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远征军同学照片
|
李晓声在战场上的照片
|
陈方华当年在学校的照片
|
李晓声的遗像 快报记者 李梦雅 摄
|
1943年春季,李晓声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当他在校园里看到一张部队招收英语翻译的通知后,这位一心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陈方华等同学。经过面试之后,李晓声和陈方华等人成了中国远征军的一员。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已经90岁,李晓声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和老同学、老战友陈方华再见一面。今年5月21日,他的小儿子通过微博寻找父亲的老战友。6月7日,陈方华老人的声音从湖北武汉传来,但还没等到两位老同学、老战友见面,李晓声便在6月9日离开人世。李晓声的儿子李英援连连叹息,“太可惜了,两位老人都已90岁,本想在他们离世之前了却这一心愿,但来不及了。”不过,昨日两位老人的儿子均表示,如果有时间的话,他们肯定会重聚,以完成父辈的心愿。
快报记者 李梦雅
@远博1288:与家父一同参加远征军的武大6同学照,其中:薛佩玉在文革中不堪凌辱而自尽,陈文林已于上世纪80年在南开病逝,除家父健在外,其余的三位在哪里?武大的朋友,能帮帮忙吗?
微博寻人
90岁老兵身体虚弱,儿子替父找战友
5月21日,一条微博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发出这条微博的网友叫“远博1288”,“与家父一同参加远征军的武大6同学照,其中:薛佩玉已走,陈文林已于上世纪80年代在南开病逝,除家父健在外,其余的三位在哪里?武大的朋友,能帮帮忙吗?”随后,很多关注中国远征军老兵的网友,积极地在网上予以转发,并一起帮忙寻找。
“远博1288”的真名叫李英援,他表示,自己的父亲李晓声曾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老人退休之后,他陪父亲一起整理以前的资料,看到以前的老同学、老战友的照片时,父亲总唏嘘不已。言谈中,老人透露出想寻找故人的想法,特别是一起参加远征军的六名武大同学。
孝顺的李英援知道之后,马上利用手头上的线索进行寻找。因为年份太久,他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其中两人的消息,但两人都已故去。“其实我父亲最牵挂的,是一位叫陈方华的老同学,两人在学校期间感情最好,他和我母亲也都是历史系同学。”李英援说,多年来,他尝试写信、找人打听、打电话询问等各种方式,但收效甚微。
今年5月初,一向身体很好的李晓声突然变得虚弱起来,咳嗽不断。李英援明白,父亲已经90周岁,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不多,替父寻人一事应该加速了。想到最近有不少人在微博上找人,于是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5月21日早晨5点多,发出了这一条微博。
当年故事
大学生投笔从戎加入远征军
李英援说,虽然父亲李晓声晚年生活条件不错,子女也和睦孝顺,可对故人始终念念不忘。那么,李晓声老人为什么要苦苦寻找陈方华,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过硬的交情?将父亲寻找老同学的消息放在微博上的是李英援,故事还得由他来讲述。
10名大学生“远征”
李英援今年58岁,是李晓声的小儿子,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李英援告诉记者,父亲李晓声出生于1921年,1940年,李晓声在当时的中央大学学习医学,1942年,因为对学医兴趣不大,李晓声重新报考了武汉大学哲学系。
就在李晓声来到武大上学的第二年,学校贴出通知:要在学校招收英语翻译。李英援说,那时抗日战争到了很艰难的时段,父亲一直很想为国家做点贡献,一看英语是自己的特长,就马上报了名。
经过学校初选,李晓声、陈方华等10名武大学生,到重庆参加面试后通过考试,随后参加了第二期远征军,职位为少校。李晓声等人刚参军的时候,被安排到了昆明一家步兵训练中心,由于教官是美国人,学员都是中国远征军官,上课的时候,李晓声在旁翻译。
分配在医院和前线
一段时间后,由于战事吃紧,李晓声经“驼峰航线”抵达印度,没多久,二战史上极其惨烈的中美英印缅盟军与日寇的缅甸密支那攻坚战打响,有医学基础的李晓声被分配到了美军施贵医院,而陈方华则被分在战斗前线,两人就此分开。
战斗期间,两人唯一一次见面是在前线,运送伤员的李晓声碰到了头戴钢盔、背着冲锋枪的老同学。因为战事紧张,看到对方都还活着,两人短暂寒暄后便匆忙分开。“父亲跟我说,在战场上他最牵挂的是老同学的安全。”李英援说。
密支那攻坚战之后,李晓声又跟随部队参加了八莫、南坎战役。1945年6月,战斗基本结束,李晓声等人也重新回到国内。“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西南大后方的补给线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李英援说。
一别多年
战后重回学校读书
毕业60多年没见过面
据李英援介绍,当时回国后,远征军一般有3条出路:一是回学校读书,二是做外事军官,三是到军调小组。李晓声、陈方华等6人选择继续回到大学读书。
回学校后曾合影留念
从前线归来,又经历了战争生死的考验,6位同学都觉得非常不容易。聚会时,为了纪念6人远征军的经历,他们在学校拍下照片纪念。
“这张照片不但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他们的友谊,他们都是一起经历过出生入死的人,这份感情非常人所能理解。”李英援说。
值得一提的是,李晓声回到学校读书之后,认识了现在的老伴,也是武大历史系的万永范,两人相识相恋,并于1946年在常州结婚。而由于陈方华也同在武大历史系学习,两位年轻人又因为这份渊源,走得更近,平日里除了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之外,还经常聚在一起聊天。
毕业之后就断了联系
1948年,李晓声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常州市辅华中学(现常州市三中)任教。而抗美援朝爆发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在有两个孩子的情况下,李晓声首当其冲,又毅然奔赴朝鲜。
1951年,从抗美援朝战场返回的李晓声又继续到教育岗位上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李晓声先后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外语教研组组长,后又被推选为常州市外语教研会首任理事长,常州市翻译学会首任副会长等。并为第七、八届常州市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首届常州市委委员、教委主任。1986年,老人从学校退休,在家安度晚年。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由于通讯不便,李晓声和陈方华断了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就在李英援发出微博一个星期后,此前还能骑着自行车满街转的李晓声,却因为身体不适突然住进了医院。
寻人成功
媒体帮忙找到故人
正筹划见面老兵却突然去世
父亲的病让李英援焦急不已,同时困扰着这个孝顺儿子的,还有父亲最后的心愿。
媒体帮忙,找到当年战友
到了6月份,寻人之事有了转机。原来,武汉当地的一家媒体发现李英援的微博后,马上和李英援取得了联系,并在6月7日刊登出寻人稿件。6月7日早上9点多钟,李英援接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一个电话。“我是湖北大学的,我认识陈方华。”之后,第二个、第三个电话又接连响起,分别来自湖北沙市陈方华的弟弟,和武汉陈方华的儿子。很快,同样年过九旬的陈方华的声音,从遥远的武汉真真切切地传到了常州。那一刻,李英援泪流满面。
李英援说,虽然和父亲一样都是90岁高龄,但退休前是湖北大学教授的陈老思维清晰、谈吐流畅。由于陈老和父亲、母亲都是同学,还回忆起了很多往事。这一刻,是李晓声老人自1948年与陈方华失去联系后,首次获悉对方的消息。
“其实,陈老和我们取得联系的时候,父亲情况危急,已经无法再与电话那头的老同学老战友通上电话。但是我把这一好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老人的眼睛眨了眨,我知道,父亲在心里高兴。”李英援说起这一刻,欣慰不已。
老兵突然去世,后代决定见面
为了方便以后见面,两位老兵的儿子相互留下电话和电子邮件。不过,就在双方子女筹划着双方如何见一面时,6月9日下午,李晓声突然离世。
在常州浦南广景苑的家里,李晓声老人的遗像摆放在他最爱看的《中国老兵》《缅甸外科医生》等书籍上面因为有着中国远征军和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偏爱看这些书籍。在进门右边的卧室里,李晓声的老伴躺在床上,用流质维持生命。因为瘫痪昏迷,老人家还不知道老伴已经离去。
由于沉浸在悲痛中和处理父亲的后事,李英援一直没有上网,等到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李英援在电子邮箱中发现了几封陈老儿子传来的全家福照片以及慰问邮件。就在李晓声去世的当天,陈老特地让儿子寄来了500元慰问金,取款通知单上,他特地让儿子写上:“盼晓声老同学,老战友早日康复!”
随后,陈老得知了老同学离世的消息,同样盼着见一面的他伤心不已。“当时听说李老在寻找我父亲时,我父亲是百感交集,他当时非常激动,也特别想见见老同学老战友。”昨日,通过电话,陈老的儿子告诉记者。不过他表示,虽然父辈之间不能如愿见面,但是有机会的话,他们小辈可以替代父母见面,了却两位老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