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写在雪域高原上的英雄传奇追忆当年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峥嵘岁月 五月的拉萨,明媚而绚丽。为迎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而修葺一新的布达拉宫广场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广场南端,默然如山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庄严耸立,金色的铭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进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建走向开放的新时代。”
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岁月,一段生与死的历程。60年时光如水,然而踏遍120万平方公里雪域高原,在当年解放军走过的路上,有他们淌过的血汗,有他们创下的业绩,有他们留下的英名。
他们完成了一部英雄的传奇,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资料图: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急速出征解放和保卫西藏,粉碎分裂阴谋,18军进军西藏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解放军进军西藏,决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个政治宣言,是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决策。”
18军进藏的亲历者,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如今已是89岁的老人。当他在北京向我们讲述60年前的这段往事时,清晰得犹如就在昨天。
“关于进军西藏,党中央和毛主席是经过反复斟酌的。一直觊觎西藏的帝国主义势力看到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就在西藏加快搞"西藏独立"的各种活动,企图以此作为他们"反共"和遏制新中国发展的据点。”
老人有些激动地说;“西藏自元代起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已经700多年,早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祖国统一、人民解放而战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岂能坐视这样的图谋?!”
审时度势,反复思考后,毛主席在出访苏联的专列上,发回这样的电报: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紧接着又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彭德怀并转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认为西藏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进藏。这封电报,就进军西藏的具体时间、部队数量、准备工作、后勤支援等各种问题一一作出部署。
对这封基本确定了解放军进军西藏战略的电报,阴法唐记得格外清楚,他说:“这一天,是1950年1月2日,发电之际,已是清晨4时。”
“这时候,我们18军上下正为驻守川南做准备。连年征战后大家似乎有了"松口气"的感觉,很多干部都准备结婚、安家。军政委谭冠三也被调任自贡市市委书记。”
谁也没想到,此时18军领导突然接到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人联名签署的特急电报:速来重庆受领新任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戎马半生的刘伯承,连用三个“非常”强调进军西藏的非同寻常。他郑重地说:我们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18军。
“坚决服从命令!”张国华、谭冠三用最简练的回答,代表18军将士扛起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
1950年3月初,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36岁的军长张国华带领全体指战员宣读进军西藏誓词:“我们光荣地受领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西藏,保卫祖国边防,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伟大任务。我们坚定顽强、奋勇前进、战胜困难,保证完成任务!”
从秋收起义开始投身革命生涯的谭冠三激情迸发:如果这次我真的为国捐躯了,请你们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在西藏!
半个月后,18军从这里踏上了进军西藏的漫漫征途。阴法唐说:“我们从此与西藏的和平解放、与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康,与新西藏的诞生和发展,紧紧连在一起,生死与共。”
决胜昌都进藏的勇士们以忠诚、意志和鲜血,为西藏的和平解放铺平道路 18军从川地进军西藏,行走2400多公里路程,途经十几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数十条大小冰河,要穿越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暗藏杀机的沼泽草原。
几乎没有路,没有可住的房子,没有足够的食物,尤其是没有充足的氧气……进军西藏,困难和考验,不光是来自敌人,还有严酷的自然条件对生命和生存极限的挑战。
“进军西藏,被很多人形容为"第二次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最艰苦、最悲壮的大行军。”阴法唐说,“没有长征那么多激烈的战斗,但就其艰苦卓绝的程度而言,进军西藏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什么样的意志和精神支撑他们?几乎每一个进军西藏的18军战士身上,都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最让阴法唐萦绕于心的是长眠于雪山的周大兴。
周大兴曾是一名小红军,1933年红军长征到达甘孜时他因病无法随队北上留在了藏区。当进藏部队来到邓柯,他立刻兴奋地迎上去。在他的要求下,经批准他重返自己的队伍。52师154团2营有了一名穿着藏袍的战士。
在昌都战役中,154团奉命迂回包抄敌人。他们穿越了近百公里荒无人烟的巴塘草原,翻雪山,涉冰河,顶风冒雪,奔袭千余里。周大兴身兼向导、翻译、联络员、侦察员,行军走在最前面,休息落在最后面。10月14日晚,部队被大雪和冰雹所困露宿雪山。第二天一早,战士们陆续从雪坑里爬了出来。但是,3天几乎没吃东西的周大兴,再也没能站起身来。
在他口袋里有一封写给妻子的信:亲爱的益西泽玛,我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队伍,做一点我能做的事,我的心愿就达到了!
作为主要指挥者,阴法唐对自己一生中最为艰辛的这次战斗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他说:“我们活着的人,都是幸存者。”
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18军进藏队伍中还走着1100多位女战士,她们大多数是十六七岁的花样女孩,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乡。
李国柱是在重庆报名参加18军入藏部队的。踏上进藏之路,缺氧、负重、徒步、高寒、饥饿,无一不是对年轻女战士最残酷的挑战。她说:“有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晚上偷偷掉眼泪,但我们从没后悔。”
昌都战役打响之前,她所在的女子工作队奉命运送一批前线急需的粮食物资。她们接收了200头牦牛和两万多斤物资。
“当时,我们每天只有二两粮食的定量。又饿又累,牦牛又不听话,为了按时把这些物资运到前线,我们真是豁出命了似的。”
已到晚年但依然风趣爽朗的李国柱说,经过了进藏之路,这辈子再没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了。她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她第一件工作就是为牺牲的战友填发烈士证:“我一个人填写了111张。”
18军官兵们,就这样以无坚不摧的勇气、意志,以赤诚的热血和生命,克尽万难一路前行。
1950年10月,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为争取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的多方努力都被拒绝后,不得不实施以打促和,以战求和的部署。
10月6日至24日,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昌都战役,仅用19天就基本摧毁了藏军的有生力量,为最终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阴法唐自豪地说:“这是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决胜之战,也是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战。”
进驻拉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大陆的全部解放,为西藏人民带来希望之光
昌都战役的胜利,迫使执政10年的西藏地方政府摄政达札辞职,十四世达赖喇嘛提前亲政。
1951年5月23日,经过7轮谈判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终于实现了划时代意义的西藏和平解放。但作为和谈代表团的一员,张国华深知,进藏部队肩负的使命还远未完成。
阴法唐回忆说,就在《协议》签订的当天下午,毛主席听了张国华关于进藏部队情况的汇报,他对张国华说: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还是第一步,下一步实现协议还要靠我们的努力。
也是在这天,毛泽东批准了解放军的《进军训令》:我人民解放军为了保证协议的实现和巩固国防的需要,决定派必要的兵力进驻西藏。人民解放军西南、西北部队,分别自西康、云南、新疆、青海向拉萨进军。
10月26日,在张国华、谭冠三率领下,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到达拉萨并举行入城式。随军新华社记者为我们记录了60年前这一天的情景:
“这天一早,成群的僧俗人民就涌向会场。一二十里外的农、牧民也穿着新衣赶到拉萨来。10月的太阳暖和地照耀着拉萨郊外熙熙攘攘的欢迎人群。会场四周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经过两个多月连续行军,翻越了千山万水,饱经风雪的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整齐雄壮地通过检阅台前。
整齐雄壮的队伍从拉萨城东延伸到城西,拉萨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
五星红旗开始在拉萨上空飘扬,宣告了雪域高原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的西藏,仍延续着黑暗、残酷、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完全没有人身权利和自由生活。
“那时拉萨不过两万人,而乞丐就有3000多。”随18军独立支队进藏的吴景春,回忆她初到拉萨的印象是:“有无数破烂不堪的小帐篷,里面居住着贫民,乞丐,流浪者,残疾人,蓬首垢面、衣不遮体,大街上天花流行,到处可见满身脓包的人躺在街边。”
吴景春当时是一名助产士。而那时藏族妇女绝大多数生产都在牛棚、猪圈里,新生儿能活下来的不足三成。38年后成为部级领导的她回忆道:“那时候我们都跪在地上给产妇接生,胳膊肘回来都破了,也管不了什么脏不脏的,反正是为藏族群众服务,一定要做好。”
解放军让这些从未被当做“人”的藏胞们,第一次感受到关爱之情。
“西藏人民是从认识解放军开始认识共产党的。”这年13岁的热地,是个在头人家当佣人的苦孩子,身上留着乞讨时被恶狗咬伤的累累伤疤。第一次见到解放军时还有点害怕,但他很快发现:“解放军对我这样的人特别好,又给吃的东西,给穿的东西,这样慢慢地我心想原来"红汉人"这样好啊!”
从解放军那里,热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而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他自己和千千万万西藏人民的命运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年之后,热地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说:“我的亲身经历,就是西藏历史性变迁的见证。解放军从踏上西藏的第一步起,就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谋发展。”
对于造福西藏人民,让他们过上崭新的生活,进藏子弟兵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昌都战役胜利后不到两个月,昌都小学就在一所破旧的城隍庙内开课了,这是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随18军进藏的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亲自为孩子们讲过课。
医院、邮电所、气象站、银行、公路、飞机场、发电站……据说,有200多个西藏“第一”,是随着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历程诞生的,新西藏、新社会、新文明的种子随他们的脚步一点点播撒在这块壮丽却封闭落后的土地上。
回首60年前发生在故乡西藏的这一切,热地用藏族人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对解放军的深厚情感:“喜马拉雅山再高,没有人民子弟兵的功劳高;雅鲁藏布江再长,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情意长。”
“大军西进一挥间,二次长征不畏难。数月艰辛卧冰凌,世界屋脊红旗展。男儿壮志当报国,藏汉团结重如山。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首谭冠三到达拉萨后挥笔写下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荡气回肠。
18军从乐山出发,多少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倒在了路上。而后,18军进藏官兵中的大部分继续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了数年或数十年,即使离开,他们的心也永远和西藏高原系在一起。
他们为西藏和平解放立下的功勋,他们为西藏的繁荣发展、为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的贡献,他们的忠诚、勇敢、牺牲和奉献精神,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
作者:曲志红 刘永华 唐召明 杨步月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UN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