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水利护航全国夏粮生产“八连丰”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6月26日21:08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姚润丰)河南夏粮喜获九连增,河北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2011年,尽管天公不作美,但中国的夏粮生产“有惊无险”,照样赢得了第八个丰收年。近日从农业部传来好消息:我国夏粮增产已成定局,这是连续第八年丰收。

  兔年春节,正当北方冬麦区返青拔节的关键时节,一场罕见的特大春旱扰乱了小麦生长的脚步,给夏粮生产“八连丰”蒙上了阴影。为夺取夏粮食丰收,各级水利部门紧急行动向旱魔宣战,通过周密的部署,科学的指挥,精确的测报,精心的调度,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以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抗旱战役实现了大旱之年大丰收。

  冬麦区罕见干旱威胁夏粮丰收

  从干旱到大旱,再到罕见大旱,继去年西南特大干旱后,年初罕见的干旱再次降临北方冬麦区,2011年的夏粮生产注定不能完全依靠上天的恩赐。

  枯黄的麦苗、干涸的水渠……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上旬,我国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降雨持续偏少,累计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5至9成,重旱区长达100多天无有效降水。截至2月上旬,冬小麦受旱面积达到最大,仅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8省麦田受旱面积累计达1.12亿亩,尤以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山东的旱情最令人揪心,也使得今年的粮食丰收变得难上加难。

  旱情就是命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工作,1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了支持抗旱救灾的政策措施。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中央财政在已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亿元,对受旱严重的6省60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每县补助设备购置费200万元;对6省小麦抗旱浇水平均每亩补助10元;安排抗旱物资储备资金2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出台的一系列抗旱扶持政策和强农惠农措施,对抗旱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少有的。”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1月30日的国家防总抗旱工作异地视频会议上说,旱情造成的影响不仅对于夏粮生产举足轻重,还关系到全年粮食生产的预期和市场走势。必须要全力打好抗旱保春灌、保春播这场硬仗,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随即,国家防总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伴随着应急预案的启动,一条条指令火速发出,一项项措施付诸实施,一场保粮食丰收、保饮水安全的抗旱减灾攻坚战在北方大地迅速打响:国家防总、水利部迅速制订《抗旱工作方案》;加密抗旱专题会商,先后召开8次抗旱会商会;发出10个紧急通知,对各地抗旱分别提出明确要求;派出56个工作组,现场指导地方科学抗旱……

  大旱之年彰显水利工程兴利减灾作用

  “这管子不渗水,节约水,浇得还快啊!以前一天半,现在不到一天就浇完了。”3月30日下午,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郝园村村民杜龙信拿着前几天刚刚领到的射频卡,一边给他种的7亩麦田浇返青水一边对记者说。和以往地头上长长的小白龙不同,今年他家浇地采用的是一张射频卡,把卡片往田头的刷卡器上一插,地头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个水管,中途没有半点浪费,水就直接流入了麦田。

  这是桓台县去年底刚刚完工的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0年项目。据了解,这项工程较之传统的地上土渠引水,每亩年可节水125立方米,节电22.9千瓦时,为桓台县的抗旱保丰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有无工程两个样,有水无水两重天。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在应对这场罕见干旱中,正是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和灌区,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坝、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据了解,在抗击特大干旱期间,黄河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至900立方米每秒,妥善解决了引黄济津、济冀用水,有力保障了河南、山东引黄灌区以及中游山西、陕西引黄灌区的灌溉用水需求。江苏省通过江水北调向淮北地区累计提供抗旱水量5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20多万亩。山东省引黄灌区引黄水量超过17亿立方米,全省抗旱浇灌面积3200多万亩。河南省通过清淤疏浚增加引黄水量,对井灌区进行机电配套,累计完成抗旱春灌面积5400多万亩。陕西省开动各类水利设施,坚持破冰提水,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冬春灌,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850多万亩。

  攻必克,战必胜。据水利部统计,重旱区8省抗旱期间,累计启用机电井170万眼、泵站1.7万处、机动抗旱设备299万台(套),提供抗旱用水210多亿立方米,累计抗旱浇灌麦田2.02亿亩、3.6亿亩次,有效保障了冬小麦顺利返青拔节,为夏粮丰收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各地通过采取打井、新建应急水源工程以及拉送水等措施,及时保障了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粮食长久安全必须远谋农田水利

  “逢灾必减”曾是我国粮食生产多年的写照,面对今年的罕见旱灾,夏粮依然丰收得益于政策支持,抗灾有力和科技支撑。从去年西南五省大旱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旱灾,在极端气候事件常态化考验我们“与天奋斗”的智慧和能力的同时,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显得尤为迫切。

  “在今后乃至中长期内,我国增加粮食产量仍有很大资源和技术潜力。但制约粮食增产的因素也不少,主要是三大制约:一是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二是粮食比较效益低、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加快上升的约束不断强化;三是农业自然灭害多发重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利在抗御这场干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夏粮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受旱农田中,约20%多为“望天收”,缺乏水利设施和灌溉水源,没有灌溉条件,只能采取打深井、架设临时机泵抽水或者拉水等措施进行应急灌溉,抗旱难度大、成本高。部分灌区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导致抗旱能力下降。

  抗旱基础工作薄弱。一些地区因粮食持续丰收,在思想上有所懈怠,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靠天等雨的侥幸心理,对旱灾防御重视不够;一些地区抗旱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不够落实,抗旱组织不健全,基层服务体系缺乏;一些地区抗旱工作方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没有必要的抗旱物资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业之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迎来了全面提速的重要机遇期。年初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

  可以预期,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田水利等抗旱薄弱环节将得到全面加强,干旱防抗综合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届时,面对大旱,我们将从容面对,迎接更多的粮食丰收年。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