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三峡蓄水致重庆库区地灾险情频繁 最主要为滑坡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11年05月24日08:51
2010年7月5日,重庆合川发生山体滑坡事故,约6万至10万立方米的土石将渝武高速双向车道掩埋,导致交通中断。
2010年7月5日,重庆合川发生山体滑坡事故,约6万至10万立方米的土石将渝武高速双向车道掩埋,导致交通中断。


  晨报特派记者 张岂凡 重庆报道

  重庆本就是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重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地质灾害险情频繁发生,防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据了解,目前重庆库区隐患点已达到10972处,蓄水175米后,已发生地质灾害及险情252处(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

  这些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真的和三峡有关系吗?昨日,晨报特派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教授、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郭映忠,他表示,由于三峡蓄水和相应的人为活动,水库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的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目前重庆库区面临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对地质的影响]

  滑坡成库区最广泛灾害

  “这一区域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郭映忠告诉晨报记者,对重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早在2001年三峡大坝建成前就已经开始。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由于三峡蓄水和相应的人为活动,水库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郭映忠说,越靠近大坝的区域受影响相对越大;水库蓄水越高,出现地质灾害的面积越大。此外,地质灾害险情发生较之前也更为频繁。

  据郭映忠介绍,目前重庆库区面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其次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广泛的地质灾害,在云阳县、巫山县部分临江区域,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加剧变形。

  就在2个月前,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栖霞镇的风包岭,一个总体积约15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由于三峡水库退水和持续降雨影响,范围开始扩大,部分区域变形特征十分明显,出现0.3米宽、3米深、水平错距0.5米的裂缝。

  水位常年升降致岩壁软化

  2008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时,曾计划蓄水到175米,但却因为库区地灾问题不容乐观,最终在蓄水高度达到172.8米时被迫停滞。对此,郭映忠告诉记者,三峡水库的蓄、放水是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涉及区域扩大发生的一大因素。

  “三峡水库进入正常运行期后,蓄水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水库常年水位变幅达30米,会使得两岸滑坡的稳定性变差,有可能造成险情。”郭映忠解释说,“不仅仅是对长江两岸,蓄、放水同时也会导致长江支流水位发生变化,虽然时间不长,但仍然会对这些区域的地灾隐患点造成影响,需要防治地灾的区域也扩大了。”

  郭映忠表示,蓄、放水带给库区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综合性的。“除了江水淹没对沿岸的侵蚀,水位的升降同时会带动地下水的水位变动,可能导致岩土的抗压强度降低、出现软化现象,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滑坡、崩塌等地灾发生的可能性。”

  人为活动影响地质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三峡水库蓄水本身的运行会对地质灾害活动造成影响,建设三峡工程相应的人为活动也让库区地灾问题变得严竣:大量移民后靠安置、沿江城镇规模成倍扩张、不合规律的开发工程都加剧了地质灾害的严重度。

  郭映忠表示,从目前状况来看,人为工程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对生态的影响]

  多方面影响当地生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披露,重庆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农村面源污染占70%,已超过工业污染。

  据郭映忠介绍,库区地灾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为滑坡、崩塌等灾害,使得库区内大量的土地资源被破坏。”郭映忠说,由于需要进行防治措施,原本许多可以用来耕种和建设的土地不能再使用。“此外,滑坡、危岩还会对长江航道的安全造成隐患。

  郭映忠表示,地灾对库区最大的生态影响在于水资源的破坏。“库区地面的开裂造成地表水大量的流失,许多区域原有的河流因为深层次的滑坡而消失。”郭映忠解释道,“另一方面,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大量污水流入地下。”

  而且这些问题导致了水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此外,郭映忠还表示,三峡库区面临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生态问题在于植被破坏。“最明显的便是长江两岸因蓄水而产生的30米消落带。”郭映忠说,“水起水落,令得原来的植被无法生长。”

  [对应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是场持久战

  记者了解到,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早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就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约2000年以后,地方官员向上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就把地质灾害置于前列了。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决定拿出4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并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为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匹配,该阶段治理被称为“二期”治理。二期任务完成后,2005年,三期治理又开始实施。到2009年底,库区两省市是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

  不过,郭映忠表示,三峡库区的地灾治理远没有就此结束,后续工作依然繁重。“去年蓄水175米,表明三峡大坝开始正常运行,库区地灾防治则面临了新的考验。”郭映忠解释说,“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后,地质灾害会经历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态’期,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

  后续防治监测预警是重点

  日前,国家土地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人对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规划进行了解读。

  地质环境司负责人表示,在后续规划中,地灾防治专项规划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崩塌滑坡和危岩工程治理、塌岸工程治理等。后续地灾防治工作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根据《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起始年为2010年,将分两期进行,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

  该负责人表示,水库蓄水后,在岸线范围内会产生较多的隐蔽的突发型的新生滑坡、崩塌、塌岸等地灾产生,还会有老滑坡复活可能,从而危害库区的居民和长江干支流航运。“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治这些隐蔽、突发的地质灾害,将是水库运行期地灾防治工作的重点。”地质环境司负责人表示,规划对三峡库区监测预警系统提出了全面覆盖的要求,将按地质灾害分级管理需求,补充、完善库区已有信息系统,为后续地灾防治与应急预警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

(责任编辑:UN1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