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干旱 > 长江旱情消息

湖北洪湖一渔村大多数渔民抹眼泪弃船上岸(图)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1年05月31日16:58
洪湖市螺口镇的渔民说,这艘船挂得有多高,以前的水位就有多高 特派记者 孙中钦 摄
洪湖市螺口镇的渔民说,这艘船挂得有多高,以前的水位就有多高 特派记者 孙中钦 摄

 

“直击江淮流域旱情”系列报道路线图 制图 董春洁
“直击江淮流域旱情”系列报道路线图 制图 董春洁


  特派记者 姜燕

  “你最想吃什么?”

  “饭。”9岁的男孩徐宜庆低头吃着塑料盒里的方便面,轻轻地说。

  如果不是干旱,此时他应该住在洪湖深处船上的家中,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和美味的湖鲜,高兴时纵身一跳,跃到清澈的湖水中快活地游个泳。

  可是现在,他不得不和父母一起弃船上岸,寄居在政府为他们临时安置的住所中,一顿接一顿地吃方便面和馒头咸菜。

  他想回家,即使父亲拍了湖水干涸的照片,但他还是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家的环境已面目全非。

  等待的日子很乏味

  湖北省洪湖市螺口镇福利院已废弃多年,为了安置这些有家不能回的渔民,现在重新启用。傍晚时分,福利院颇为热闹,一群男渔民围在道路上的一张方桌上打牌,女人忙着做饭、给孩子洗澡,有人正忙着架蚊帐,从平房门前捡几根稍直一点的树枝,权当蚊帐架。两台旧电视机一直开着,这是渔业新村村支书和村主任自掏腰包买的,要不然,等待的日子实在太乏味无聊了。

  这里住着螺口镇渔业新村的47户人家,156口人,占整个村子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另有一部分人投亲靠友去了。所谓“渔业新村”,是政府为居住在洪湖上的渔民定的地址。

  他们居住在洪湖深处多年、以打渔为生,自3月20日起,洪湖开始见底,饮水发生困难,熬到5月19日,生活实在难以维持,他们只得弃船出湖,来到这个临时安置点。出湖时,很多人坐在船上看着渐渐远去的家,无声地抹着眼泪。

  置办一个简单的家

  和其他人不一样,徐宜庆的父母——31岁的徐保安和30岁的刘长玉没有弃家出湖的这段经历。5月11日,儿子在寄宿学校上学期间,夫妻俩出湖到朋友家中游玩,5月19日准备回家时,听说村里接到了出湖的通知,他们准备回家拿东西时发现,狭窄的水道在离家还很远的地方断了,只能远远地看着自家的船,回不去了。

  渔民出湖时,大都随便拿些衣服、被褥。有不怕麻烦的人才带了锅碗瓢盆。徐保安夫妻俩来安置点时只有几件衣服和一点现金。钱得省着花,38元买了凉席、30元买了蚊帐,刷牙杯就免了,把矿泉水瓶上半部剪掉,就是个挺漂亮的杯子。怕在凉快的湖上住惯的儿子受不了屋子里的闷热,徐保安咬咬牙买了一台电扇,店里摆出来的电扇大都要100多元一台,他挑了台最便宜的,只要100元。

  一个简单的家置办起来,徐保安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不过,即便是临时的家,也要好好过,爱整洁的夫妻俩把家收拾得干净漂亮。

  鱼成了难得的美味

  徐宜庆的晚饭又是一顿方便面,虽然早就吃烦了,可听话的他还是蹲在地上,守着一只蓝色的塑料小凳子,把泡在一只简易塑料碗里的两袋方便面吃完了。

  寄宿学校放假后,他就被父亲带到这里。无论父亲怎么说,他也不相信自己的家回不去了,父亲无奈,只能在一次进湖时拍了几张照片,他这才渐渐相信父亲的话是真的。

  安置点里,不是家家都带了锅灶出来,只能三四家合用一个灶。菜很简单,政府工作人员前几天送来一批土豆和皮蛋,渔民们再去街上买点咸菜。路边一只红色塑料桶里,十几条小鱼正游来游去,一个渔民说,这是朋友送来的,省着点吃,毕竟是难得的荤腥。鱼,本来是他们的家常便饭,现在却成了难得的美味。

  徐保安没买锅灶,也没找别家搭伙,因为怕麻烦人家。所以,来了十几天,天天吃方便面,有时候去街上买点馒头。徐宜庆只在5天前吃到过一次米饭,他就着土豆咸菜吃了两大碗。

  就差一点没回成家

  二十几天没回家了,感情细腻的徐保安特别想家。有一回,他和其他渔民一起回了趟湖里,就差一点路了,可还是没能回去,远远地看了自家的船一眼,心里酸酸的。他到别人家的船上待了一会,觉得也算回了趟家,心里舒服、踏实了一点。

  夫妻俩喜欢把船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都要从湖里打水冲船,即便是后来水越来越少、越来越混。直到有一天,用打起的湖水洗船,干了之后船上结了一层泥。夫妻俩经常想,现在船上肯定积了厚厚一层灰,脏得不成样子了,要是能回去把船给洗洗就好了。

  “1962年,我爷爷来到了洪湖,我在洪湖里出生、洪湖里长大,湖里的水清澈见底,舀起来就能喝,水是甜的,鱼特别多,莲蓬、菱角到处都是。”徐保安回想起洪湖里美好的生活,黯淡的脸上立刻兴奋起来。

  最好能再贷一些款

  所有的人都在焦急等待涨水的日子早点到来,在安置点虽然有政府的关怀,也觉得温暖,却度日如年。都是年富力强的人,谁也不希望每天这样无所事事地打牌、看电视。想外出打工,又苦于没什么文化。

  可涨水了又能怎么样呢?鱼、蟹全部死光了,船晒得开裂了,捕捞用的地笼在干掉的湖中央拿不出来,太阳一晒全毁了。这一次大旱,渔民损失惨重,物资上的损失不说,今年的投资全泡了汤。去年因为洪水,徐保安投的8万元血本无归,今年投了二十几万元养蟹,又遇上大旱,一个子儿也不剩了。现在,他还欠着银行的贷款,都不知道怎么还。徐保安说,每天吃不下睡不着,想都不敢去想以后怎么办。他最担心的是儿子的学业,村里很多小孩都没去上学,但他希望儿子能走出湖去,不要再像他们一样在湖里捞鱼捞虾。

  湖里没法上学,他送儿子去读岸上的私立小学,每年杂费和寄宿费就得1万元。今年没了收入,儿子下半年可能就得辍学。

  徐保安不是唯一面临这种困境的,村主任徐宝勇收着一摞红色存折,那是渔民们贷款的凭据,每一张存折背后,都是一个渔民的致富梦。问渔民有什么要求?他们都说,等涨水了,最好能再贷一些款,重新开始生活。

  (本报洪湖今日电)

  洪湖深处有少数渔民坚守在船上

  “住惯了,不想离开家”

  走完一段还算宽阔的河流,我们乘坐的小木船转入洪湖一条狭窄的水道。1.5米宽的船,行走起来显得局促,船底不时碰到湖底,时而搁浅,必须用竹篙撑开。水道两边是已经干掉变黄的湖底。掌船的徐保安住在螺口镇渔业新村,他一边撑篙一边说,洪湖腹地也是如此,只剩两条和这个差不多宽的水道。

  船行进在黄色泥水中,发动机搅起湖底的淤泥,涌出一股股黑浪。淤泥里,一条条挣扎着的小鱼不停地翻动着浑厚的泥浆,希望能多呼吸一口氧气。一只渔民走时没能带走的鹅卧坐在泥土上,一群小鸡在以前的地笼边找食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徐保安说,过两天水全干了,它们全部难逃渴死的厄运。

  渐入湖区,开始看到一条条空寂无人的渔船,看着船上的生活用品,让人立刻联想起他们曾经愉快温馨的生活场景。但现在这些船都陷在泥滩中,只有一两条船上偶尔出现渔民的身影。

  留守的史叶荣从船头的大塑料箱里舀起一盆水,洗着几条刚从泥浆里捞起来的鱼。两只加在一起不到1立方米的塑料箱里,盛着过滤好的水,箱底积着一层黄色的泥沙。每天早上,她都要先把泥浆水打起来过滤,用于一家四口一天做饭、洗澡。10时许,她的丈夫王林军穿着半身皮裤从淤泥里走上来,双手将一只盛着雪白藕尖的大塑料盆递给妻子,这是一家人的主要蔬菜。史叶荣不舍得第一遍就用清水,就着泥浆水洗起藕尖来。问他们为什么不走?史叶荣说:“住惯了,不想离开家。”

  刘成林和他们不一样,他是留下来守船的。出湖渔民回家看过,发现鱼苗和财产有被盗的痕迹,便找了12个渔民守船。刘成林不是渔业新村的村干部,却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个憨厚的汉子说:“总要有人留下来。”他站在船头,船上一盆红花开得正艳。

  徐保安说,12个守船人现在只剩4个,湖里就要没水了,他们也很快要上岸了。

  船开了1个小时,水道越来越窄,终于不能再往前开了。徐保安还是没回成家,这一次,连家的影子也没看到。他吃力地调转船头,和家渐行渐远。

  船又回到大河中,徐保安突然指着前方一块巨大的宣传牌,骄傲地大声说:“你看,以前洪湖水没干时,就是那样,像画一样。”画面是一幅洪湖上渔舟唱晚的图景。徐保安的妻子刘长玉背对着宣传牌,没有回头。

(责任编辑:UN1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