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舒婷与诗人、学者共话诗意人生:诗歌不会灭亡

来源:山东商报
2011年06月28日11:59
舒婷
舒婷

  商报消息 (记者 张晓媛) 昨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红色历程·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宣传画展览”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为主题,旨在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以高昂的艺术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展示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推进山东省艺术繁荣发展。   

  本次展览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展览从七百余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258件作品,入选作品的作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作品均为师生原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主题性与艺术性并重,创意性与历史感同存,富有精神感召力、艺术感染力和鲜明时代感。   

  昨日,著名诗人舒婷应邀来济南参加诗歌朗诵会,并与桑恒昌等十余位诗人、学者、诗歌爱好者共话诗意人生。文/图 记者 张晓媛   

  诗歌永远不会灭亡   

  但会探索别的形式   

  “作为一个诗人不大接受采访已经不大好了,还不大和人谈诗。”舒婷的开场白令现场气氛轻松、自然起来。“我在大会上从不发言,收到来济南的邀请以后觉得很幸福,全国的省会大概也就是济南没来过了。”舒婷笑称从鼓浪屿赶来济南需要“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一起用。   

  谈及对当下中国诗歌写作的印象时,舒婷笑言:“青年诗人到家中来和老公谈诗时,我都是去泡茶的。”她感慨道:“这几年诗歌变化很快。1986年在上海时,我感觉朦胧诗的绣球刚拿到手里,还没捂热,就几乎被拍死了。现在的‘90后’也有人写出好诗,他们起点不同。缺了哪一代,诗歌的链条都会脱节了。”在舒婷看来。网络让每个诗人梦想成真。好处是,诗歌变成了全民的事了。但同时,读者也心生疑惑,似乎找不到大师了。在一片诗歌的松散之中,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名作了。”   

  舒婷举例说,“1985年,我在法国遇到一个青年诗人,我问他谁是法国最好的诗人。他说,‘是我’。如果现在你问中国当代的年轻诗人,谁是国内最好的,他也许也会这么回答。”   

  很多人都有“诗歌已死”的忧虑,舒婷坦言:“诗歌永远不会灭亡,但会探索别的形式。谁也无法预言明天。”   

  自曝有语言洁癖   

  舒婷说,自己是个“崇尚语言”的人:“假如一个诗人对语言不敏感,表达中没有汉民族语言特别的美感,那他的诗歌就不是汉民族的表达。”   

  过去曾有人批评舒婷的诗歌欧化,舒婷却笑言:“外国人反而说我太古典了。我在语言上有洁癖。有人跟我说,‘你这样追求字字珠玑,会累死你,也会累死读者的。’我的诗,具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人也可以读得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松对语言的讲究和推敲。“舒婷举例说,自己想不到合适词汇的地方,就留出空格。“有时很多年都填不上这一个空格。”她表示,诗歌内在的美需要从潜能和周围吸收很多东西,尤其要吸收当下的表现力和活力。      

  从不刻意用女性角度写作   

  舒婷的佳作《致橡树》和《神女峰》影响了一代代读者。身为女性,她表示,自己从未刻意从女性角度写作。“上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的话题很热门。其实,1985年我和张抗抗、北岛就在法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男女作家面对的其实是同样的问题。专门强调立场和角色,难免有局限性。我在写作时很真诚,如果身为女性而带有女性的视角,这也是自然的东西。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女性主义写作。”   

  谈及脍炙人口的《致橡树》,舒婷谈兴甚浓。她坦言,多年后审视这首诗,觉得有些幼稚。“我自己不大愿提起,但是走到哪里都变成我的代名词了。”她讲起上世纪90年代在海德堡的诗歌朗诵会上的趣事。“那场朗诵会,我特意没将《致橡树》选入朗诵名单,但是结束的时候,有位中国留学生走上前来,深鞠一躬,表示还是想听我念《致橡树》。”舒婷总结说:“《致橡树》代表了自己当时的热情和对爱情的理想主义。到了《神女峰》,其实体现出了爱情观的变化。”   

  舒婷坦言,自从写了《致橡树》,自己好像“经营了一个橡树的苗圃”。“有一年在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一个女研究生呆到最后,哭着对我说,她找不到自己的橡树。以后不断有人来这样对我讲。所以写《神女峰》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动辄就站在悬崖边上。这大概是体现了女性爱情的两个阶段。”      

  曾是诗歌“发烧友”   

  “以前写一首诗得发烧好几天,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发烧友’。”舒婷解释说,当时自己上夜班,利用休息时间写作导致体虚发烧。“有时工作强度很大,晚上写诗就会害怕,当时写诗并非很快乐的事。但是写散文就很舒服,对语言上来说也是个松绑。”   

  舒婷坦言,虽然自感自己后期的诗歌比前期有所进步,但“读者已经不是当年的读者了”。“现在流行的是一些穿越文之类,大同小异,但是受众面广,大家习惯这种消费、娱乐的过程。诗歌承载的东西比较沉重,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这种沉重感、责任感。”

(责任编辑:news4)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