国人就网开一面。
赵国军说,近年来,国际上因为司法问题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像中国处决西方毒犯,甚至发展中国家纯粹内部的一些司法审判,西方总是不断指责和批评。西方喜欢用自己国内的法律观点要求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次不同,法国与其在同一阵营的美国对上了。面对比自己块头大、力量强的美国,法国人显得尤为气愤。
《亚洲周刊》18日以“性、权力和美国司法”为题称,卡恩显然比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要幸运得多,卡恩面对的是纽约法院的陪审团而不是国际刑事法庭。卡恩不像卡扎菲,尽管卡恩被美国媒体搞了“舆论宣判”,但至少在理论上他在判决之前还是无罪的。然而美国很少提起那些骗走世界民众数万亿美元的华尔街骗子们,小布什内阁发动一场害死上百万人的伊拉克战争,但这些人没有一个被戴上手铐“游街”。文章称,对于美国司法而言,有一点是肯定的:看到小布什内阁成员或美国高盛公司的骗子们被戴上手铐的机会为零。●本报驻外特约记者 姚蒙 萧达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 王跃西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