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90年光辉历程中,积累了许多优良传统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艰苦奋斗”尤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艰苦奋斗,主要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它的意义早已超越特定时期的工作号召,凝聚、升华为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
站在建党九十周年的历史起点上,艰苦奋斗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从崇高的精神殿堂步入全面制度化的康庄大道,为中国共产党成就新的历史伟业奠定坚实的制度之基。(《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6期)
艰苦奋斗的生命力:始终为时代和人民所需 2011年4月2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这里进行。台下数千听众几十次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人一次次擦拭泪水。人们为何如此感动?因为他们不仅听到了、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如何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更看到了一种伟大传统强有力的延续:杨善洲同志用自己的一生,为艰苦奋斗的传统写下了新的时代篇章。
“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杨善洲这样的共产党员的自觉传承上,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为时代和人民所需要。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率领新一届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专门针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一次全面总结、丰富和深化。重温这篇经典文献,我们当能对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国内外严峻形势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党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我们可以看到,艰苦奋斗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其现实生命力反而愈加旺盛,典型人物、事迹仍在不断涌现。对于那些甘于“自讨苦吃”、保持着艰苦奋斗精神的人和事,人民群众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和喝彩,这本身就说明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2009年,一项权威网络调查表明,81.5%的人认为人民公仆应该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同年,河南卢氏县委机关长期坚持在土坯房办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许多人说,这才是共产党应有的工作作风。
21世纪已告别前10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些长期的矛盾和问题仍需要继续加以解决:金融危机下保持经济增长的困难性、高耗能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反腐倡廉形势不容乐观等等。面对新形势,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两会等不同场合提出,执政党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制度化:时代新课题,实践新探索 任何一种精神传统都需要实践和制度的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存在。经历90年磨炼的艰苦奋斗传统,在新的时代考验面前,必然要选择制度化的康庄大道来继续它的征程。
湖北武汉江汉大学延安精神研究院副院长赵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带头垂范和一系列铁的纪律、严密的制度安排。
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颁布了会计制度、预算制度、报告制度及统一贸易制度,严格划分了收入、支出、保管和审核四大系统,相互制约,以防止贪污浪费现象的发生。边区政府规定,公私费用必须严格分开,一切私人开支,均“不能出公家账”。禁止办“高级酒席”,不论公家还是私人,不得铺张浪费。同时,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
经过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对艰苦奋斗传统的制度化逐渐深入。胡锦涛同志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明确提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实际上涵盖了艰苦奋斗走向制度化的两个层面:一是旨在反对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消极之风,二是提倡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
当前,党中央出台了大量的刚性约束制度,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到《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等,一张以法纪刚性约束为主的预防、惩治腐败的大网已经织就。
在提倡艰苦奋斗、昂扬进取方面,中央一再三令五申,并于2010年7月发出《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要求的通知》,再次提出六条举措。针对党员干部个人转变作风方面,中央在坚持思想教育、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同时,也在反腐倡廉的制度安排中有所体现,其中问责制的完善尤其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力促干部作风转变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制度化的探索。云南昆明推出“党政机关公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工作,封存所有公车,拍卖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为必备公车,领导干部步行、骑车、打出租办公的俭朴风气初步形成;湖南衡阳市出台“干部参加劳动锻炼制度”,市、县两级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10天,乡镇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24天,并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思进取的“庸官”的治理,浙江等地的举措也颇有新意。
艰苦奋斗的新使命:完善制度体系,丰富实践内容 必须看到,要将艰苦奋斗精神全面落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方面,离群众的期待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
享乐主义、不思进取的不良倾向在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相当严重,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人民群众诟病最多的就是居高不下的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耗费这三公消费以及“天价政府采购”“奢华庆典”“豪华办公楼”等奢侈现象。
有评论指出,我们当前在艰苦奋斗的制度化安排上,既有制度不够完善的一面,也有制度执行不力的一面。虽然反腐败制度较为完善,但那毕竟只是为干部作风划定了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作风的期待则远在底线之上。
在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方面,往往以讲话、文件形式提倡的多,以硬性统一标准、刚性问责制度约束的少。以三公消费为例,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出台文件要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但一直缺乏监督问责制度以及可供操作的标准和方法。当前,迫切需要在总结各地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艰苦奋斗的制度化做出全面、可操作的政策安排。
此外,有专家建议,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社会都需要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勤俭节约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传统与其一脉相承,但是我们今天依然看到“未富先豪”、奢侈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的资源紧张等恶果已经显现。因此,只有在全社会大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方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留下宝贵的空间。
值得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上述问题,指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2011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控制三公消费零增长、公开预算让群众监督等均作出了承诺和安排。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方面,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治理“奢华庆典、峰会”及“炫富广告”等,另一方面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和低碳生活。
艰苦奋斗,从实践到作风,从精神传统到制度建设,走过了90年的不平凡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虽然艰苦奋斗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制度化之路还任重道远,但是方向始终明确,旗帜高高飘扬。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下,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定会在全社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作者:王新亚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UN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