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药材价格猛涨 业内人士称人为炒作痕迹明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29日10:28
  中药材一天一个价

  “药还是那些药,但现在一服的价格都快抵得上原来一星期的了!”6月下旬的一天,省中医院中草药房窗口前,家住济南开元小区的刘萍女士,掂着手中刚抓到的七服中药说。据刘女士介绍,自己患失眠症多年,最初拿一次药(七服)需要90元左右,这两年价格不停地往上窜,最近两次竟然到了近500元。

  “所有药材几乎都涨声一片,一星期内30%-40%地涨是常有的事,甚至到了一天一个价的程度。”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马传江介绍,从2009年9、10月份开始,中药材价格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到2010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好多品种价格翻番,如太子参,从50元/公斤一路到了500元/公斤,整整涨了10倍。

  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中药部经理宗忍介绍,最近两年涨价最突出的中药材主要有三类,一是野生类,桑螵蛸、蜂皇、蝉蜕等,受资源减少、人工成本增加影响;二是部分种植品种;三是原来价值低的品种,如陈皮、益母草、艾叶等,原来的价格分别是每公斤3.5—4元、3元、4.5-5元,现在分别涨到了6元左右、5元、7-8元。

  据监测数据,今年3月以来,中药材涨价进入第4轮高峰。相比以往,此次涨价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猛的涨幅。其中,涨幅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五加皮、太子参、白前,涨幅均超过了400%。而在此之前,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109%,涨幅超100%的品种达96个。

  炒作痕迹明显

  “现在的价格极不正常。”马传江多年从事药材采购,他表示,中药材价格有自己的周期性:每年新货上市前走低,到大量新货上市时价格触底,然后再慢慢往上走……如此循环往复,涨涨落落,一个采收周期内5%-10%的波动。而近两年的价格上涨,已完全打破了上述循环,甚至很多品种产新时价格都不降反升。如川麦冬,今年1月份价格为70元/公斤,而3-4月份产新时,涨到了150-160元/公斤,最近又到了200元/公斤。

  马传江表示:“药材价涨,人为炒作痕迹明显。”一是价格坚挺持续大幅上涨原因不明。药材的生产周期一般要2-3年,即使受灾减产,也要有个延后期,不会这么快就反映到价格上。二是按常规,每年7-8月份是各商家急于出陈清库的低价期,但现在却持续涨价。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地的大型中药材仓库,原来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愁着往外租,现在却都满满当当,甚至成千上万吨地储存同一品种。第三,药农惜售心理突出,原来太子参进货,要多少,给多少,现在要2吨只能给500公斤。第四,市场行情变得太快太“随意”。据介绍,在某著名药品集散地,下了场雨,一类药材的价格就从100元/公斤降到了80元,而等天空刚一放晴,又很快反弹回原位。

  “市场上供应不成问题,还没有遇到哪种药断货买不到的情况。”济南建联中药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清说,“什么也不缺,价格却天天涨。这说明涨价并非因为供需关系变化,而是资本在做祟。”他介绍,一些药材品种主产区还没到采收季节,就有人开始拿钱“包地”、“包产”,广西某地甚至出现了“毁药促价”。“对一些产地相对集中的产品,先拿出资金来囤货,造成市场短缺的假象,等价格涨上去了,再出手。”

  胡清坦言,他们公司特聘的几位老药工,以前对什么月份、哪个市场、哪种药材闭着眼也能知道价格多少钱,现在一天一个价,几十年没见过这阵势。

  警惕崩盘“烂市”

  原材料价格一路疯涨,给中成药生产、流通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好多产品停产,如栀子金花丸,生产成本已高达市场价格的2倍,没法生产。”据宏济堂药厂张自然总经理介绍,原料成本的暴涨,已导致好多品种无法正常生产。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不敢去投标,怕生产不出来。全厂现有148个药品批文中,只有50个左右在正常生产,而且真正能赚钱的产品不多。尽管企业先后采取优化工序流程、提高效率、原材料错峰采购等措施,但已不足以消化成本上涨。

  “零售药店现在是被推着走,只能随行就市,更不敢以牺牲质量来换取价格浮动。”对于当前的生存状态,胡清有些无奈,“没办法,如果价格不涨那么猛,我原本可以主动调价,现在价格涨上去了,表面看销售额上升,实际上利润率并没提高。”

  马传江称,原来药材商们见面多问今天卖了多少货、挣了多少钱;现在成了问囤了什么,囤了多少。各种迹象表明,炒作由大企业、实力强的游资引领,小户也开始加入,各种资金象滚雪球一样被吸收进来,越滚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

  跟“姜你军”、“蒜你狠”的疯狂一样,中药材过度炒作最终带来的将是整个市场的惨烈。胡清表示,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引种中药材,甚至不惜毁粮改种药材。到时产量剧增,市场无序,价格又会一落千丈。“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崩盘?”

  曾有业内人士预言,明后两年,很可能是中药材的“烂市”。马传江认为,“药贱伤农”似乎已是每次价格暴涨后的必然,除了少数炒家获利,这种类型的涨价会打击从药农到病患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人。记者 王凯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