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记者走访高考历史见证者 触摸四个时代高考变迁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11年06月07日04:27
 

 

  恢复高考的1977年,我省63万人报考,录取率为1.75%,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11年,我省37.8万人报名,录取率将超过去年的83%。 34年过去,高考从“独木桥”渐变“立交桥”,参与者也从“争抢铁饭碗”的功利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困惑。高考就像是一个万花筒,随着时间流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随着2011年高考的开始,这一话题再次升温。本报记者走访了高考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60后、70后、80后、90后的讲述,触摸高考变迁。

  [60后]

  1978年秋,邮递员把通知书递到她手中

  人物档案:陈慰安

  出生年份:1960年

  录取学校:湖南省邮电学校,大专

  白花花的太阳让这间狭小的木板房成了大蒸笼,没有风,知了的喧闹和着居委会陈主任和母亲的谈话声,从紧闭的门窗缝隙中钻进来。1978年的这个夏天,18岁的陈慰安躲在自家二楼,汗水浸湿了压在手肘下的复习材料。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陈主任每隔几天就会来一次。按当时的规矩,陈慰安已经高中毕业,属于待业青年,只有积极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种活动,才有机会被推荐一个好工作。然而,陈慰安心中早已打定注意,只要考上大学,就不用街道推荐工作了。

  陈慰安是幸运的,1977年高中毕业那年,中国正式恢复高考。她还记得,班主任郑家王全 在毕业谈话时告诉了她这个消息。当年陈慰安成绩一直不错,又是班干部,郑老师认为她很有希望,“如果有机会恢复高考,希望你去参加”。1977年6月底,陈慰安从长郡高69班毕业。在匆忙复习了一个星期后,她在周南中学考点参加了高考,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高考考生。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这是当年的一道语文考题,要求考生对照拼音写出汉字,分值5分。这道语文考题让陈慰安至今难忘,因为她根本想不到会考这么容易的题目,更因为她竟然没做出来。陈慰安就读的那一届号称“长郡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20个班,每班约60人,教室严重不足。无奈之下,长郡采取“二部制”教学,每个班只上半天课,每两个班共用一个教室。以致教学内容被极大压缩,她压根儿没学过汉语拼音。

  那一年,陈慰安意料之中的落榜了。她记得在参加完体检后,就再也没了消息,至今她也不知道当年她考了多少分。

  因为不想去母亲的纺织厂工作,陈慰安决定再参加一次高考。在这之后不久,陈慰安听到消息,湖南大学办了一个复习班,但仅限学校子弟凭听课证参加。几经周折后,她从高中同学林爱萍的一个邻居手中,借到了一张听课证。一张简单的蓝色纸片上贴着一张黑白寸照,简单填写了听课人的姓名。对照真听课证,陈慰安让母亲帮忙,找来一张颜色相近的浅蓝色卡纸,用钢笔和尺子自己炮制了一张“听课证”。拿着这张自制听课证,她成功混进了复习班。在那一年时间里,陈慰安到处蹭课,长的一个月,短的几天。这也是当年她搜集复习材料的唯一途径。

  在那个年代,铁路、银行和邮电被并称为三大“铁饭碗”。填报志愿时,陈慰安毫不犹豫选择了邮电系统的大学。

  1978年9月的一个上午,陈慰安听到邮递员喊她收信。打开门,一个黄色的大信封被递到她手里。“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邮递员说完这句话就走了,她却高兴得愣在了那里。陈慰安以305分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邮电学校。她也成为长郡高69班考取大学的5人中唯一的女生。

  记者杨杰妮

  [70后]

  那年校园,有她“挤独木桥落水的影像”

  人物档案:曾红艳

  出生年代:上世纪70年代初

  录取学校:四川大学

  晒到膨胀起来的风追着地面的尘土,扬起又落下,凸起在地面上的石块在风过之后一块块十分洁净。曾红艳骑着她父亲的“二八式”自行车,在自家院子的土坪里乱窜,她决意让车轮碾到那些耸起的石头,翻车,腿上破皮,爬起继续碾。一旁她的父母知道她在惩罚自己,但不敢言。

  那时是1990年的夏天,那天是她高考失利后回到常德汉寿乡下家里的一个日子。她看待自己如同绊脚石一样不顺眼。她羡慕童安琪。

  童安琪,是她高中班主任的女儿,比曾红艳高一届。这个女孩影响到了汉寿一中里所有想考大学的学生,包括曾红艳。这个女孩考上了北京交大,童安琪的名字在1989年汉寿一中高考录取名单榜单中特别耀眼。曾红艳在榜单前围观,看到当年学校的录取率20%多一点。曾红艳初略算了一下,自己所在的年级360多人,有6个班,她在班上成绩居10名以后,按这个比例一算,来年她“拿不到录取通知单”。

  一年后的1990年夏天的那场高考,曾红艳自己真的出局了。

  除了骑车乱撞石头外,曾红艳在1990年那年夏天乱了方寸。班主任童老师是个爱才之人,当年9月劝曾回汉寿一中继续补习。曾走到校门口,又拽着父亲返回了乡下,“读书可以,但要到别的地方去读”。此时,在那个校园里到处都有她“挤独木桥落水的影像”。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像汉寿一中这样的重点中学,有当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当地最好的学生。曾红艳到乡下中学卧薪尝胆,显然有些失策。

  从县城到乡下只有十多公里距离,曾红艳在乡下读了半年之后,越发觉得自己离考上大学的梦想远了。童老师当时仍在执意建议她到汉寿一中来插班。这一次,曾红艳来了,备战自己的第二次高考。

  曾红艳知道自己第一次高考失利在自己的强项语文科目上。她有印象1990年的那次高考,第一堂考语文,在前半个小时的考试中她手一直抖,笔好几次抖落到地上。

  即使到事隔20多年的现在,她仍然有时候也因紧张弄砸了事情。尽管她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有授课的砥砺,有拿到普通话测试员证书前那场异常艰难考试的打磨。

  1991年在汉寿一中插班锻造半年后,曾红艳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高考。第一场考试之前,她跑到校园池塘前,特意去找睡莲。睡莲慵懒地躺在水面上。她跟它说,“你晓得什么叫高考吗?”十分钟后开考了,曾红艳又折了一条杨柳枝,压住了步子往考场走,杨柳枝在手上甩出嗖嗖的声音。她是比较靠后走进考场的考生。

  那一年,据她父亲打探到的消息,她是全县第一名。记者颜宇东

  [80后]

  受“跳龙门”表哥影响,他选择来湖南读书

  人物档案:陈计伟

  出生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

  录取学校:湖南大学

  与打篮球的70后表哥不一样,陈计伟这个80后随着他这一年代人的大流踢足球,特别爱踢的那种。但他当年高考目标确定跟他的表哥有关:不在安徽本省读书,只考湖南的高校。

  陈计伟是安徽泗县人,1996年到1999年期间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泗县一中读书,那个学校每年能有两三个学生到北大、清华读书,上重点本科的有二三十人左右,其他学生大部分也能被各类学校录取。

  陈计伟当年在班上成绩中等,再加上1999年那年全国开始扩招,属于有希望的那种。他的纠结在于,到哪个省去读大学,读哪所大学。

  陈计伟高三那年,他的表哥已经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这是陈家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是陈家所在的农村“跳龙门”的代表。

  那一年当中,两人信件交流不少。

  安徽泗县与山东曲阜比较近,耳濡目染到了曲阜的礼教影响。陈计伟当时确实有些不习惯,觉得在家庭里、在长幼之间礼数太过繁杂。在安徽泗县高三的教室里,陈计伟偶尔会想起表哥信件中写到的湖南人情故事。他下定决心,考湖南的大学。

  1999年7月,高考终于来临。按照当年的做法,学生先估成绩再填志愿,成绩要到志愿填完之后才揭晓。这也是当年出现很多考生失算的原因。

  全部考完之后,陈计伟给自己估分510分,第一志愿填的是湖南大学,第二志愿分别是长沙铁道学院、长沙理工大学。

  成绩公布。陈计伟520多分,在几个踢球的同学里面排在第一。

  那一年,他被湖南大学录取。之后,他在湖南读完了博士,经宁乡“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到了宁乡县工作,目前这位80后在当地历经铺乡当乡长。

  “那时候,我只信我表哥的,我当时也觉得他讲得有道理”,陈计伟说。

  记者颜宇东

  [90后]

  不仅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

  人物档案:胡璇

  出生年份:1992年

  录取学校:湘潭大学

  2011年的高考又要在阴雨朦胧的天气中度过了。室友感叹。

  “是不是每年高考时候都要下雨啊?”19岁的胡璇(化名)皱了皱眉头。去年的6月7日,作为怀化一所中学的文科尖子生,胡璇在父母的陪同下搭着校车赶往了考点。连续几日的阴雨使得本是焦虑不安的她更是无法平静,英语考完以后,发挥得不很好的她禁不住大哭一场。

  “几乎是参加考试以来,成绩最差的一次。”后来的考试结果出来,她考了584分,最终被湘潭大学录取,就读于文学与新闻学院。而她们学校三百多人文科考生,最后上了重本的只有10%。

  其实这个成绩已经算不错了。

  2010年,湖南高考录取率超过83%,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考好大学依然很难。当年42万考生参考,录取一本的学生只有2万余人。

  但作为学校的“种子选手”,胡璇的理想就是想考一个好大学,她曾经模考考过640多分。胡璇所在的这个班是仅有20个人的尖子班,平时压力很大。胡璇心目中的备考偶像是一个异常勤奋的学生,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她也成为了一名拼命三郎式的学生,面对班中已经被保送的同学和异常优秀的同窗,强大的压力始终像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危机而又沉重。高考前2模考试失利,一时无法释怀的她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不过效果不好。

  “有些事情现在看来其实挺可笑的。譬如高考前一天晚上,我还看书到深夜!总觉得自己如果不看肯定会错失些什么,而看了说不定能捞上几分。”胡璇感叹,但我和我的同学是真的想考一个好大学啊。实习生刘卓然 记者胡力丰

  微高考

  @张之俭:这两天主要任务是找笑话,帮孩子减压。先是下载了《中华相声大系》,其中也有名家作品,过去听津津有味,现在半天都没有“包袱”出来。也难怪,过去有肉吃那个叫神仙日子,现在山珍海味都吊不起胃口,小菜最好是“特供”。好不容易找到周立波,平均十秒一个笑点,这个不错,今年高考就用立波。6月6日 14:55

  整理/记者杨杰妮

  @张之俭:马上就是高考了,一向不紧张的孩子说有点紧张了。我早就储备了一些笑话,专治紧张情绪。我跟他讲了网上最流行的笑话:为什么屈原要在端午节那天死了?因为端午过后是高考。他害怕第二天要高考。文综不会,理综不会,数学英语不会,唯一语文有点把握,但写作文又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无奈投汨罗江也。6月5日 19:02

  @张之俭 湖南时事评论员,儿子高考

  @秋风落叶舞:高考很吉利的,你看这个时间678,意思就是“录取吧”!哈哈,看到这个是不是要轻松很多?

  @六月致夏:我爹要是这么用心给我找就太给力了。

  微博接力,一小时找到准考证失主

  本报长沙讯 次日就要高考,却于前一日把准考证给弄丢了,这事搁到谁身上都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啊,西安市四十六中的李聪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好在有惊无险。

  6日下午3点多,在西安市雁塔区招生办门口,满头大汗的高考生李聪,拿着他中午发现丢失的准考证,是又惊又喜,而令他没能意料到的是,从未玩过的微博这次立了大功。

  “十万火急!”6日下午两点,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寻人消息,称热心市民捡到名为李聪的高考准考证,问有谁认识他。

  该微博发出后,在短短数小时内,被网友转发了两万多次。“明天早上去考点门口等吧,肯定可以找到的!”网友“幸福的谭小谭”如是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再次更新微博,说已通过雁塔区招生办找到了李聪本人,并感谢网友的转发,尤其是感谢网友“曹大刀”帮助联系招生办工作人员。记者耿红仁 实习生刘一童

  女孩差点放弃高考

  本报长沙讯 因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17岁的曹宇丢失了身份证和准考证。昨天,她经历了悲喜交加的一天。上午还差点决定放弃高考,下午就被老师告知补办证件“没问题了”。

  昨天上午,记者试图联系曹宇的妈妈,“算了,我们不想麻烦别人,今年就不考了。”电话那头,这位女士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难道就这么放弃?曹宇的舅舅梁先生说,3年前,曹宇的父亲在车祸中过世。为了抚养两个女儿,妈妈来到长沙打工,在一家歌厅当服务员,一个月能赚到1000块钱。曹宇总是自责成绩不好,对不住妈妈的辛苦。峰回路转的是,昨天下午4时许,曹宇妈妈告诉记者,学校班主任已经在补办证件,进入考场应该不成问题。记者张莹

(责任编辑:UN9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