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辉
5月25日,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表示,中钢协正在筹划建立一个权威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先行推出国内矿价格指数,今后还将推出进口矿价格指数。在重新梳理钢铁行业秩序的大背景下,铁矿石行业的秩序整顿是整个行业的重中之重,而建立中国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则是整治行业秩序的重要一步。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也为行业整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铁矿石行业的秩序整顿,业内已经谈了好几年。此前工信部、中钢协等主管部门曾数次表示要整治行业秩序,提出包括加强铁矿石进口资质权的重新审核,总体提高贸易进口集中度;推行铁矿石代理机制,由几家大型铁矿石进口商代表中小型钢铁企业代为采购,仅收取少量代理费用等。
然而,几年过去,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办法没有一项能够落实。究其原因,除了原有的利益关系很难打破外,采取措施时点的选择不合适是另外一大原因。
过去10年来,伴随着国内钢铁行业产能产量的高速增长,铁矿石需求量急剧增加,10年间增长8.6倍,其中仅2010年进口量就超过6亿吨。在这种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铁矿石交易风险小、利润高,行业整治当然也是困难重重。
随着我国经济模式转变的推进,“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总体增速放缓已经基本确定。同时,中国企业掌控的海外资源增加以及三大矿未来几年扩产产能释放,这些都给未来几年铁矿石市场供给提供了总体偏松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落实行业秩序整治措施所遇到的阻力要大大降低。
目前,国际上有三大铁矿石价格指数,分别是环球钢讯(SBB)的TSI指数、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的MBIO指数以及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实际上,季度定价标准大都采用普氏指数。但这些指数都是由铁矿石供应方联合外资机构编制而成。作为占据全球铁矿石贸易半壁江山的第一需求大国,一直以来中国没有建立自己的指数。2010年4月,沿用了20年的铁矿石长期定价方式被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大矿业公司强行更改为季度指数定价方式,使长期以来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中处于弱势的我国钢铁企业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此前,国内一线钢铁企业包括河北钢铁、沙钢等一直在考虑要建立自己的价格指数,也曾专门组织团队进行过深度研究,但最终都未能推出。如果以一家或数家企业主导建立,实际上还不完全能够代表数百家企业,所要建立的指数本身权威性不够,公信力也不强,且容易被矿商抓住把柄。
尽管当前有观点认为,中钢协作为半政府机构组织,编制这种指数或许不被矿商及海外机构所认可。但在中国,除了中钢协外,实际上找不出更为合适的机构来做此事。新生事物往往都有由不够认可到最终接受的过程。在充分考虑这种市场质疑的情况下,此次中钢协采取了过渡手段,先是准备推出国内矿价格指数,然后再推出进口矿价格指数。这无疑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需要强调的是,编制自己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仅仅是改变中国钢铁行业不利境地这项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国内外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彻底扭转铁矿石进口谈判中所面临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