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1岁的唐友才最想的是在生命弥留之际再多见一面吴易雄(左) |
![]() |
吴易雄在村部办起了农家书屋,借书的村民挤满了狭窄的屋子。 |
农忙时卷裤脚下田 常到村民家蹭饭吃
博士后党员的乡村挂职生活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记者 曹晓波 文/图
71岁的唐友才慢腾腾地挪动着双腿,遇到坡度稍大的路面,妻子咬牙背着他走一段,400米的路程,他走了近一个小时,汗水顺着脸上的皱纹滑下。
前一天的晚上,唐友才就决定参加第二天的村支部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以实际发展举措庆祝建党90周年。他隐约感觉到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列席会议了,半年前他被医生告知“只有半年的生命”。他睡觉前还告诉老伴,其实最想的是在生命弥留之际再多见一面吴书记。
吴书记叫吴易雄,鼻梁上厚厚的镜片让不少村民总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重身份: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一年来,阳光在这个“省城来的博士后”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他变得皮肤黝黑,镇政府的干部说,他现在比农民还农民了。
唐友才的出现,显然令正在村部准备会议的吴易雄措手不及,他箭步上前,扶住老人,并把他抱上一处20厘米高的台阶。老人双手紧紧握住吴易雄,仔细端详着他。
对于与吴易雄一同挂职的另外一些干部来说,结束挂职被看作是一种解放,庆幸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市生活,而之于吴易雄,生活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前不久的换届选举中,他以全票当选为武冈市湾头桥镇泻油村村支部第一书记。
在这次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支部会议上,吴易雄宣布了2011至2013年泻油村发展规划——修建新的村委办公楼,互联网进村,引进电子、玩具、花卉苗木基地等开发项目……这些村里人想都不敢想的新事物从天而降。(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直到会后,仍有不少村民围着他咨询,或者求帮助,吴易雄微笑着一一作答。
田野实验孕育致富火种
吴易雄住在镇政府宿舍二楼,一座没有粉刷的红砖房子,房子中间拉着一根用来悬挂衣服的铁丝,刚洗干净的衣服,“嗒嗒”地滴着水将半个房间打湿。阳台上,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布满油渍的电磁炉,这里是他的厨房。
考虑到挂职的岗位还包括武冈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湾头桥镇党委委员,需要联系农业农村工作,吴易雄只得将住处设在交通稍微便利些的镇上,但村民说,他们几乎每天看到吴易雄步行来到十里外的他所挂职的泻油村。
吴易雄说他的工作重心是在村里。出身贫寒农民之家的他渴望改变农村,如今,学有所成,村庄在他眼里像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
来到村里的第一周,他就走遍全村21组586户,对每户经济情况作了一番调研。他随后感到问题依然十分棘手,泻油村只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缩影,仍然沉浸在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中。
“破解传统,可以为中国农村发展做一点探索。”吴易雄既忧虑又兴奋。在组织村干部开了几次会后,他开启了一系列村庄现代化改革之举。
村上70%的村民的能源利用主要是柴禾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并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村民身体健康,还污染环境,甚至造成火灾事故。
吴易雄很快从武冈市能源办争取到沼气建设项目,村民只需花500元,就可以造一口沼气池。村主任刘谋勇以自家为例算了一笔账,以前烧煤球一天需要4元钱,现在利用沼气煮饭,不仅天天能用,几乎没有任何开支。到目前为止,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享受到了这项实惠。
泻油村的水渠年久失修,干旱的时候水不够用,涨水的时候水淹没农田,而交通运输的困难更使泻油村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吴易雄从省里争取到300万资金,修建了1条长1200米的水渠、3条农田机耕道和近1公里村级公路。
吴易熊在泻油村建立了1个100亩连片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1个300亩连片金银花、吴茱萸药材基地、1所农业部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
在一片20亩的水稻新品种高产栽培试验区里,一些村民说,吴书记在这里种了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吴书记说如果哪个品种产量高,我们村将来就种哪个。我们未来致富的希望都在这里了。”
工作秘诀:“耐心、细心、热心、爱心”
2010年7月7日上午,一个平常的日子,泻油村村支书刘孙易走进了吴易雄的办公室。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刘回忆对吴易雄的初次印象:皮肤白皙,一副知识分子的样子,带着一脸热忱的微笑。(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他很快根据外貌得出结论:这个驻村干部应该不怎么熟悉农村工作。
一年后,刘孙易眼见吴易雄挂职结束,想方设法向吴的原单位湖南省农业厅“借人”。刘孙易开玩笑地向一位处长试探,结果对方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刘于是想到通过村支委换届选举的机会留住吴。
在前不久的换届选举中,吴易雄以全票当选为武冈市湾头桥镇泻油村村支部第一书记。显然选举过程和结果让吴倍感意外,一些村民甚至着急地跳起来,心怕吴易雄选不上。
在《法制周报》记者和吴易雄行走的路上,每一位经过的村民都认识吴易雄,不断有村民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一位老人甚至要准备一只土鸡留下他吃晚餐。“他经常到村民家蹭饭,村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刘孙易说。
“村民有什么意见和苦衷,他像你们记者采访一样做记录,然后分析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在哪里?怎么解决?”刘孙易常常翻阅吴易雄的日记和日志,颇有体会。
在一篇文章里,刘孙易写道:“去年12月,泻油村连续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雪,深度达0.25米,山岭的树木被大雪折断得七零八落,纵横交错的过道早已被雪覆盖得难以辨清,省道已中断交通,吴易雄踏着厚厚的积雪,沿着那条只留着轮廓的山道步行10公里来到泻油村。清晨,我在村口见到他,雪花漫天飞舞的世界中,他是来到村里的第一人,那深嵌雪中的足迹格外醒目,令人记忆犹新。”
这一天,刘孙易拖着一双冻得麻木的腿整整跟随步行5小时之久,走访11户贫困户,吴易雄从兜里拿出1100元为这些贫困村民送来温暖,当天晚上食宿在村中。
“回访”一直是吴易雄坚持的方法,他是一个“必须要看到效果的人”,然后根据调整的效果再改变工作方法。每次处理纠纷,吴易雄都不厌其烦地走访,而且是在村干部不知情的情况下静悄悄地到村里解决问题。
村里的一位老人与其子争吵,其子一气之下断绝了父亲的口粮,吴易雄对两方做工作,并在随后的几天暗地里观察,直到其子将1200斤粮食送给了父亲,他才满意地离开。
“我同情老百姓,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自幼家庭异常贫苦,得不到村干部理解。而在农业厅,我也有很多下乡机会,但是缺乏与老百姓真正的面对面。”(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吴易雄说,“其实基层工作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耐心、细心、热心、爱心,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掉。”
授人以渔 科技改变乡村
吴易雄在泻油村的改革实验被湾头桥镇人民政府镇长尹放平称为“鲶鱼效应”,刺激了沉闷而传统的农村固有发展模式。而从个人角度来说,震动最大的是泻油村的村支书刘孙易。
当了23年村支书的他早些年放弃沿海优厚的待遇回乡立志改变泻油村,然而举步维艰。“吴易雄在这的一年顶得上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为什么?”
显然,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交给一位村支书回答过于困难,这位酷爱写作的村支书曾考上镇上的干部,但是因为年龄过大而失之交臂,他凭着自己的悟性一直在理解泻油村被逐渐改变的现实,也在寻找吴易雄的成功的诀窍。
在吴易雄的指导下,刘孙易撰写的调研报告被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采纳,109个农民代表中,他是获奖的两人之一,刘也被挑选为全国10名农民代表在论坛上宣讲,他还应湖南省农业厅邀请作为全省三个农民代表之一参加《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促进条例》立法听证会,受到了省农业厅领导的表扬。
2010年末,在深圳龙岗从事园林创业的村民刘谋益回到村中,惊喜于居然与村支书“不谋而合”。(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刘孙易设想打造园林式村庄,“又环保,又经济,见效快。”刘谋益不明白向来思想传统的村支书如今为何有此等创新思维,一打听才知道村里来了个“博士后”。
“花卉苗木没风险,容易管理,经济效益高,而在武冈市尚无成规模的基地。先在村民中组织发动,让他们尝到甜头,然后以点带面,发展一个主导品种,形成园林创业的长效机制。”吴易雄理解。
6月27日,记者见到刘谋益时,他正在修建厂房。他决心回乡创业了,利用吴易雄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培育树种子,再分发给村民育苗,一两年就可以出成效。
准备回乡创业的还包括村民刘闯,他曾被吴易雄送到武冈市专门学习养殖技术,“我想边打工挣些钱,回来做养殖。”
如今,泻油村的人对于各种农业技术都能“现代化”一把,每月5号,在试验田的田间学校,吴易雄亲自指导村民种田,如何选种,如何使用农药消灭病虫害,村民听得津津有味。遇到村里农忙时,吴易雄甚至卷起裤腿下田耕作。
穿行在一片高大的玉米地中,村秘书伍祚荣乐呵呵地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
“假使某一天,吴易雄离开了你们村,村里会不会回到过去?”记者问道。
“哪会呢?我们都学会了他的技术。”伍祚荣乐呵呵地说。
“我担心他太拼命”
6月26日,湾头镇人民政府举行的一次欢送挂职干部晚宴设在武冈市云山旅游区,吴易雄应邀参加。
让村支书刘孙易纳闷的是,吴易雄居然不认得路,“云山几乎是每一个到武冈来的人必来的地方,一年了,直到挂职结束他才第一次来!”
吴易雄的妻子,湖南女子学院英语教师黄晓玲的话或许能印证了这一点,“我跟他一起6年,他还未陪我逛过街,他的空闲时间都在读书,工作。”
泻油村妇女主任刘秋菊常看到村部夜晚灯火通明,吴易雄晚上10点多还在写东西。
“他晕倒过几次,都是劳累过度。”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
“他舍得花钱买书。”黄晓玲说。(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吴易雄的家中,书籍密密麻麻摆满了好几个书架,墙壁上挂着他书写的多幅励志书法作品。
尽管挂职期间很少回家,但黄晓玲理解吴易雄,“我会一直支持他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我担心他太拼命。”
6月29日晚11点,吴易雄打着手电筒,穿过一条湿滑的道路刚回到住所,又接到关于防汛工作的短信通知,他随时待命。吴易雄干脆打开电脑,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他写道:“经过一年的基层锻炼,我亲身经历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工作压力的重大,向干部群众学到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善良淳朴、艰难困苦,以及留守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状况,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缓慢。要尽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其根本的出路在于科技、在于教育、在于走三个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停下笔,望着泻油村的方向,他略有所思。