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陈君石接受记者专访 |
昨天下午,“天一论坛”院士特邀报告会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
针对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陈院士语出惊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就像我们生活中坐火车、坐飞机、吃饭都有一定的风险,大家可以接受这些风险,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就一定要零风险呢?”记者 贺艳 摄影 记者 张培坚
人物介绍
陈君石,男,193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原籍为浙江省杭州市。1968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研究生学位。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12月,出任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极品语录
1:阜阳奶粉没有有毒有害物质,它只造成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以它是由于掺假造假造成的营养不良问题。
2: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尽管病人很多,上万人,死掉了三到四个小孩,从公共卫生来讲,不是什么大事,远远够不上一级什么什么预案……而三鹿奶粉事件,在中国来讲造成很大政治影响。
3: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我的根据就是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从十五六年以前50%、60%的合格率,已经增长到了现在的90%……我相信这足够有说服力。
4:要是不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那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得承认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这样,所以出现一点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
5:就是要吃我们现在这样含有苏丹红的鸭蛋,每人每天大概要吃2000个,而且要长期吃下去,才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前提是人和动物对苏丹红同样敏感。这就是风险评估的结果。
上海染色馒头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常常在媒体上语出惊人的陈院士,昨天一如继往的麻辣:“我承认,媒体在有几个食品安全事件上做得非常漂亮,比如最近的瘦肉精事件,但有些时候,报道和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比如,上海的染色馒头,硬把假冒伪劣说成是食品安全问题。”
“在染色馒头事件中,柠檬黄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所以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再说,柠檬黄不可能在馒头里多加,因为多加了,馒头就变成红色的了,不能冒充玉米馒头了。所以,上海染色馒头其实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不是玉米馒头非要说是玉米馒头,这才是真正的事情的本质。”
媒体和科学家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
陈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有些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依据。“那么,谁来协调公众跟科学家,或者说跟媒体之间的关系?”昨天,宁波媒体向陈院士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陈院士接过问题:“去年12月,北京开过一个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当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说过一句话,他说他的左手是媒体,右手是科学家,但中间的平台是不存在的。这说明,我们缺乏专门做风险交流的机构、人员、经费,因此不能够及时地发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
“所以在我们国家,公众要得到信息,只能从媒体上获知。而对媒体来说,要拿到信息来源也非常不容易,因为找科学家会很难找。比如SARS以后,卫生部规定媒体要采访某专家,可以到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联系。很多联系是没有结果的,媒体自然等不及。”
食品安全监管最大难度是企业“不听话”
陈院士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督最大的难度是企业“不听话”。
“明明在十多年前,农业部就规定哪些农药是不许使用的。但是2010年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还是发现了五六种非法使用的农药。比如茶叶里的三氯杀螨醇(记者注:这是一种不宜用于茶树的杀螨剂,饮用三氯杀螨醇超标的茶叶,会影响身体健康)是农业部三令五申禁用的,但是在100个批次里,还能检查出1个批次的茶叶含有三氯杀螨醇。这明显就是茶农‘不听话’,不遵守国家标准。”
“话说回来,茶农又怎么知道,三氯杀螨醇杀螨效果好,还不是有人教他们的。瘦肉精的例子也一样的,也是养猪户不听话造成的。所以,目前,怎么样让企业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很有难度。”
企业为什么敢不听话?
陈院士的一句“是企业不听话”,我们暂且不论其对错。假使就是因为企业不听话,那么我倒想问一句:企业为什么不听话?它为什么敢不听话?
别指望所有企业都能自觉听话,如果执法的力度和密度不够,如果赚100块钱只需要付出1块钱违法违规成本,谁又能抵挡得了利益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