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称未来或有9级大地震 抗震教育从娃娃抓起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8日00:44
  中新网6月18日电 截止至6月18日,日本3月11日的里氏9.0级地震发生已满100天。地震海啸夺去了逾1.54万人的生命,1万多人失踪,福岛核危机阴云仍笼罩在日本上空。日本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未来遇到比日本地震破坏力更大的强震时,该如何应对?中新网记者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进行了采访。

  不否认未来再有9级强震

  张晓东指出,地震是人类无法控制其发生与否的自然灾害。通常认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人类有感的地震只是其百分之一,造成伤亡和损失的就更少了。

  而且,地震的发生具有波动性,可能今年全球7级地震次数多,明年次数又少了。有的地震震级不高,但发生在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的地区,造成的伤亡可能就比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的高震级地震要大得多。

  他表示,1960年,智利发生了9.5级地震,是观测史上记录到规模最大的地震;而日本今年发生了9级地震。既然这样的地震在历史上发生过,现在也发生了,就不能否认未来有发生9级、甚至更高级别地震的可能性。

  此外,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从1900年开始对地震有可靠记录,此次地震为100多年观测史上的第五强。

  他指出,2004年年底,地震引发了造成20多万人死亡的印度洋大海啸,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地球又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仅在2010年,全球就记录到28次7级以上地震,大大超过多年平均数据。而且,前两次地震活跃期都持续了10年以上,按照这一规律,地球目前应该仍处在地震多发期当中。

  他特别提到,去年智利发生强烈地震,那次天灾和此次日本地震,占据了全球地震强度前五名中的两个席位。而智利和日本,一个在太平洋东南部,一个在太平洋西北部,这意味着,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未来活动很可能走强。

  日本抗震有经验 国民冷静很关键

  张晓东表示,他曾亲赴日本考察过1995年阪神地震的震情,比较了解日本当时抗震防灾的一些情况。日本今年发生9级地震,他也一直从多种渠道了解、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感受有三点:

  一,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多发的国家,抗震、减灾有经验,此次抗震救灾的工作总体上还是有序的,进展比较明显。日本9级强震诱发大海啸,由于其房屋建筑在抗震方面做得不错,起到了好的抗震作用。从统计数据来看,这次地震中大部分遇难者是在海啸中丧生的,而非是因房屋倒塌导致的死亡。

  他说,海啸与地震存在着关联,但不是所有发生在海里的地震都会引起海啸。海啸的形成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地震震级足够高,一般认为大于6.5级,地震断层错动要有垂直错动分量,海水要足够深,海浪到达海岸时,海岸快速变浅等。此外,海底火山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

  他认为,在日本房屋抗震能力较强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诱发大规模海啸,死亡人数应该说会大幅降低。

  二,日本的预防、预警机制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可以说减轻了灾害。

  首先,用于预防大规模海啸而修建的防浪堤作为直面海浪冲击的第一道防线,虽然在这次海啸中被冲毁,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海啸的冲击力。而且,由于海浪冲击防浪堤有一个被阻挡的过程,为人们逃生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其次,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海啸预警在海啸到达之前就发出了,对人们及时逃生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手段,死亡人数还会大幅度增加。

  张晓东介绍说,目前运转中的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太平洋沿岸的海啸警报。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之后,国际社会又在印度洋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目前这些预警系统将海啸警报快速送往沿岸国家并通知到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每一个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日本国民的防震意识强,抗震和避险知识较丰富,面对大灾时能够冷静应对。虽然灾区生活用品急缺,但是并未出现哄抢的现象,灾区生活能有序运转。抗震救灾工作也在日本政府的掌控之下逐步展开,国民积极展开自救和救灾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海地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损失惨重。海地首都太子港的总统府在震后倒塌,政府功能难以发挥,短时期内形成了政府组织救灾的“真空”状态,抗震救灾工作无法有组织地开展,国民更是无法冷静应对。

  张晓东说,地震发生后,救援当然是越快越好,但救援展开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大震过后,灾区交通会受到影响,没有平时便利,救援队伍从准备、出发到抵达,也需要时间。黄金72小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而且大震当天救出的被困者存活几率最高,这时自救和互救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往后就依次递减,72小时过后,被困人员存活率将大大减少。

  因此,遭遇大震后,灾区民众自救、互助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受伤、受灾较轻的民众可以自发组织起来搜救。国内外民众在地震后,外部救援力量赶到之前,很多也是靠自救互助的,但由于知识、素质和条件的限制,差别还是很大的。

  抗震知识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

  张晓东表示,中国目前对抗震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达不到日本那样的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作为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国家现在很重视防震抗震知识宣传和教育,一些地方举行了地震演练,模拟地震场景,培养人们的防震意识,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民众也可以通过媒体对国内外一些大地震的介绍和报道,了解抗震救灾的知识和经验。

  据了解,国家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7月28日设为唐山大地震纪念日,依托网络、电视、书籍等进行大规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他说,重视对中国民众宣传和普及抗震救灾知识是减轻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抗震知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其避灾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避灾行为。这样在遇到地震等灾害时能本能地做出逃生、保护自己的反应,而不是不知所措。

  日本、美国等国都很重视幼儿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地震知识宣传教育要采取“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也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了。

  他表示,由于防震、避灾包含着许多对幼儿来说高深的专业知识,如何将这种高深转化为通俗易懂,如何让孩子们抱着兴趣去学习这样的知识,需要通过灵活、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以日本为例,不少幼儿园把专业的防震知识转化为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通过故事性强的绘画读本、做游戏等方式将避震知识贯穿在其中,让儿童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小学、中学课本里也会提供这样的知识,这样使得日本民众从小就培养出了很强的避灾意识。

  张晓东特别强调,人类历史上数次发生了破坏力大、导致重大伤亡、惨重损失的地震,但人类对于灾难的关注度无法一直维持。随着时间推移,当时触目惊心的灾难似乎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了,渐渐被人们淡忘。

  但是,也许正当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时候,新的灾难来袭,没有从上一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增加防灾知识的人就可能陷入被动的境地。由此,张晓东强调,长久的、不厌其烦的防灾宣传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奏效,可以让民众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一切损失降到最低。

  张晓东表示,由于地震是不分国界的,它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上这方面的合作研究很多,中国也一直参与和组织这方面国际合作,因此,地震研究还是与国际接轨的。他指出,地震预测仍是人类孜孜不倦试图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他相信随着人类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