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台湾食品添加塑化剂事件 > 11台湾毒饮料消息

港媒:塑化剂风暴冲击大 台应尽速平息风波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4日11:21
  中新网6月14日电 《香港商报》13日刊文说,台湾塑化剂风暴冲击大,影响台湾形象和声誉。台湾当局应做好管理、快速消弭恐慌,让事件尽速落幕,“严管头尾两端”,把最上游的原料列入管制,建立足以追踪其流向的“足迹”,避免流入不该使用的产品中,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文章摘编如下:

  塑化剂风暴一发不可收拾,被“塑化”的食品越检验越多,台湾俨然成为“塑化”总部,又由于添加塑化剂的食品输出,波及15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台湾的全球形象和声誉,灭损台湾整体经济发展,尤使岛内民众普遍出现“塑化剂恐惧症候群”。迄今,台湾社会恐慌持续蔓延,厂商损失不断升高,民众不知何物可食、何物可饮。其实,台湾当局应该采用严惩重罚的自主管理制,风波才不会不断扩散,难以平息。

  台食安体系临挑战

  塑化剂污染民生产品事件,可以断定为台湾今年度最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此一事件之发现也突然,其扩大也飙烈。自塑化剂案发生以来,被“塑到”的产品之品项、厂牌,透过台湾当局的发布,每天逐渐增加,让民众恐慌不断扩散。而台湾当局相关单位有限的人力,也难以短期迅速地完成所有产品的检验,结果市况越来越差。

  追本溯源,恰如“老太婆的棉被盖有年矣”,属于“第四类毒性物质”而不准添加于食品的塑化剂,污染食品已有相当长久的时间,台湾花费30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食品安全体系,就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尤有甚者,以往响当当的招牌“台湾食品,安全保证”竟黯然失色。可能被塑化剂污染的台湾外销食品,得像岛内一样下架受检,台湾的“外贸局”还进一步通告外销食品必须检附合格证明,事属前所未有。外销食品“自主从严把关”,这是取信于输入地的必要之举,但塑化剂在岛内污染食品产生毒害,其危害层面可能更大、时间跨度可能更久。

  塑化剂风暴凸显出许多我们长期忽视的迷思,例如:品牌是不是质量保证的万灵丹?有品牌比没品牌的产品来得好?“俗搁大碗”(意指“量多又便宜”)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好康的”(意指“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是否经当局认证合格的厂商是可以完全信赖的?

  现在消费者在喊冤,厂商在挽救商誉,台湾当局在补破洞,这都是不得已的后果。首先就台湾当局的“补破网”作为而论,台湾的“卫生署”发动D-day,目的在于进行全面性的大扫毒(塑化剂),希望能够“亡羊补牢”;并将修正“食品卫生管理法”,对产品添加塑化剂从重量刑、从重罚款,希望能够“以儆来兹”,双管齐下,应该可以对塑化剂产生“隔绝”之效而铲除其“毒害”,以找回消费者的信心。

  加速食品安全改革

  尤有进者,台湾当局尚应利用人气可用之时,加速食品安全改革,增列预算,加编人力,发挥政治良心,将食品安全视为最基本的施政重点,将食品安全列为公营事业采购单位的重要考核指针。

  其次,就消费者的立场而言。消费者不宜过度惊慌,也不必全面拒买;应选择台湾当局公布的合格品牌给予大力支持,以形成正面的效应或良性循环。假如一时不能放心,可以多吃素材、少吃加工食品,回归自然,鼓励有机食材,可以减少摄取过多糖分及热量,并避免吃下不必要的添加物。

  第三,就厂商如何挽救商誉而论。厂商的采购单位务必立即强化“供货商管理”的专业知识,利用采购权发挥制裁力,督促上游厂商“不能、不敢、不忍”为非作歹,采购单位也要能善尽客户代理人之角色。

  最后,在台湾当局有限的资源与人力下,要做好管理、快速消弭恐慌,让事件尽速落幕,就该“严管头尾两端”,把最上游的原料列入管制,建立足以追踪其流向的“足迹”,避免流入不该使用的产品中,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而对最下游的食品、饮品及各种消费品,就该抓最终通路商,对贩卖含有塑化剂的食物、饮料之店家给予严惩重罚。此种威吓惩戒,会让店家往上游的生产厂商去做要求,如此才能建立可长可久的自行管理制度。基此,台湾当局只要重点抽查检验,即可保障整个市场的安全。(潘锡堂)

  作者:潘锡堂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